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2004年江苏火箭人工增雨降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卡娃  王佳  宋娟  王啸华 《气象科学》2008,28(6):663-667
为缓解夏季高温,减轻用电负荷,2004年江苏省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各项观测资料,对2004年11 d 27次火箭增雨降温作业前后降水与降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8月5日常州市的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过程,分析了这次作业的效果,讨论了强对流云催化降温的机理和火箭增雨降温作业的着眼点,为以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以琳  姚展予  林长城 《气象科技》2016,44(6):1053-1059
2014年9月28日山东地面人工增雨试验区使用WR-98火箭成功进行一次增雨作业。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空和自动站10min雨量资料,利用选取对比云和雷达跟踪目标云的方法,探讨了这次人工增雨作业后的雷达响应和地面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箭催化13min后目标云顶开始升高,19min后目标云回波增强了3dBz,25min后目标云VIL从2.5kg/m~2增加到3kg/m~2。目标云所经过的3个雨量站10min雨量具有同样的增大趋势,从时间和地理位置分析这些变化与火箭人工增雨有关。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晓芸  姚展予 《气象》2017,43(2):221-231
利用基于日雨量和小时雨量资料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和基于雷达探测的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两次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结果均为正效果,且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使用日雨量资料和小时雨量资料分析得到的增雨效果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两种雨量资料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火箭作业期间两种雨量资料包含的时间长度不一致;利用雷达探测资料,基于相似理论找出与作业云体单元最相似的对比云体单元,对比分析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在作业前后雷达探测的5个物理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发现,两次增雨作业中,作业云体单元的5个雷达探测物理量相对于对比云体单元出现了明显的正偏离现象,其中作业云体单元回波体积增加趋势最为突出,增雨效果的物理证据明显。两次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的雨量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正效果与雷达探测的作业云体单元和对比云体单元作业前后时间序列变化的正偏离现象互为印证,较好地展示了对流云火箭作业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山山区2001~2002年6~7月31次较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实况资料和20个降水日的28例云系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对天山山区夏季有利于人工增雨的气象条件、雷达回波资料及探空资料,分析了影响天山山区降水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各种系统下降水回波源地、性质、变化、移向移速等活动规律,归纳出相关雷达回波参数和判据,为今后山区高炮一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淮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烁  姚展予 《气象》2016,42(2):238-245
江淮对流云是安徽省夏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作业对象,不同于经过严格试验设计的随机试验,大多采用非随机的地面火箭、高炮或者烟炉的作业方式。由于对流云存在生命期较短局地性强、自然变差较大等特点,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定量的效果评估存在一定困难。利用安徽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降水量日值数据和覆盖目标区的SA多普勒雷达资料,将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方法和播云多普勒雷达识别追踪及物理检验方法相结合对2012年6月28—30日江淮对流云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后目标区绝对增雨37.2 mm,相对增雨65.18%,统计显著度α0.1;基于雷达探测基数据识别追踪作业单元,选取合适对比单元,对比分析作业单元与对比单元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的变化差异给出了对应统计检验结果的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雷达组网拼图建立精细化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汪毅  杨光 《气象》2011,37(1):107-111
利用安徽省合肥、阜阳、蚌埠、黄山4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江苏南京、徐州2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河南驻马店以及江西九江的S波段多普勒雷达,对这8部同型号的多普勒雷达进行组网和资料拼图插值,通过GIS数据和地理空间转换,建立了2~8 km高度强度场雷达拼图,并根据火箭弹道轨迹方程,计算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仰角、方位角和用弹量,精...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雷达图像作业前后的变化,分析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的物理响应。运用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建立的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系统,采用活动区域对比方法,对一次聊城市莘县高炮、火箭增雨作业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次作业相对增雨量17.16%,影响区面积622.92km^2,总增雨量940609.2m^2。  相似文献   

8.
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和常规天气图对2009年4月19日菏泽市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将多普勒雷达的众多产品结合常规天气图分析,可提高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2)人工增雨作业取得明显效果,平均增雨13.4mm,可见,人工增雨作业是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降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域历史回归统计分析方法,选取1961—1990年辽宁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的日降水量资料作为历史样本,以铁岭地区作为对比区对2016年8月31日阜新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结合探空、雷达、数值模式资料和作业参数分析可知,2016年8月31日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符合人工增雨作业的合理性要求,绝对增雨量为20.06 mm,相对增雨率为119.43%,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与国内其他省份应用相同方法进行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个例对比发现,统计变量的选取对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检验较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3 ~1998 年河南省春秋季31 例人工增雨天气过程54 个降水日的郑州714CD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降水回波的特征及作业效果,确定了有利于河南省春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判据和最佳作业时机及最佳作业区域。  相似文献   

11.
应用2004~2005年沈阳辉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增雨作业云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业区域等判别方法,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VB6.0数据库编程技术的江西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具备的功能,阐述了区域历史回归和双比分析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选取2008年贵溪市开展的2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检验及系统应用检验,利用系统提供的区域历史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人工增雨作业相对增雨率约31.9%,增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天气形势分析入手,对利用人工增雨手段扑灭"7·29"井冈山火警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一是井冈山区处副热带高压西南象限时,有利于人工增雨;二是中低空弱的冷平流有利于井冈山局部对流的发展;三是井冈山区对流单体在初始阶段的移向移速与700hPa风向风速对应较好;四是罗霄山脉中部的低空平均径向速度入流区的演变,与井冈山局部对流单体关系密切;五是应按山脉走向来布设人工增雨作业炮点.  相似文献   

