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以渤海湾海岸带的几种典型开发活动--围海造地、海水淡化和河口建闸为例,模拟分析海岸带开发活动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沿海围垦造成的潮通量、近岸流场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分析海水淡化工程浓缩海水的排放,高盐度高浓缩污染物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河口建闸后蓄积的污水排放方式对河口及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大量污水一次性排放会增大河口及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现状和海岸带开发对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陆源污水排入渤海湾,渤海湾生态环境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建立了渤海湾生态环境的多级指标体系,并根据2003年至2005年多次渤海湾监测资料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了由于围海造地、海水淡化等开发工程引起的近岸海域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结果表明,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沿海开发活动加剧是影响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沿海围垦不仅导致潮通量减少,潮流作用减弱,而且影响近岸海域污染物的输移和分布。海水淡化高浓度盐水的排放也对近岸海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河北省近岸海域给海水淡化项目选出水质优质的水源地,笔者于2016年8月对河北省近岸海域进行取水测试。一共布置了50站位,采集了50件水样,样品测试内容有:pH值、浊度、污染指数SDI、溶解氧、余氯、锰、铁、悬浮物含量、油类、悬浮物颗粒平均粒径。评价结果显示:河北省沿海监测站位除了悬浮物指标其他指标均满足低温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系统进水要求外,悬浮物在曹妃甸以西海域和沧州黄骅港以东海域超标,进行淡化预处理可采用威立雅公司提供的一体化高效混凝沉淀设备进行预处理,大清河以东海域可以采用一般的澄清过滤工艺进行预处理;各站位均不满足反渗透法淡化系统直接进水要求;部分站位满足反渗透法超滤预处理装置进水要求,影响进水要求的指标为浊度,在沧州港池北侧及曹妃甸港以西、大清河口和滦河口岸边不满足进水要求,其他站位均满足进水要求。沧州海域和曹妃甸以西海域不适合采用反渗透法进行淡化。曹妃甸以东至大清河之间可采取一般的混凝、澄清、过滤进行处理工艺。大清河以东海域可以采用超滤进行预处理。  相似文献   

4.
由河海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开展的淤泥质海岸研究,历时五个寒暑,取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初步了解到淤泥质岸滩在海岸动力因素作用下的岸线演变、泥沙运动规律等。这对于开发我国海岸带及滩涂资源,开展河口整治、港口建设,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大陆特有的西高东低的自然地理特点,大大小小的江河汇入大海,每年约有20亿吨泥沙随之进入沿海,首先淤积在河口,形成淤积型海岸。因淤泥质海岸的泥沙颗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芷锚湾秋季近岸海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海水水质标准》的评价方法,分析海水重金属含量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As和Cu元素含量呈北低南高之势,Zn、Cd和Pb元素含量大体为离岸浓度变低;通过对评价区各项环境因子含量和各类水体标准值进行比较,As、Zn和Cd元素含量均达到一类水质要求,Cu元素含量属于轻度污染,Pb元素含量属于较清洁,表明评价区总体属于轻度污染海域。  相似文献   

6.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下的海洋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岸海域污染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并可能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再次恶化,氮磷营养盐超标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问题。讨论了我国现行的污染物减排策略对海洋污染防治的局限性,并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压力和主要入海污染源的排污特征,建议应对农业非点源开展源头污染控制、对沿海地区点源加强末端治理,实施流域-河口-海域联动的入海污染物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6年对河北省沿海海水淡化项目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海洋自然环境现状和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建立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体系。研究发现,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评价指标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即水量、水质和经济性。其中水质指标需根据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相应评价。研究表明,水深和底质类型是进行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关键因素,水源地的离岸距离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海水淡化水源地选划的大致评价步骤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符合性分析,对水源地离岸距离进行分析,对水深和海洋底质类型进行评价,进行水质分析,最终给出适宜性评价结果。该评价体系可为河北省海水淡化水源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唐山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沿海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根据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的特点,选择了Cl-、M、SO42-3项化学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海水入侵程度的指标,侵染程度划分为4级;通过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唐山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泥沙运动特征及风场对泥沙输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斌  黄海军  严立文  梅冰 《海洋学报》2009,31(2):104-112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在小清河入海口东北方向海域有一含沙量高值区;底质泥沙的分布沿纵向等深线显示了自岸向海由粗到细的分布规律,沿横向呈北细南粗的特征;浅滩泥沙局部搬运是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河口北侧海域有一较大侵蚀区,淤积区主要分布在河槽以南的滩涂和近岸区域,风场对该海域泥沙输运影响非常显著,小清河河口附近区域在一般天气下海水较清,如遇海向大风,则水体浑黄,但风后悬沙很快沉降,水体又变清。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风场对该海域的影响,其影响大约是无风时平均值的10倍。  相似文献   

