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南秦岭东江口岩体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南秦岭东江口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包体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进行分析,揭示出闪长质包体与寄主岩体是同源的混溶包体。根据新的成因解释,认为不混溶包体的形成机理是由均一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长英质岩浆和铁镁质岩浆有序化的结果。在有序化过程中,其具体过程可能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糜署岭岩体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糜署岭岩体的岩石组合为灰白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其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十分发育。包体密集成群、成带状分布,个体大小悬殊且有定向性。有的包体具有细粒边,有的见冷凝边;包体与寄主岩石在成分、色率以及组构上多呈弱过渡关系,界线模糊;包体中发育斜长石异常环带及针状磷灰石,常有寄主岩石中的钾长石巨晶(捕虏晶)。这些特征提供了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混合的证据,也为探讨本区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3.
滇西剑川-大理地区新生代钾玄岩系中深源包体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河-哀牢山大型左旋走滑剪切带剑川-大理段北东侧边缘的早第三纪小型拉张盆地中分布着中性-中酸性的钾玄质浅成侵入岩群(26.3-36.7Ma),其中有些岩体含有高级或中高级变质的镁铁质包体。依包体的形成温成条件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分成三种类型:Ⅰ类包体为石榴透辉石岩,形成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带部位,变质温度条件为p=10.47-11.51kbar,T=828-901℃;Ⅱ类包体为含石榴透辉角闪岩,形成于中、下地壳部位,变质温压条件为p=6-10kbar,T=760-830℃;Ⅲ类包体为变质辉长岩,形成部位浅于上述两种类型,变质温压条件更低。Ⅰ、Ⅱ类包体经历了由构造抬升机制导致的减压退变质作用,伴随着富硅、钠流体相对岩石的交代作用,抬升后的平衡温度为T=761-778℃。深源包体与寄主岩相似,具有受俯冲带物质影响的EMⅡ源区特征。印度板块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持续俯冲、挤压以及走滑、剪切作用控制着本地区下部大陆地幔性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钾玄质岩浆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4.
冈底斯岩基西段的阿依拉杂岩体含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该杂岩体内的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确定阿依拉杂岩体的包体具火成结构,包体与寄主岩石存在地球化学差异,但同时二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比值-比值协变图中呈双曲线或直线变异关系,在共分母比值-比值成分变异图中则呈直线变异特点,包体εNd(t)值在1.6~4.4之间,寄主花岗岩εNd(t)值为-10.2~-1.1,反映了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测年获得眼球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69.8Ma±0.3Ma,根据杂岩体内强烈的塑性构造变形和杂岩体主要岩性在R1-R2图解、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图解上的判别结果,确定该杂岩体属同碰撞花岗岩,69.8Ma±0.3Ma代表了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一带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最初碰撞的时间,与两大陆碰撞有关的底侵作用是青藏高原地壳生长和岩石圈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石湖金矿区麻棚岩体内发育大量暗色闪长岩包体,本文针对包体的LA-ICP-MS锆石年代学以及包体和寄主岩石的主微量、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1)包体和麻棚岩体具有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通过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得出包体与其寄主岩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具有相同的年龄,均为136.0±1.3Ma。(2)包体的形成可能为玄武质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花岗质岩石作为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的有效工具,其携带的包体在探讨壳-幔相互作用和地球深部过程中亦具有重要意义。西坝花岗质岩体是南秦岭印支期花岗质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中分布有较多的暗色微粒包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本文通过研究寄主岩和包体的岩相学特征及岩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以期对西坝岩体的源区  相似文献   

7.
