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张正平 《地质与勘探》2017,53(6):1129-1139
内蒙古北山地区标山一带北山岩群出露相对齐全,基于区域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在北山岩群中解体出斜长角闪岩,其原岩为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脉。采用LA-ICP-MS方法对斜长角闪岩样品开展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23±21Ma,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547~1691Ma。样品中锆石多为半自形双锥柱状,粒径介于0.03~0.21mm,发育较明显的振荡环带,具有核-幔-边结构,30个锆石分析点Th/U比值为0.38~0.92,绝大多数大于0.4,表明这些锆石为岩浆成因而非变质成因锆石。因此,这些锆石的同位素年龄为斜长角闪岩的结晶年龄,从而说明北山岩群的成岩年龄应不晚于1623±21Ma。综合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形成于古元古代大陆扩张环境,这些认识对北山岩群的时代归属及其北山地区构造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林白山五道羊岔新太古代大型钒钛磁铁矿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产于斜长角闪岩层状侵入体内的岩浆型铁矿,对于相似成矿地质条件区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该矿床位于吉林省南部龙岗古陆核南部边缘,板石沟绿岩带北侧。Ⅰ、Ⅱ、Ⅵ号矿体位于斑杂状斜长角闪岩层状侵入体内,并具有成因联系。该岩体原岩为正角闪岩,构造环境为汇聚边缘岛弧环境。矿体形态为层状,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铁矿。对磁铁矿、钛铁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磁铁矿成因类型为岩浆熔离钛磁铁矿型。钛铁矿与理论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对斑杂状斜长角闪岩层状侵入体中锆石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其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锆石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法进行了U-Pb定年,获得一条较好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526±35)Ma。  相似文献   

3.
色尔腾山岩群是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基底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尔腾山岩群的形成时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岩石学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查明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兰乡查干哈达地区色尔腾山岩群东五分子岩组的岩石组成和年代学特征。东五分子岩组遭受了后期岩浆和构造作用的强烈破坏,未见顶底,主要由中细粒斜长角闪岩、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条带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细粒黑云角闪片岩组成,矿物组合特征指示岩石经历了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其中,眼球状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出露相对较厚,与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多呈互层状产出,局部偶夹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本次研究选取其中新鲜的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测年分析,其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发育震荡环带,主体为岩浆成因,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 930.7±9.6)Ma,代表原岩(中酸性火山岩)冷凝结晶年龄,表明东五分子岩组经历变质作用的时代应晚于1 930 Ma。  相似文献   

4.
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地区发育以构造岩片和透镜体形式产出的斜长角闪岩,其对于认识和恢复昌宁-孟连结合带特提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CL图像揭示斜长角闪岩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72±1.2 Ma(MSWD=1.1,n=21),代表斜长角闪岩原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斜长角闪岩Si O2含量为51.83%~52.6%,全碱(Na2O+K2O)含量为3.33%~4.16%,Na2O/K2O比值为5.8~19.8,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岩恢复研究揭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272±1.2 Ma的N-MORB型辉长岩。斜长角闪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i值为0.282906~0.282956,对应的εHf(t)为10.7~12.5;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416~499 Ma(平均值为466Ma),明显老于原岩结晶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模式年龄揭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在272 Ma时具有一个长期亏损的地幔,地幔年龄为早古生代416~499 Ma。结合该带存在早古生代洋壳残余及洋壳俯冲成因埃达克岩的事实,我们认为昌宁-孟连带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原-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272 Ma时还存在洋中脊扩张并产生具有N-MORB性质的洋壳。  相似文献   