10.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11.
海水淡化取水口空间选划受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对取水口工程建设的经济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水淡化取水口空间选划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浅海取水方式,从基础地理条件、水体环境条件、灾害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四方面筛选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海水淡化取水口空间选划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山东省荣成市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的多因素空间叠置分析实现初步的适宜性空间分区,然后叠加约束条件生成最终的海水淡水取水口选划适宜性空间分区结果,形成具有科学化、定量化和空间化特征的海水淡化取水口选划适宜性评价体系。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完善了现有的海水淡化取水口空间位置选划方法,评价结果可为海水淡化取水口空间选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取水水质是影响海水淡化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2007年5月、8月和11月3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胶州湾湾口海域海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近岸站DIN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pH、DO、COD、Cu、Zn、油类、PO43--P等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SS、TDS含量较低,Ca2+、Mg2+含量低于湾内,该区海水可作为淡化取水水源,预处理工艺中应关注钙、镁、铁和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部分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在补充当地市政供水、保障供水体系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8月,澳大利亚海水淡化工程装机规模近1.0×106m3/d,广泛采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电。投资运营方面,大多采用政府投资的"设计-建设-运营"模式,制定了较为规范、完善的工程审批程序和环境保护措施,有效保障了海水淡化工程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借鉴澳大利亚海水淡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4点政策建议:明确海水在市政供水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立适合我国的海水淡化的供水运营机制,完善海水淡化工程审批程序,开展海水淡化海洋环境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14.
海水淡化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淡水资源紧缺已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海水淡化能够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但海水淡化投资大、成本高,是始终制约这一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不同规模、不同工艺的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投资情况如何?产水成本多高?应用前景如何?这些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海水淡化成本分析方法 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分析方法与一般产品成本分析方法应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海水淡化是属于水资源建设工程,世界各国在对待水资源工程上,政策差别很大。不少国家尚未把淡水作为有限资源,没有实现水资源商品化。因而对各种水利建设等水资源工程不作产水成本分析,淡水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工程,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几年舟山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好转态势。2007—2013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均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有1 269 km2,仅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1%,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通过对舟山海域84个二级类基本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4年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35.7%、38.1%和44.0%,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16.
赤潮藻类的毒素成份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工厂日益增多,许多沿海国家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使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的水质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致使赤潮的发生越加频繁,区域不断扩大。赤潮,已成为当代侵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近十几年来,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也曾多次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面对沿海地区海水冷却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保证工程用海的科学性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构建了海水冷却工程科学用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水冷却工程科学用海进行综合评价,为海水冷却工程项目规划、监管和用海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海水淡化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分析浓海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淡化工程在能耗、排污、用地、取水和噪音等方面对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在温度、盐度、有机物和营养盐、重金属、酸度、余氯、溶解氧以及机械卷载效应等方面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亟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随着我国海水淡化产能的增加,应完善海水淡化技术、优化浓海水排放和加快浓海水综合利用,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沿海工业、近海工程以及海洋开发的迅猛发展,废弃物经各种途径排入海洋的污染量与日俱增(据联合国统计,由于人类活动而流入海的石油,每年就有一千万吨),使海域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从而对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的影响,生态平衡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由于集中了各种优势,高度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这就是说沿海地区既要高度开发利用,又要研究控制其对海域环境的污染。因此,海洋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岸海水质量量化方法及分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岸海域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界面[1],沿海100km以内区域聚积着约60%的世界人口[2],其环境质量强烈受人类活动影响.对近岸海域进行水质环境管理,应依据海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海水进行分类评价[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