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正201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以"定位明确、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为原则的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开始。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已基本完成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只有少数几个省(自治区、市)正积极与省编办沟通协商,处于方案上报、等待批复的阶段。围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各省(自  相似文献   

2.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颁布之日起,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这是继1998年煤炭地质行业各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国有地勘单位在体制机制上有一次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逄礴 《国土资源》2009,(10):36-37
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国有地勘单位队伍建设问题,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是既相互关联又是具有一定独立性质的关键节点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个问题,对推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质勘查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多年来,国有地勘单位经历了多次改革发展历程,但地勘部门仍居于事业编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过渡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历程阐述,指出了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观念陈旧,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技术落后,地质勘查队伍设备单一;政事不分、责权不明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发展。最后,本文也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必须解放思想,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有地勘单位企业事业混淆不清的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地勘生产力,实现地勘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2016,(12):24-27
正地勘单位改革有点"剪未断,理还乱"的味道,但是只要用理性的手法还原地勘单位真实的场景并用"长波段"的政策加以匹配,不难找出其改革的路径。谈到地勘单位改革,现已有多种模式,业界较多谈论的是"内蒙古模式"和"广东模式"。"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005年,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全国率先对属地化的国有地勘单位进行了整体性改革。改革以"事企分开、转变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如何转型升级,如何促进地矿经济稳增长,是当前地勘行业的焦点话题。正如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彭齐鸣所言:"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列入议程,地勘单位改革包括地质工作的转型任务越来越重,在这重要的时刻非常有必要加强地勘单位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7.
<正>为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勘查工作体制,近日,《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进一步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指导意见》主要内容为: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联合经研院组成调研组,先后赴11省(区、市)开展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与6家中央管理和23家属地化管理局级地勘单位进行了交流座谈,赴39个地质队进行实地调研,形成情况报告摘发如下:1.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受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为92.2亿美元,较2012年最高峰时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新一轮国有地勘队伍改革相继启动,其突出特征是,原地矿部及分布各个工业管理部门的地勘单位,在历经二十余年属地化管理实践以后,行将进行大合并和大重组。各个地勘(矿)局尽管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但毕竟同为省政府的参公单位,其合并工作相对简单。但地勘单位的复杂程度一般超出决策者的预期。其根源在于各自沿袭着多年以来形成的经营管理机制。本文结合辽宁省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作具体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勘行业改革历史回顾、地勘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对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探讨.我国的地勘单位改革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但是现存的体制和机制不顺成为改革的重大障碍.因此,地勘单位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体制上的彻底改革,取得进入市场经济的企业身份.  相似文献   

11.
正3月中旬以来,厅党组书记杨汝坤集中调研了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省地质调查局。期间,各地勘单位就地质找矿成果、主攻产业、绿色勘查开发机制等进行了汇报,就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杨汝坤一行深入基层院队看望了一线职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杨汝坤指出,各地勘单位面对矿业经济下行压力、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及地质找矿空间压缩的新挑战,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充分发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地质找矿成效显著,尤其干热岩、页岩气勘查获得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2.
黄强 《南方国土资源》2014,(4):F0002-F0002
正2014年,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正加快"一体两翼"发展平台建设,统筹规划该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大力优化全局地勘单位结构布局,激发地勘单位活力。在此背景下,广西地矿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应运而生。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广西地矿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矿产勘查开发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依托局属地勘单位,面向广阔的矿业市场,从探矿权入手,按照国家和广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  相似文献   

13.
7月的内蒙古大草原,美丽如画,风景宜人.由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主办、主题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队长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如期召开.面对找矿突破纵深发展、资源供需急剧逆转和地勘行业分类改革的新形势,此次研讨会称得上是立意深远.她的成功举办,无疑会对推动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地勘企业职工入股历史回顾 地勘企业职工入股,搞股份制改革,较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有些单位可能更早).国家体改委曾在总结山东诸城等地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2014,(1):46-4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公益性、商业性地质队伍如何按公、商地质工作需求进行分类?地质找矿新机制中的"商业跟进"如何实现?这些不仅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地勘单位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也使地质勘查行业成为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方面,能否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已成为中国地勘单位又一次面临的重大抉择。能否以全新思路来设计地勘单位改  相似文献   

16.
正3月7日,厅党组书记杨汝坤、副厅长刘寅秀及厅办公室、厅勘查储量处、地质环境处负责人到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调研,并深入下属单位详细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同基层一线职工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多元化发展、加快地勘单位"走出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在听取有色地勘局工作汇报后,厅党组书记杨汝坤指出,有色地勘局是青海的一个功勋单位,从1959年进驻青海以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地勘方面,树立了多彩、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2014,(1):30-3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勘查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国有地勘单位为中坚力量的地质勘查队伍不断壮大,对建成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随着各方面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国有地勘单位跨行业多、专业分工过细、人员较多、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诸多弊病开始暴露,其发展面临瓶颈。目前,地勘单位仍属生产经营类的事业性单位,但又享受不到足额经费,必须依靠地质事业费和对外创收模式来解决生存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  相似文献   

18.
<正>地勘单位是以完成国家各类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为主要任务,同时开展与地勘工作相关业务或地勘延伸产业经营业务,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执行的是地勘会计制度(事业)。多年以来,地勘单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款,财务管理也是基本以预算管理为主。随着地勘单位的不断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多渠道,如何高效利用资金,实现资金有效价值、合理规避资金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8日,"全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座谈会"在沈阳举行.辽宁省国有地勘单位、14个市的国土资源局主管矿政工作的局长和地质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围绕地质找矿与改革发展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   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我有几点感想:一是通过两天的学习交流,感到属地化以来,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二是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即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必须紧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和人才队伍机制;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理清思路,准确定位;三是感到我们有一支高素质、优秀的地质勘查队伍;四是这次会议选择的地点和时间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