5.
蒙古戈壁阿尔泰省巴音陶勒盖地区地处南戈壁-阿尔泰构造带南缘,区内构造活动活跃,中酸性侵入岩比较发育。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区内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同位素年龄研究。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颗粒多为自形-半自形,且有明显的初始岩浆振荡环带,少见蚀变微区,结合较高的Th/U值(0.65~1.79),断定其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30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00.2±0.9Ma,显示二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代表了华力西中期的一次构造-岩浆事件,为约束南戈壁-阿尔泰构造带晚石炭世深成岩浆活动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秦岭岩群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性质和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成因和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意义.地球化学上,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皆为玄武岩质的.侵入秦岭岩群二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揭示该类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晚奥陶世(449±11Ma),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源区,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石炭纪末期(301.3±6.4Ma).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似层状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的形成环境与侵入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的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于洋岛(OIB)或海山环境.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于晚二叠世(258.1±5.7Ma)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不同性质、形成和变质时代、相似的变质作用等特点表明,秦岭岩群中的两类角闪岩分属不同性质的构造块体,秦岭岩群高级变地质地体可能是一个构造拼合地体.斜长角闪岩岩墙为晚奥陶世(449±11Ma)侵入秦岭岩群云英片岩中的基性岩墙群,是北秦岭晚加里东期后造山期热收缩而致的地壳伸展或岩圈拆离减薄的产物.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则可能是洋隆体的基性喷出岩+碳酸盐岩帽组合,是中二叠世(312~260Ma)期间构造移置而来的外来块体.  相似文献   

7.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2,28(7):2113-2120
在新疆西南天山科桑溶洞地区,新厘定出一套斜长角闪岩-花岗岩地质单元:侵入斜长角闪岩中的新元古代白云母花岗岩(片麻状构造)、以及侵入上述古老岩石单元的早奥陶世花岗岩(块状构造)。片麻状白云母花岗岩中锆石具有热液锆石边、岩浆锆石幔和碎屑锆石核(边-幔-核结构),剔除被热液锆石和碎屑锆石混染的SHRIMP测点,获得岩浆锆石幔的加权平均年龄752.3±5.1Ma(MSWD=0.95),代表岩浆的结晶年龄。块状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边-核结构,热液锆石边的U-Pb年龄(419.5±5.7Ma)明显偏低。剔除热液锆石和碎屑锆石,获得岩浆锆石的平均U-Pb年龄481.1±4.4Ma(MSWD=0.88),代表花岗岩的结晶年龄。早奥陶世早期,岩浆侵入新元古代片麻状白云母花岗岩中。在晚志留世或者更晚时期,两类花岗岩共同经受了变质热液改造,变质流体交代岩浆锆石,导致锆石溶蚀再生长。  相似文献   

8.
于介江  杨德彬  冯虹  兰翔 《世界地质》2007,26(4):391-396,408
采用LA-ICP-MS 锆石U-Pb定年分析方法,对辽南海城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其内部结构均匀,呈条纹状均匀吸收,具有典型的基性岩中锆石的特点,结合其高的Th/U比值(0.55~4.34),表明了岩浆成因的特点.16颗锆石的LA-ICP-M SU-Pb定年结果显示,207Pb/206Pb年龄为2 001~2 159 Ma,16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 059±22) Ma.这一结果表明,辽南海城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区域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表明,海城地区斜长角闪岩与吉南和辽南、胶北地区的火山岩和花岗质岩石共同构成了古元古代双峰式的火成岩岩石组合,暗示古元古代辽南地区强烈伸展环境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李鹏川  郭巍  关庆彬  刘杰勋 《岩石学报》2016,32(9):2839-2855
对板石沟表壳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片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新太古代晚期的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板石沟表壳岩主要岩石类型包括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角闪片岩和磁铁石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斜长角闪岩(BA-1)岩浆锆石形成于2548±11Ma,绿帘角闪片岩(BA-6)岩浆锆石形成于2548±23Ma,代表了表壳岩的形成时代,在绿帘角闪片岩中识别出3颗年龄为2754±80Ma~2710±92Ma的捕获锆石,表明板石沟地区可能存在新太古代早期岩浆事件。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εHf(t)为正值(0.29~8.89),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分布在2877~2469Ma之间,绿帘角闪片岩多具正的εHf(t)值(-0.78~8.03),tDM1介于2871~2544Ma,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伴随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部分tDM1与207Pb/206Pb年龄相近,并同时具有高εHf(t)值的锆石反映板石沟地区新太古代晚期(2550Ma)发生过地壳增生事件。结合其他地区表壳岩研究成果,认为华北克拉通可能存在新太古代吉-辽-冀弧陆碰撞造山带,板石沟地区属于该造山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冈底斯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形成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安第斯型造山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喜马拉雅型造山过程中,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金红石和钛铁矿,具有基性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820℃和~1.67GPa,形成深度相当于55km。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具有继承的岩浆核和变质边。锆石岩浆核具有条带状环带,相对高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1150×10~(-6))和高的Th/U比值(0.51~0.95),给出了90.4±1.7Ma(MSWD=0.32)的原岩结晶年龄。锆石的变质边不具环带,具有较低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58.5×10~(-6))和低的Th/U比值(0.29~0.40),给出了86.7±5.7Ma(MSWD=0.15)的变质年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晚白垩世辉长岩经历了近侵入同期的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大体积幔源岩浆的底垫和增生导致岩浆弧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和加厚。  相似文献   

