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泥河湾早更新世早期人类遗物和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保全  李强 《中国科学D辑》2003,33(5):418-424
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东北约600 m处的马圈沟发现一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层, 共采获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和5件旧石器. 经研究有化石21种, 其中Allophaiomys deucalion, Borsodia chinensis>Yangia tingi等的存在为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哺乳动物化石对比分析, 旧石器的年代早于1.8 Ma BP, 可能达2.0 Ma BP, 这是华北最早人类活动证据, 当时人类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2.
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遗址的古地磁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地点进行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岑家湾湖相沉积剖面的磁性矿物和剩磁载体是以磁铁矿为主; 少数时段沉积物含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磁性矿物, 这类沉积物的特征剩磁是由磁铁矿和赤铁矿共同携带的. 磁组构测定证实了岑家湾剖面保存了原始沉积特征, 适合于磁性地层学研究, 其结果表明岑家湾旧石器地点的时代稍晚于Punaruu地磁漂移事件发生的时间(1.1 Ma). 结合东谷坨、马圈沟和小长梁剖面的研究结果, 可以确定早期人类在1.6, 1.3和1.1 Ma前后都在泥河湾地区生活过, 这一结果对认识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文化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属于旧石器最晚期文化的细石器出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并在末次冰销期后期-冰后期早期的持续温干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新石器文化出现在冰后期早期,并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重要原因。这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史前人类文化过渡和环境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组的时代、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通过泥河湾盆地大道坡和洞沟两个剖面的古地磁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泥河湾组的时代和地层划分提出了新的认识.泥河湾组Ⅰ ,顶底分别距今约2.48Ma和3.40Ma,属上新世,可与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层对比;泥河湾组Ⅱ段,距今2.48~0.97Ma,可与午城黄土对比;泥河弯组Ⅲ段,距今0.97~0.13 Ma,大致可与离石黄土对比.根据上述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泥河湾组地层框架,并进而与其他剖面做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层磁性地层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泥河湾盆地以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址而引起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贡学家的广泛关注,泥河湾层是该盆地中发育的一套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泥河湾层的形成始于高斯正极性世,经历了松山反向极性世,结束于布容正极性世.本文回顾了针时泥河湾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工作,选取了小长梁、东谷坨、郝家台、洞沟、红崖、虎头粱及许家窑等七个剖面作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横向时比.  相似文献   

6.
更新世期间秦岭南北麓及其腹地的山间盆地中沉积有大面积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地层不仅记录了更新世以来当地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而且赋存有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秦岭北麓及南洛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古土壤地层发育完善,有比较连续的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黄土堆积.秦岭主脊以南各山间盆地黄土堆积厚度不大,颗粒较细,在这种"迷你"型的黄土地层中,人类文化遗存的密度普遍高于秦岭以北的旧石器遗址,有利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开展.多年来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地层年代学研究结果证实,距今1.15(1.63/1.62?)~0.6Ma期间,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主要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旧大陆模式I石器工业的范畴.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卢氏乔家窑、汉中龙岗寺和窑厂湾、安康关庙(吴台村)以及郧县人等旷野旧石器遗址下部文化层是该类遗存的代表;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则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I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主要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期间,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Ⅱ(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普遍发现,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洛南盆地张豁口、郭塬和槐树坪、蓝田刁寨、甘峪、涝池河和泄湖、汉中何家梁等遗址是该类遗存的代表;到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之交,秦岭南北麓可能还存在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秦岭地区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崔硕 《地球》2009,(4):102-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博物馆业发展迅速.而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源于欧洲的传统博物馆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挑战,博物馆在结构、功能、运作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年代.“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这成为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定义。这个定义之所以得到业内人士广泛认同.是因为它强调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层内易溶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泥河湾古湖盆区4个地层剖面中易溶盐类沉积物的观察与实验分析,对泥河湾古湖的性质、演化阶段及其在地层划分和古环境复原上的意义有了新认识.泥河湾古湖至少是微咸水-半咸水湖,属于半干旱区的内陆湖泊.湖相层下段夹石膏层和石膏微薄层,易溶盐以 SO_2~(2-)和Ca~(2+)离子为主,代表古湖向硫酸盐湖阶段演化的趋向;上段易溶盐中Cl~-和K~+,Na~+离子占优势,证明古湖已向氯化物湖方向发展,虽未出现盐岩沉积,却代表本地区向更干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10)
<正>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上升为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课题。2015年9月,在生态优美、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以"融合与创新——自然科学博物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为  相似文献   

