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及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予以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氯唑沙宗分散片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92%(47/49),对照组为71.43%(35/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弯腰转侧活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热针联合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针刺患侧腰骶部及臀部肌肉加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加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时VAS评分、JOA量表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2个月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JOA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2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及治疗后2个月时治愈率、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内热针联合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优于牵引联合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理疗配合枕颌布托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100例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枕颌布托牵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3、6、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理疗配合枕颌布托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伤湿敷液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气滞血瘀证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新伤湿敷液外用,对照组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观察2组患者消肿、疼痛缓解情况及患肢小腿周径。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肢肿胀、VAS评分及小腿周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伤湿敷液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疗效显著,可快速减轻患肢肿胀及疼痛症状,缩短了围手术期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热针配合减压系统治疗肾虚型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肾虚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配合减压系统治疗,疗程为7 d,第1天为内热针治疗,后6 d采用减压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疗程为7 d。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疼痛及日常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配合减压系统治疗肾虚型慢性腰痛在远期疗效上优于温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肝通络法内外并治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补肝健腰方口服联合舒筋活络液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独活寄生汤口服联合中频理疗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评分及静脉血清IL-1、PGE2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肝健腰方联合舒筋活络液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90 例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每组各30例,并分别接受龙氏正骨手法治疗、MET治疗、龙氏正骨手法结合MET治疗。观察3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对照1组有2例脱落,对照2组、治疗组均脱落1例,予以剔除。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27/29),对照1组为82.1%(23/28),对照2组为86.2%(25/29),治疗组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NDI、VAS评分、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结合牵正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小柴胡汤结合牵正散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加巴喷丁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10、20、30d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1.8%,对照组为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结合牵正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下腰痛患者92 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疗法,对照组单用银质针导热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腰椎屈曲范围、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0%(42/46),对照组为76.09%(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腰椎屈曲范围及ADL、VAS、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联合针刀运用于慢性下腰痛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腰椎屈曲范围,减轻疼痛,提高腰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 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 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75.76%(25/33),高于对照组的39.39%(1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颇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烧棉法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烧棉法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为7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止疱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烧棉法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PH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2组VAS评分及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 例。治疗组采用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对组照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机械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臂丛神经根椎间孔横切面内径(C5~C7)、神经F波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与尺神经)、颈椎曲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29%(50/56),对照组为78.57%(44/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ND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N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C7内径低于对照组、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确,且安全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2组均行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加用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对照组加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小夹板拆除、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夹板拆除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稳定骨折,迅速缓解患肢肿胀和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质针配合推拿治疗肩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肩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用推拿治疗,比较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JOA)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关节炎患者采用银质针配合推拿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隔药灸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干预,观察组予以隔药灸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干预,2组均治疗20d,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4%(28/30),对照组为73.3%(22/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SA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30/30),对照组为8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疼痛,缓解焦虑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肝肾亏虚型健肾强骨膏方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肾强骨膏方汤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9%,对照组为61.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从肝肾论治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马王堆导引术对肩周炎恢复期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肩周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法组、马王堆导引术组、联合组(常规手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每组各30 例。比较3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为83.33%(25/30),马王堆导引术组为73.33%(22/30),常规手法组为70.00%(21/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联合组优于常规手法组及马王堆导引术组(均P<0.05)。治疗后3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马王堆导引术组、常规手法组,马王堆导引术组下降幅度大于常规手法组(P<0.05)。治疗后3组UCLA评分和CM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联合组提高幅度大于马王堆导引术组、常规手法组(P<0.05)。结论:常规手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治疗肩周炎恢复期患者疗效较好,能明显减轻患者肩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