11.
保山地体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保山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有关保山地体的岩浆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中生代及新生代,针对古生代岩浆作用的讨论较少。对云南省保山邦迈地区蒲满哨群中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这些变质基性岩可分为2组:一组为斜长角闪岩,另一组为黑云斜长角闪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6.7Ma,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2.0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安山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碱性玄武岩。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及多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二者分别具有富集型大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保山地体邦迈变质基性岩为洋脊俯冲的产物。在新元古末期—早古生代,保山地体与拉萨地体、喜马拉雅地体等类似,皆位于冈瓦纳大陆边缘,且共同经历了增生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2.
商青青  任云生  陈聪  段明新  孙琦  薛世远 《地球科学》2017,42(12):2208-2228
延边地区官地铁矿床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东段接合带附近的和龙地块北部,是东北地区发现和开发较早的典型BIF型铁矿床之一.该矿床的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鞍山群甲山组上段.为确定该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时代以及构造背景,重点对含矿岩系中的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原岩恢复表明,斜长片麻岩的原岩为流纹英安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的原岩为安山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官地地区在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期发生了岩浆作用(2 508~2 483 Ma)和变质事件(2 472~2 459 Ma),且该期岩浆-变质事件与铁矿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玄武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反映了官地铁矿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角闪斜长片麻岩中锆石的εHf(t)值介于-5.0~+4.2,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3 182~2 889 Ma,表明岩浆源区以中太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为主.通过与国内外典型BIF型铁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官地铁矿属Algoma型BIF,与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大规模BIF成矿事件密切相关;官地地区在新太古代初期(2.8~2.7 Ga)可能存在地壳增生事件;和龙地块亲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属性,为索伦-西拉木伦-长春缝合带的东延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报导了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以限定该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值主要为0.31~1.23,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闪长斑岩均形成于晚白垩世(90.2~94.8 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结合研究区及其邻区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古太平洋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构造背景,该期岩浆事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作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闽北麻源群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透射显微镜、电子探针和喇曼光谱微区分析,对福建建阳县麻源群大金山组斜长角闪岩中两组锆石进行了成因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年龄为2300Ma±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它们结晶于原岩的形成过程中;第二组年龄为400Ma±的锆石为变质重结晶锆石,它们结晶于后期的变质事件过程中。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矿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乌兰浩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U值等特征显示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在变质岩系中获得了1864.1±7.3Ma的同位素年龄,时代归属为古元古代,该年龄为岩浆形成年龄。此年龄限定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证明乌兰浩特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区域上松嫩地块南部新发现的古元古元代岩浆锆石年龄进行对比发现,松嫩地块西缘可延伸至乌兰浩特一带。  相似文献   