南岭骑田岭复式岩体仰天湖单元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分布有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这些包体主要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大小不等,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本文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了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寄主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寄主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66.0±2.0)Ma和(169.8±4.1)Ma,对应的εHf(t)值为-13.2~-1.9与-8.3~+6.7。研究表明,骑田岭复式岩体中的仰天湖岩体是以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北缘六连岩体中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辉长岩分别获得了284Ma 和278Ma 的成岩年龄,表明六连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包体具有岩浆结构,部分包体存在塑性流变特征,包体中可见淬冷边、反向脉和针状磷灰石,包体和主岩中均发育矿物异常共生或不平衡结构,结合主岩和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定六连岩体为早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揭示出,六连岩体中主岩和包体的原始岩浆分别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的深部陆壳基性火成岩和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与佳木斯地块东侧古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中生代酸性岩类岩浆的混染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广泛出露以海相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的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也广泛分布其中。花岗岩体的边部普遍二长花岗岩化和花岗闪长岩化(甚至出现闪长岩),并含有丰富的以玄武质-安山质为主的岩石包体。侵入体-围岩接触带附近为围岩被岩浆侵蚀的港湾状交代反应过渡带。英安岩-粗面英安岩也含有相同的岩石包体,并且与流纹岩密切共生。岩石包体周缘的寄主岩常见淬冷边,聚集针状磷灰石,表明它被捕获时已是冷却的岩石,而非热的玄武岩浆团;它们的Nb/Ta、Zr/Hf比值、弱交代者的化学成分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一致,Rb-Sr同位素比值散布在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等时线附近,其含量、未交代程度、尖棱状程度、刚性程度在侵入体中从内部到边部增多(强),且较新鲜者结构构造与围岩相同,表明它们来自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组成的围岩;其含量与岩体边部的位置及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粗面)英安岩的成分变化有关,表明包体成分已加入到这些岩石当中。这些岩石的环带状斜长石有两种内核:一种较富钙;另一种较贫钙。两种内核的斜长石外环成分趋同,强交代岩石包体成分和富含岩石包体的酸性岩成分趋同。两者皆记录了两种来源的物质成分同化的过程。同一岩体边部(或火山岩中)酸度较低的岩石化学成分、高场强元素在Harker图解和Nb/Ta(和Zr/Hf)-SiO2及Nb/Ta-Zr/Hf图解中具有中生代花岗或流纹岩浆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物质混合的特征。这些事实证明林西地区中生代酸性岩浆被较基性的晚古生代火山物质混染,并生成酸度较低的混染岩浆。较基性的火山物质是在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基础上,经钠化交代反应被酸性岩浆同化的。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中微粒镁铁质包体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尔莆岩体寄主岩石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其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十分发育.包体个体大小悬殊.多密集成群、成带状分布,具明显塑性变形特征.包体与寄主岩石或界线截然或渐变过渡.包体中发育斜长石异常环带、针状磷灰石和来自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捕虏晶,包体中不平衡矿物间的共生现象普遍.岩相学特征表明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经岩浆混合作用而成.这一新认识为探讨夏尔莆岩体及达尔布特花岗岩带成因提供新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地貌及其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地貌是最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形成主要取决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上升和剥蚀的速度。当花岗岩体慢速上升,形成花岗岩石蛋地貌;当花岗岩体快速上升时,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当花岗岩体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时,则形成以上两种地貌的过渡类型。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可归并为石蛋及其垒砌造型、石峰及峰林、绝壁及陡崖、一线天、洞穴和石窟、泉和温泉、瀑布等类型。  相似文献   

13.
北山花岗岩S型/I型空间变化规律及含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山地区花岗岩十分发育, 出露面积接近总面积的30%, 形成时代以华力西期为主, 约占80%以上。笔者根据岩石化学判别统计, 本区花岗岩的S型/I型个数比例, 北带0.33, 中带0.54, 南带0.59, 说明从北向南, I型花岗岩逐渐减少, S型花岗岩逐渐增多。区内花岗岩类为重要的含矿岩石, 其中典型斑岩铜矿床与I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当出现铜铅组合时则与S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钼矿床有关花岗岩一般属I型, 当出现钨钼组合时则向S型花岗岩过渡; 钨锡矿床主要与S型花岗岩有关; 金矿床有关的花岗岩既有I型, 也有S型, 专属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本文总结和评述了A型花岗岩典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如富集Ga、稀土元素(除Eu外)和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和明显的Eu负异常。分别讨论了影响微量元素特征的多种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源区性质、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浆作用过程和络合作用。通过对比世界范围内几个地区相伴生的碱性A型花岗岩和铝质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前者Ga、F含量更高,而轻重稀土比值小,Eu、Ba、Sr等元素含量更低,显示了前者的岩浆分异作用更强,同时说明了碱性A型花岗岩可以由与之伴生的铝质A型花岗岩分异而来。  相似文献   

15.
