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鼓尖岩体位于大别山核部天堂寨地区,为片麻理化石英二长岩.岩体磁组构分析显示,磁面理主体倾向SE,倾角较大,85%采样点的倾角介于40°~90°之间,与岩体的片麻理产状一致.岩体磁线理在东南部走向为NWW-SEE向,在岩体中部和北部,磁线理走向皆为NE-SW向.在岩体中部,磁线理向SW倾伏,北部磁线理向NE倾伏,磁线理倾角中等.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介于1.065~1.532之间;形态参数T介于0.005~0.694之间;弗林图解(F-L图解)显示K值均小于1,磁组构分析表明岩体是在SE-NW向挤压应力环境下侵位.石英C轴组构分析表明,岩体受到SE-NW向挤压应力,变形温度在400~500℃之间.显微构造显示岩石具有接近固态的变形组构特征,属同构造岩体变形组构.结合岩体磁组构、显微构造和石英C轴组构,指示石鼓尖岩体侵位冷凝成岩与区域NE向构造为同期,属同构造侵入岩体.石鼓尖岩体U-Pb定年结果表明,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41±2.3)Ma,代表岩体侵位结晶年龄.综合分析认为,石鼓尖岩体侵位冷凝成岩时大别造山带仍然处于挤压环境,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应该在141 Ma之后,岩体侵位时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已受控于滨太平洋构造域.而邻近的天堂寨等巨大岩基则是伸展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西大别浒湾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变形特征与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是大别-苏鲁中生代碰撞造山带内大面积出露的一类特殊岩石类型,它一般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共生.当前研究对该类岩石的成因、构造演化及与超高压变质岩关系等存在不同认识.选择西大别北缘浒湾高压变质单元中的面理化花岗岩岩体进行锆石SHRIMP定年与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测年结果表明,岩体的锆石SHRIMP年龄为(762±15)Ma(MSWD=1.7),代表了岩体侵位结晶年龄,表明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野外观测与显微构造分析显示,浒湾岩体自侵位后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表现为残留面理(S1)构成的片内无根褶皱,主体变形表现为向北中等倾斜的透入性片麻理(S2)和韧性剪切变形,这是岩体在NNE向SSW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与围岩共同变形的结果,代表了浒湾高压单元在印支期向南逆冲的构造特征.晚三叠世后,岩体发育向南逆冲的脆性断层和向北正向滑动的断层,代表了浅层次伸展引张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目前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大规模发育的岩浆岩是岩石圈深部减薄过程在浅部的重要响应,也是克拉通破坏在浅部的直接表现.岩体侵位机制和侵位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并记录同期区域大地构造信息. 15年来,通过对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岩浆发育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及早白垩世晚期) 22个花岗岩体开展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的研究,反演岩体的就位过程;结合早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探讨岩体侵位的构造背景,进一步约束华北克拉通在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相关性.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均具有一致的N(E)-S(W)向的磁线理,早白垩世早期岩体和变质核杂岩以NW-SE向(磁)线理为主,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磁线理则比较分散.结合区域构造,我们推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侵位受区域N(E)-S(W)向弱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早白垩世早期岩体侵位则受区域NW-SE向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而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就位与先期浅表弱伸展已经产生空间相关.总而言之,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经历了从N(E)-S(W)向NW-SE的转变,并体现出阶段性由弱渐强的表现.上述伸展构造发育方向的转变可能代表蒙古-鄂霍茨克带和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东部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中生代高钾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别山东段存在中生代高钾花岗质侵入岩,它们可分为3个超单元:1)姚河超单元以石英二长岩为主,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有明显片麻理,发育暗色包体,时代为174 Ma;2)彭河超单元以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成分变化范围宽,野外分布广泛,块状构造,有大量包体,时代为 125~127 Ma; 3)黄柏超单元均为花岗岩,块状构造,基本不含暗色包体,时代为 111~ 120 Ma. 3类岩体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也均不相同.它们记录了大别造山带在区域变质作用之后到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174~111 Ma)之间的造山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非洲和加拿大的绿岩带的三维几何形状受到重力、大地电流和地震反射资辩的相当好的约束.对比世界各地的绿岩,显示出它们的总体几何特征处处相似.它们具有典型的厚度约5km,并且有比较平坦的基底.可能由于构造史中的局部差异,使它们与周围花岗岩的接触的倾斜幅度和方向都不相同.绿岩中有时有席状花岗岩体侵入.较厚的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岩基已经可以辨认出来.澳大利亚西部绿岩带的少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是可以利用的.尽管如此,由于重力数据显示出在某些情况下花岗岩-绿岩的接触带以平缓的角度向远离绿岩带倾斜(逆倾),也有证据表明有些花岗岩是岩席.根据这些观测结果推断,矿化的绿岩可能存在于花岗岩露头区下方.非洲南部的默奇森(Marchison)绿岩和东部金矿区的证据表明,矿化带和隐伏花岗岩岩体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因为最新的花岗岩是由于重力“低”而发现的,所以在绿岩带内区域重力测量可能是一等有用的勘探工具.  相似文献   