14.
抗旱型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蒋年冲  吴林林  曾光平 《气象》2006,32(8):54-58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正效果;相对增雨在120%~14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基于多源探测数据的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建立对比区选取的相似性度量系数(APC,Analogy Deviation-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建立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的无量纲化指数PIDI(Physical Inspection Dimensionless Index)方法。结果表明:(1)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PIDI指数方法,能够实现以相似性度量系数APC最大程度削减增雨作业催化云体及降水的自然变率影响,以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综合多种具有量纲差异的云物理探测参数,最终以一个百分数变化率的数值形式综合度量多种云物理参数的整体变化趋势及程度。(2)应用PIDI方法对2014~2019年24架次飞机增雨作业进行增雨效果物理检验。人工增雨催化引起作业后3 h的云顶温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组合反射率、≥30 dBZ回波面积、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7项指标平均变化率3.4%~19.6%。18次作业的小时降水量变化率呈0~58.3%的增雨效果,6次作业的小时降水量变化率呈?37.5%~0的减雨效果。多数增雨作业引起的云物理参数变化明显小于降水变化。(3)具有增雨正效果的18次增雨作业,人工催化引起多数作业的云顶温度、组合反射率、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多数作业的云粒子有效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呈减小趋势。(4)利用飞机增雨个例对比PIDI指数方法与K值方法异同。对于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检验二者具有一致性。二者差别在于PIDI指数方法能够反映人工催化引起的所有检验指标平均变化率。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冰  张深寿  冯晋勤 《气象》2003,29(1):23-26
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天气分析结合起来对 2 0 0 2年 5月 1 0日闽西武平县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 )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众多产品结合常规天气分析 ,可提高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 ;(2 )人工增雨作业取得明显效果 ,增雨 1 1× 1 0 8m3。  相似文献   

17.
王俊 《山东气象》2020,40(4):33-41
基于理想化的人工增雨概念模型,分析了地面增雨作业效果检验试验区设计的基本特征,以及作业轮次、云系移动速度、催化云系对试验区中雨量点的覆盖率等因素对效果评估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云系移动速度应该作为目标云选取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试验区的长度和作业点的布局,对效果评估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移动速度的目标云系将人工增加的降水分散到不同的区域,增加了效果评估的难度。2)存在一段最短时间的雨量资料可以用于效果评估,它由试验区长度、作业时间和目标云移动速度共同决定。3)分别给出了作业时间与用于效果统计的雨量时间之比、催化云系对试验区雨量点的覆盖率影响相对增雨率的计算公式,据此定量分析了以色列Ⅰ随机试验资料,结果表明要评估出一定的相对增雨率,需要人工催化云系具有较大的增雨量,即较为显著地改变自然降水。  相似文献   

18.
一次飞机冷云增雨作业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60多年,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一直是个难题。传统上,利用雨量计和目标/对比区统计数据评估人工增雨效果,结果大多不确定。对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而言,从科学上给出令人信服的效果检验更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案。2017年3月19日,陕西省实施业务飞机冷云增雨作业播撒含有750 g碘化银(AgI)的催化剂,播撒线长125 km。作业后卫星、雷达观测到一条与播云线对应的清晰的云迹线,地面雨滴谱仪观测到相应的雨强、雨滴数浓度、雨滴直径增大,表明播云使云体产生了增雨响应。针对这次增雨过程,从连片雷达回波中分离增雨作用造成的回波增强带(增雨影响回波)和确定了自然降水回波强度,建立增雨影响回波强度(Z)与地面雨强(I)的拟合关系(Z-I关系),定量研究人工增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增雨影响时间约4 h,增雨影响回波区域(增雨影响区)面积为5448 km2。该区累计降雨总量和增雨总量分别为1.518×106 m3和8.04×105 m3,增雨影响区内增雨率达53%。(2)总降雨量、增雨量、自然降雨量随时间先增后减,总降雨量与增雨量的峰值同步,两者峰值都早于自然降雨峰值;催化后146 min (04时47分,世界时,下同),每6 min增雨量达到最大,为4.9×104 m3;催化后174 min (05时15分),增雨雷达回波面积达到最大(1711 km2),面积峰值滞后增雨量峰值出现。(3)增雨影响区位于播撒线下游,呈条带状;区域内总降雨量空间分布为中间大边缘小,与增雨量空间分布一致。(4)此次增雨作业改变了降雨时、空分布,促进降雨形成,增加了地面降雨量。   相似文献   

19.
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辽宁地区的东北冷涡降水天气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气象台站网的常规观测资料,用事后划分影响区和对比区的移动分区区域回归方法,对东北冷涡降水云系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1992—2004年6~8月对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效果为22.44%。(2)有95%以上的可信度证明辽宁省的人工增雨有正效果。(3)物理检验分析证明,作业方法及催化部位基本是合理的,催化作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增雨空地跟踪指挥科学作业效率,建立了集作业跟踪指挥监控通信于一体的贵州飞机人工增雨空地通信作业指挥系统。 本文简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征,紧密联系贵州飞机人工增雨实时跟踪指挥作业需求,实现了贵州飞机人工增雨业务工作中飞行航线设计和申报、飞行作业时实时GPS数据收集、飞行轨迹信息实时显示和监控、催化剂播撒情况和实时作业决策指挥等功能。实践的结果表明,自2018年以来使用该系统应用于每次飞机人工增雨空地协调跟踪指挥作业,作业指挥效果较好,使得贵州飞机人工增雨工作在抵御干旱、增加水库电站蓄水、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