10.
1 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建设目的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特色.减灾日和博物馆、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地震纪念馆,仅仅是纪念地震遇难同胞和颂扬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而应全方位展示地震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玉凤 《地球》2011,(12):93-95
博物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引用了荷兰社会学家努言的一句名言来解答:“博物馆是一个以特殊方式邀请人们对人类为追求真、善、美所做的努力进行反省和思索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0,(3):F0004-F0004
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于5月15日开馆。该馆座落在房山区长沟镇,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建筑顺应自然地势,演绎造山运动,隐喻人类起源,寓意为“石破天惊”。馆内设有地史演化厅、8大园区厅、国内外世界地质公园展厅、实物标本厅等6大展厅,  相似文献   

13.
许家窑泥河湾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许家窑泥河湾组两个平行剖面的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结果发现,在剖面的中下 部存在厚度约 10m(未见底)的巨厚负向极性带.根据正负极性带的相对位置及组合关系并 结合剖面附近相关层位火山豆的K-Ar绝对年龄值进行分析认为,该负向极性带应为松山反 向极性时带.此结果否认了作者关于在遗址剖面底部存在Blake反向极性偏移的结论.由此 推断,分布在许家窑一带的泥河湾组年代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4.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过程和可能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活动历史历来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提供了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的可能.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在青藏高原已开展的考古工作,提出史前人类主要通过河湟谷地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再进一步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其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末次冰消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1.16万年)、全新世早中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116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4000年)和全新世晚期的青铜时代(距今4000~2300年),而曾报道的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及其以前的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需要重新厘定.末次冰消期的人类扩散主要与盛冰期之后的气候转暖转湿事件和细石器文化的盛行有关,全新世早中期的扩散则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的驱动和黄土高原粟作农业发展的压迫,这两个时段高原上的史前人类均以季节性的狩猎采集为主;黄土高原粟作农业的传播推动史前人类于距今6000~4000年进入青藏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低海拔河谷地带并定居,从事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而麦作农业的传入推动史前人类距今3600年前开始常年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5.
1992年 1 0月 1 0日开馆的兵库县人与自然博物馆位于兵库县三田市环境幽静的新区。与传统的自然史博物馆不同 ,该馆围绕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 ,新增添了有关人类生活方式研究与建议的内容 ,风格独特。该博物馆紧靠神户电气铁路花城站 ,外观看起来并不是很大 ,不过 ,这幢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 ,仅 4层楼的主馆的总使用面积就约为 1 2 0 0 0 m3。该馆常设“兵库自然志”、“人与自然”、“现代文化”、“生物世界”以及“地球·生命与大地”这 5个展示主题。同时 ,围绕这 5个主题 ,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的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6.
尹士银   《地球》2010,(5):64-65
2010年7月22日,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英国总部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文祥  刘东生 《地震地质》2002,24(2):241-248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 ,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 ,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 ,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 10 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 79:0 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 ,并将其结果与位于丁村附近黄土塬上的敬村黄土剖面和典型洛川黄土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丁村 10 0地点地层上部黄土 -古土壤序列为S0 ,L1,S1;而 79:0 2地点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则包括S0 ,L1,S1,L2 ,S2 。因此 ,丁村 10 0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1的形成年代即 0 13MaB .P .,79:0 2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2 的轨道调谐年龄 ,即 0 2 4 7MaB .P  相似文献   

18.
杨娜  夏恬 《地球》2023,(3):34-37
<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地球就是一部巨厚的史书,而它出产的岩石、矿物、宝石、化石则是书中的文字,不仅将地球历史娓娓道来,还带给人类财富以及美的享受。在北京菜百总店,有一家经过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博物馆中展出有珍贵的黄金、宝玉石、矿晶和虫珀等展品近千件,涵盖宝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徜徉于一件件宝玉石珍品之间,你可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地球》2012,(6):84-85
2012年5月18~20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东省烟台市顺利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徐善衍理事长,烟台市于爱军副市长,中国地质博物馆贾跃明馆长,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烟台市国土资源局唐建平局长,以及科技馆专委会等7个专委会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47个国土资源博物馆单位会员代表,共计12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赵有利书记、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最近采自泥河湾早更新世地层中的真马化石,新发现完全证实了中国学者对黄河马Equus huanghoensis的合理推断.主要材料包括:一件包括完整的上下齿列的比较完整的雄性个体头骨及其下颌骨标本,一件雌性个体头骨残部连带下颌残部;另有一件属于Equus未定种的第三掌骨材料.化石采自泥河湾扬水站剖面,时代为1.6 Ma的更新世早期.黄河马新材料除验证早先定种的牙齿较大、原尖较短、原脊、后脊倾斜等部分特征以外,还展示出头骨长大、枕孔上隆发育、五边形枕面、马刺很弱、褶皱简单等一系列与其他马类有显著区别的新特点.第三掌骨材料经对比与产自甘肃庆阳的庆阳马的特征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