6.
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格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骑田岭花岗岩体位于南岭中段,湖南省南部,总出露面积约520km2.根据本文已获得的25个及其他作者已发表的7个有效和相互协调的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数据,结合地质学、岩石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认为骑田岭岩体是一个燕山早期多阶段形成的复式岩基,主要可分成3个侵入阶段:第一阶段,侵位于163~160Ma,峰值在161Ma左右,主要为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有时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45%,分布在岩体东部、北部和西部的靠边缘部位,可进一步分解为菜岭、江口、竹枧水、蒋家洞和安源等岩体;第二阶段,侵位于157~153Ma,峰值在157~156Ma,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有时含不同数量角闪石,出露面积约占40%,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部和南部,可进一步分解为芙蓉、将军寨、廖家洞和将军石等岩体;第三阶段,侵位于150~146Ma,峰值在149Ma左右,主要为细粒(有时含斑)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12%,分布在岩体的中南部位,可进一步分解为荒塘岭、大山里和仙鹤抱蛋等岩体.其中前两个阶段花岗岩构成岩基的主侵入相,第三阶段花岗岩为补充侵入相.另有一些侵入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岩体中的细粒花岗岩岩瘤(如回头湾、龙渡岭、屋场坪)和岩脉,出露面积约占3%,在岩基范围内零散分布,其侵位年龄主要在第二阶段花岗岩的范围内,他们是侵入到早些时间已固结岩石裂隙空间的晚阶段侵入相.根据不同阶段花岗岩结晶年龄的时间差和他们之间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和冷凝-烘烤现象,可以认为,从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冷却、结晶、固结到产生裂隙的时间,不会超过2-6Ma.中晚侏罗世在骑田岭及其周边的南岭地区,广泛发育同时代的花岗质和中基性岩浆活动,反映了燕山早期是本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此时本区处于大陆内部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壳幔相互作用对本区花岗岩?  相似文献   

7.
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花岗岩时代与岩石成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冈底斯岩基花岗岩的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等特征表明:(1)冈底斯岩基中生代时期发育了连续的岩浆活动,存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个岩浆作用峰期,该时期岩浆活动为新特提斯洋板片连续向北斜向俯冲造成的;(2)古新世-始新世是本地区岩浆活动最为发育的时期,该时期岩浆作用为新特提斯洋板片继续俯冲、板片回转和板片断离等多个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反映;(3)渐新世-中新世岩浆活动为碰撞后东西向伸展环境下,增厚岩石圈发生对流减薄的产物;(4)拉萨地块南缘冈底斯岩基源区可能是一个晚古生代时期拼贴的岛弧地体,其具有明显不同于古老拉萨地块(冈底斯弧背断隆和中冈底斯地区)的基底特征;(5)冈底斯岩基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花岗岩,可作为区域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示踪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地幔化学组成不均一性揭示了在空间尺度上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南大西洋地幔和北半球的太平洋-北大西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呈现规律性的差异,这一大规模的南半球地幔同位素差异被称为DUPAL异常,但其成因存在争议.通过系统总结特提斯地幔域Nd-Pb同位素演化特征,从时间尺度上揭示了特提斯地幔域自早古生代以来长期具有DUPAL异常,即地幔长时间的高Th/U演化特征.对比泛太平洋地幔域(古亚洲洋、古太平洋和现代太平洋)的Nd-Pb同位素组成,揭示了地球早期的壳-幔分异过程造成了地幔具有低Th/U特征而地壳具有高Th/U特征,因此地幔开始时具有统一的低Th/U特征,这一特征被整个泛太平洋地幔域继承.然而特提斯域大陆碰撞型的板块构造机制改造了其地幔特征,从而形成了特提斯地幔域长时间大规模的DUPAL异常,即特提斯洋域在洋盆打开和俯冲消减过程中,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频繁的陆-陆碰撞过程,造成了特提斯域长期且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和高Th/U特征的壳源物质不断加入而改造了地幔,这一过程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特提斯地幔域DUPAL异常,而且形成了以大陆碰撞型为主的特提斯构造域.另外,原、古特提斯地幔呈现极高DUPAL异...  相似文献   