再论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标志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27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王元龙 《岩石学报》2010,26(4):985-1015
2006年作者曾经按照Sr=400×10~(-6)和Yb=2×10~(-6)作为标志将花岗岩分为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和广西型花岗岩,在浙闽型中又分出南岭型(Sr100×10~(-6)和Yb2×10~(-6)),于是花岗岩被分为5类。Sr=400×10~(-6)和Yb=2×10~(-6)是根据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的资料得出来的。本文统计了全球花岗岩6000多个数据(其中,埃达克型花岗岩为2810个,喜马拉雅型花岗岩636个,浙闽型花岗岩1183个,南岭型花岗岩1518个,广西型花岗岩142个,总共6289个),统计的结果,各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如下:(1)埃达克型花岗岩富Al_2O_3和Sr,贫Y和Yb,具较高和变化的铕异常,绝大多数样品的Sr300×10~(-6),Yb2.5×10~(-6)(当Sr=400×10~(-6)~600×10~(-6)时Yb值最大,Sr超过600×10~(-6),Yb降低至2×10~(-6)),Al_2O_3在14%~18%之间,Eu/Eu~*大多在0.6~1.2范围;(2)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贫Sr和Yb,具中等的Al_2O_3和变化的Eu/Eu~*,Sr300×10~(-6)和Yb2×10~(-6)(少数Sr300×10~(-6)),Al_2O_3为13%~17%,Eu/Eu~*为0.2~1.0;(3)浙闽型花岗岩贫Sr富Yb,Sr在40×10~(-6)~400×10~(-6)之间,Yb1.5×10~(-6),Al_2O_3和Eu/Eu~*的变化类似喜马拉雅型花岗岩,Al_2O_3为12%~17%,Eu/Eu~*为0.4~1.0;(4)南岭型花岗岩以很低的Sr、Al_2O_3和Eu/Eu~*以及很高的Yb而不同于上述各类花岗岩,通常Yb1.5×10~(-6),Sr100×10~(-6)(Yb变化大,绝大多数2×10~(-6);当Yb在2×10~(-6)~8×10~(-6)时,部分样品Sr可100×10~(-6),但很少200×10~(-6));Al_2O_314%,集中在11%~13%之间,Eu/Eu~*0.7,大多0.4;Yb越大,Sr越低,负铕异常越明显。文中讨论了花岗岩Sr-Yb分类的意义,指出本分类适用于产于大陆和海洋的绝大多数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不适用于一部分特别富铁和钾的花岗岩,如具有高Sr和Yb特征的广西型花岗岩)。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主要反映了源区压力的不同,而源区成分、温度、部分熔融程度、水和挥发分的加入以及岩浆混合等的影响可能是次要的。文中指出,该分类的依据、其实质,是熔体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与浙闽型花岗岩平衡的残留相是斜长石,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平衡的是斜长石+石榴石,与埃达克型花岗岩平衡的是石榴石,与南岭型花岗岩平衡的是富钙的斜长石。文中指出,加强实验岩石学研究,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深化花岗岩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S型与I型花岗岩体在河北省境内广泛分布,前者含矿性不好,后者与成矿关系密切,普遍矿化。通过分析河北省高精度航磁资料,总结对比了S型与I型花岗岩体的航磁异常特征,并分析了它们磁性差异的原因,以便于在航磁资料的研究中圈定这两类花岗质岩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间接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 Yb<2×10-6)、②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③广西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④浙闽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和⑤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 Yb>2×10-6)。其中除了广西型的含义不清楚以外,其他4类花岗岩的差别可能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岩与残留相榴辉岩平衡,压力通常大于1.5 GPa,相应的地壳厚度超过50 km。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压麻粒岩平衡,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是主要的残留相,压力通常在0.8~1.5 GPa之间,相应的地壳厚度在40~50 km之间。浙闽型花岗岩与角闪岩相(斜长石+角闪石)平衡,压力小于0.8 GPa,相当于正常地壳厚度(30~40 km)。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相当于正常或更薄的地壳厚度(30 km或更小)。按照上述标志,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资料,在华北北部识别出一个东西向延伸的早中生代的山脉(三叠纪—早侏罗世),称为华北北部山脉。推测该山脉东西长约3000 km,南北宽200~500 km,高度3000~5000 m。山脉大约在早、中三叠世时开始抬升,至晚三叠世达到顶峰,于早侏罗世后垮塌消失,指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地块碰撞导致的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和快速的抬升事件。  相似文献   

18.
滇西镇康木厂A型花岗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厂A型花岗岩是由钠闪英碱正长岩、钠闪花岗岩,霓石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 体。其形成与裂谷作用有关。岩体分异程度高,以高碱、高铁,贫镁、钙,稀土元素丰度高,轻稀土强烈分馏和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 木厂A型花岗岩与上二叠统火山岩系具同源性,乃玄武岩浆与陆壳局部重熔岩浆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9.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A型花岗岩提出(1979年)30年来,其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原始定义而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针对A型花岗岩的各种判别方法(尤其是判别图解)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这些判别方法对于A型花岗岩的判定并不总是奏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判别图解,否则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实际上,A型花岗岩最本质的特征很可能在于它是一种高温花岗岩(相时于I型争S型花岗岩),因此较高地温梯度下的各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均有利于这一类型花岗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A型花岗岩提出(1979年)30年来,其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原始定义而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针对A型花岗岩的各种判别方法(尤其是判别图解)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这些判别方法对于A型花岗岩的判定并不总是奏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判别图解,否则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实际上,A型花岗岩最本质的特征很可能在于它是一种高温花岗岩(相对于I型和S型花岗岩),因此较高地温梯度下的各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均有利于这一类型花岗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