16.
通过LA-ICP-MS方法对柴北缘全吉地块基底的斜长角闪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区微量元素的研究。斜长角闪岩中的岩浆锆石上交点年龄为2 396±26 Ma,代表了锆石结晶的年龄,下交点为905±140 Ma,代表了锆石发生铅丢失事件的年龄。其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0.1~1),Hf值较低(10 000×10~(-6)),U值较低(150×10~(-6))的特点,显示其岩浆源区与富集地幔密切相关。在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中数据主要落在陆弧区和洋岛区,指示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84±21 Ma,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1)和U值较高(平均值为640×10~(-6))的特点,显示岩浆源区为典型陆壳。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陆弧。研究结果表明,全吉地块基底除前寒武纪岩石外,还包含早古生代的岩石组合。全吉地块基底内部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的复杂性,与全吉地块经历的多次洋壳俯冲、陆陆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辽东桓仁地区辽河群高家峪组中出露的斜长角闪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显示高家峪组中的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基性玄武岩,可划分为低Ti E MORB及高Ti OIB两种类型:低Ti型样品原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亏损Nb、Ta、Zr,明显亏损P,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高Ti样品原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OIB地球化学特征.两类斜长角闪岩具有较低的MgO、Cr、Ni含量及Mg#值,说明它们原岩不是原始岩浆,而是通过不同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形成.锆石U-Pb测年表明低Ti型和高Ti型斜长角闪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158±15 Ma、2173±12 Ma,变质年龄分别为1870±6 Ma、1861±7 Ma.区域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共同指示两类斜长角闪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辽吉地区在古元古代早期可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构造环境,辽吉造山带的形成与弧-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攀枝花大田地区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SiO2含量为47.88%~50.05%,原岩为亚碱性-碱性玄武岩.斜长角闪岩稀土总量(ΣREE)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与洋岛玄武岩相似.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为"隆起"型,与板内玄武岩特征类似.Zr/Nb、Hf/Th等比值均表明其与板内玄武岩类似,而与岛弧玄武岩具有明显的差异.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岩浆结晶年龄为816.0~833.6 Ma,同期岩浆结晶锆石的εHf(t)值在-6.8~+3.8之间,其岩浆源区为与OIB类似的富集地幔源区且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上述资料,认为其形成于Rodinia超级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大陆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9.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地质通报》2013,32(10):1513-1524
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古元古代,而对其斜长角闪岩的精确定年数据尚缺。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Th-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巴彦乌拉山组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300M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来自叠布斯格岩群的再循环产物,并且遭受了1988~2239Ma和1892~1940Ma的变质-深熔事件,其中1892~1940Ma的年龄可能代表斜长角闪岩先期变质-深熔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反映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拼接的强烈构造事件;1813~1877Ma的年龄为花岗岩的变质及先期高级变质岩退变质为斜长角闪岩的年龄,主要反映了华北板块东、西部块体的拼合事件。而斜长角闪岩中没有1813~1877Ma的年龄记录,可能是构造热事件的温度不足以引起已经发生过多次部分熔融的斜长角闪岩干体系再次发生熔融而结晶锆石。  相似文献   

20.
程进雄  李武显 《地球化学》2021,50(6):537-549
赣中周潭地区发育的周潭群为一套高角闪岩相变质且强烈变形的火山-沉积岩组合,其形成年龄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周潭群中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斜长角闪岩有两种类型的锆石,第一种变质锆石的定年结果为(417±47)Ma,第二种捕获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73~716 Ma之间.黑云母片岩中全部为碎屑锆石,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61~658 Ma之间.斜长角闪岩具有平坦型的稀土分布模式和正的 εNd(t)值(1.72~2.69),其Nb/La(0.73~0.94)、Nb/Y(0.10~0.12)以及Zr/Y(1.61~2.54)比值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N-MORB);在Nb/Yb与TiO2/Yb、La与La/Nb构造判别图解中,斜长角闪岩全部落在N-MORB区域,表明斜长角闪岩来自亏损地幔.对比扬子东南缘850~760 Ma的N-MORB型基性岩的εNd(t)值、Zr/Y和Sm/Nd比值,斜长角闪岩类似于皖南铺岭组约760 Ma的基性岩,暗示它们形成于相同岩浆岩事件.结合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中小于820 Ma的捕获锆石年龄,表明周潭群的顶界年龄小于760 Ma,因此周潭群不仅包含了类似于四堡群和冷家溪群等相应地层,还应该包含类似于板溪群或丹洲群等相应地层.综合本次报道的周潭群N-MORB型斜长角闪岩和前人报道的850~760 Ma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墙以及低δ18O锆石,表明华南地块从约900 Ma闭合完毕之后一直处于陆内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