9.
湘西南兰蓉岩体为一加里东期小侵入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443.5±8.1)Ma的锆石SHRIMP U Pb年龄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早期.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岩体总体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该侵入体Ba、(Ta+Nb)、Sr、P、Ti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富集明显、Eu显著亏损;Isr值为0.71299,εSr(t)值为120,εNd (t)值为 8.11和-8.89,t2DM为1.82和1.84Ga.C/MF-A/MF图解显示其源岩为泥质岩和砂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兰蓉岩体为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兰蓉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板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尔后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侵位而形成兰蓉岩体.  相似文献   

10.
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两期侵人体组成,早期为粗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末期为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2.5±2.1Ma(20),MSWD=1.9,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主元素中,SiO2变化于67.20%~75.16%,K20含量高,且K2O〉Na2O,K2O/Na2O为1.16~1.72;ASI值变化于0.96~1.10之间,平均1.02,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7~15.13;Nb/Ta=15.9~17.1,为锶和铌亏损型。EREE总体较高,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稍弱,∑Ce/∑Y为0.49~6.18,(La/Yb)。为0.66~15.54。有较高的εNd(t),为-6.8~-8.7;T2DM相对较小(1.47~1.62Ga)。综合研究表明,小墨山花岗岩石为壳源型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其成因应为下地壳物质和上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与花岗岩底侵作用或注入地壳中的幔源岩浆有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是在紧随侏罗纪挤压造山运动之后的构造松驰和拉张减薄条件下所形成。  相似文献   

11.
研究花岗质岩石侵位的温度.压力条件是了解造山带深埋变质和抬升剥蚀的重要手段之一.华南广泛发育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大多数为过铝质岩石,其中印支期花岗岩尤其明显(〉91%为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过铝质花岗岩由于缺乏常用的确定压力矿物角闪石而难于计算其形成压力.白云母是一种特征的过铝质矿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用于计算形成压力,因此可以用来限制过铝质花岗岩体的侵位深度.本文研究了南岭东段龙源坝杂岩体中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特征,根据显微镜观察,龙源坝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都存在原生和次生白云母两种成因类型.但是,化学成分上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具有高的Ti,A1,Mg和Na含量,相对低的Fe和Mn含量,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原生白云母.相反地,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的白云母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次生白云母.根据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压力计计算结果以及岩体形成背景的讨论,化学成分判别为原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是合理的,而次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不合理.计算的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压力平均为-5.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km.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是在地壳挤压加厚构造背景下深部熔融,并侵入结晶形成.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温泉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侵位机制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岩石磁学、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区域构造分析了西秦岭温泉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意义.温泉岩体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m值总体很大,岩石磁学表明对于磁化率较低的样品,顺磁性矿物(如黑云母等)对磁化率的贡献较大,而少量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等)可能作为剩磁载体.对于磁化率较高的样品,其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花岗岩样品的校正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总体小于1.2,显示了岩体为流动磁组构的特征,磁化率椭球体形态参数T总体大于0,扁率E总体大于1,以压扁椭球体为主;岩体的磁面理同磁线理相比更为发育,样品的磁面理普遍表现出围绕岩体边界分布的特点,且倾角较陡;而在岩体内部磁线理与磁面理分布相对散乱,定向性差,这一特征说明温泉岩体的磁组构主要由侵位时的侧向挤压作用形成的;虽然岩体的磁组构特征总体显示了N-NEE和SW向的挤压作用,但岩体侵位时由商丹缝合带闭合所产生的垂直于缝合带方向的挤压作用已相对较弱.本文认为,温泉岩体侵位时是一种弱挤压环境,或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甚至可能是一种相对引张的背景,这与温泉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秦岭造山带已演化至后碰撞拆沉作用发生的伸展阶段所反映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分布于湖南东北部的石蛤蟆岩体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中。由微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两期侵入体组成。通过锆石SHRIM P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57土2Ma(2d),MSWD=0.98,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SiO2=68.26%~68.53%,K2O/Na2O=1.37~1.59,岩石属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较低(0.40~0.56);乏REE较高(171.48~183.81),Eu为弱负异常(δEu=0.86~0.93),(La/Yb)N=27.11~45.87;具较高的eNd值(-5.11)和高T2DM(1.63Ga)。综合研究表明,石蛤蟆花岗岩为混合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其花岗岩浆有大量幔源物质加入。讨论认为岩体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造山晚期张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认 为两个系列铜、金矿床是不同动力学背景、不同时代的两个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产物: 层状矿床组成的系列Ⅰ铜、金矿床形成于海西期拉张构造背景下,由热卤水沿同生断裂上升,经海底喷流(气)和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系列Ⅱ铜、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及与之相关联的地幔隆起和地壳减薄等深部过程耦合作用背景下的造山作用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岩浆热液与部分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热液流体经复杂的水-岩作用和输运-化学耦合过程形成的.叠加 作用是区内大型矿床的重要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变形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火根  郭震宇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89-89
小于1km2,包含柯石英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及高压片麻岩、片岩的双河超高压变质岩片,其内部榴辉岩与高压片麻岩为非构造接触,而超高压岩片与外围低压片麻岩则呈现构造侵位关系。可能的解释是超高压变质岩片受后期构造影响构造侵位到中上地壳。  相似文献   

16.
吉隆盆地周缘构造变形特征及藏南拆离系启动年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藏南吉隆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内部,是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交汇地区.该区自南而北可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单元:(1)高喜马拉雅岩系;(2)STDS大型剪切带;(3)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4)晚新生带盆地,如吉隆、沃马盆地等;(5)马拉山穹隆构造期次可以划分为4期:(a)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均有残留的早期向南的逆冲构造;(b)STDS自南向北的伸展滑脱,与该运动相关的正断层形成新生代盆地的早期控制构造,盆地间断块掀斜方式指示北向滑脱运动;(c)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南北向正断层,控制盆地东部边界;(d)晚期垮塌作用.来自STDS同构造花岗岩SHRIMPU-Pb年龄显示STDS主期活动时代约为26Ma,而其启动年龄可能早于36Ma.  相似文献   

17.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71,自引:5,他引:71  
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以含白云母±富铝黑云母±电气石±石榴石等高铝矿物、不含堇青石为显著特征. 它们中的代表性岩体的岩相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它们形成于228~225 Ma和159~156 Ma两个时段, 分别属于印支期和燕山早期, 具有低εNd(t)值(−10.6~−11.1), 高A/CNK, Rb/Sr比值和tDM值(1887~1817 Ma), 以及明显的稀土元素(REE)四分组效应(TE1,3=1.13~1.34)等特点. 结合邻区相关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与年代学资料, 说明南岭东段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印支主碰撞运动(258~243 Ma, 发生在中南半岛)之后约20 Ma的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而燕山早期的则形成于由古太平洋构造域制约的弧后伸展环境; 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形成的间歇期J1, 是华南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过渡时期; 两个时期强过铝花岗岩具有类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因为它们都是当时被加厚的南岭地壳(约≤50 km)在减薄、降压、导水条件下, 由早元古代沉积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结晶形成.  相似文献   

18.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 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 ℃/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 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 ℃/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 m. 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 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构造变形、构造空间展布关系、断面产状变化以及构造应力场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在第四纪内的运动方式经历了由挤压逆掩为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初期)到左旋走滑兼具挤压逆冲(中更新世中、晚期)直至纯左旋走滑运动(晚更新世—现今)的逐渐转变过程.作用于这种转变,研究区内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其主压应力轴方向由老至新依次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运动方式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内部次级块体向东滑动、岩石圈物质向东流展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综合滇川西部特提斯带现今地表构造格局、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再解释,提出造山带各圈层间,上地壳、中下地壳、岩石层地幔、软流层地幔的构造是一种多向层架构造,上地壳与中下地壳间是一个区域性构造滑脱面.岩石层地幔是一个不易变形的刚性体,常保留老的构造框架.软流层表现为易变层,是变形启动区,反映 “新”构造.研究区陆内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扬子地块西缘存在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软流层上涌体及其热熔体上侵地壳底部所形成的壳幔混合层和区域性构造(包括断裂)交叉转折(转换)部位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