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关于恰功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制,尤其是铁-铅矿体的成矿作用尚缺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矿物进行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进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00~550℃;盐度为15.5%~20.9% NaCleqv,其中S型盐度高达56.5%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退化蚀变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50~420℃;盐度集中于14.1%~16.6% NaCleqv,少量为2%~8% NaCleqv,而S型包裹体盐度亦高达55.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液相富含HCO3-和CO32-.石英-方铅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38~343℃,对应盐度为3.1~13.9% NaCleqv,其中含CO2三相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集中在290~310℃,盐度为1.6%~11.2% NaCleqv.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42~360℃和1.7%~11.8% NaCleqv,气液相成分均为H2O.H-O同位素显示:进矽卡岩阶段δDH2O为-106.4‰~-113.2‰,δ18OH2O为6.2‰~8.0‰;退化蚀变阶段δDH2O为-84.8‰~-130.1‰,δ18OH2O为2.7‰~5.5‰,退化蚀变阶段δ18OH2O值相对进矽卡岩阶段低;石英-方铅矿阶段δDH2O为-95.3‰~-103.8‰,δ18OH2O为-1.6‰~-0.7‰;石英-方解石阶段δDH2O为-67.4‰~-101.0‰,δ18OH2O为-0.8‰~0.6‰.结果表明流体整体具有从高温、中-高盐度逐渐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特征,矽卡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出溶;矽卡岩期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并与围岩发生反应是磁铁矿沉淀的重要机制,石英-方铅矿阶段流体温压下降是方铅矿沉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选取西藏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东段的邦铺矿床斑岩矿区2条勘探线上的11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岩芯编录和矿物组合、脉体穿切关系研究,将该矿床内与斑岩成矿相关的脉体划分为A、B、D脉3种类型。通过对矽卡岩矿区的详细地表及平硐观察,发现了石榴子石、阳起石、绿帘石等一系列代表流体演化特征的矿物。邦铺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从中心向外依次表现为黑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泥化呈"补丁状"无规则分布在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之上。矽卡岩化则以典型矽卡岩矿物的出现为特征。A脉中绝大多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0~550℃,盐度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内,分别为17.0%~22.0%(气液两相包裹体)和30.8%~67.2%(含子晶包裹体);B脉中绝大多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80~550℃,盐度主要集中在1.6%~10.1%、23.2%~24.5%(气液两相包裹体)和30.8%~67.2%(含子晶包裹体)3个区间内;D脉中绝大多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13~450℃,盐度为7.3%~11.6%。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与斑岩成矿的相关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特征;形成A、B脉的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由此导致的压力波动是Mo、Cu沉淀的主要原因。16件与斑岩成矿相关的石英δDV-SMOW=-107.1‰~-185.8‰,δ18OV-SMOW=9.5‰~14.5‰;15件与矽卡岩成矿相关的石榴子石、绿帘石、石英及方解石δDV-SMOW=-184.7‰~-126‰,δ18OV-SMOW=3.9‰~12.9‰;4件斑岩成矿后期的方解石δ18OV-SMOW=-1.6‰~10.4‰,δCV-PDB=-6.5‰~-3.4‰;6件与矽卡岩成矿相关的方解石δ18OV-SMOW=1.8‰~11.9‰,δCV-PDB=-5.1‰~4.6‰。C_H_O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邦铺整个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流体主要经历了岩浆脱水去气和大气降水加入这两大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3.
滇西老厂隐伏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成矿过程与物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滇西老厂新生代隐伏斑岩-矽卡岩矿床位于西南三江特提斯南段昌宁-缝合带内,是缝合带内目前发现唯一的钼矿床。前人的研究主要围绕新生代岩体展开,而对于有关的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待深化。本文对老厂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进行了岩相学、电子探针和硫同位素分析,探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物质来源。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包括成岩期、钾化期与硅化期,矽卡岩型成矿过程包括进矽卡岩期、早退矽卡岩期和晚退矽卡岩期。斑岩与矽卡岩最终都经历了低温热液的改造。矿物学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30~790℃,氧逸度NNO+1.6~2.5,成岩阶段具有高温和相对还原的特点;钾化及硅化阶段黑云母结晶温度从650℃逐步降低为450℃,然而相应的氧逸度由QMF+1.9升高为QMF+2.5。斑岩内辉钼矿的富集以及矽卡岩内金属硫化物的沉积,均与温度下降和氧逸度升高关系密切。已知斑岩全岩δ~(34)SVCDT(+3.00‰~+11.00‰)与无矿化斑岩全岩δ~(34)S组成一致,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金属硫化物δ~(34)SVCDT(-1.96‰~+1.99‰)组成与低氧逸度斑岩矿床的δ34S组成特征符合。本文为老厂钼矿床成矿机制提出了客观合理的解释,为丰富西南三江特提斯新生代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达龙钨钼矿床区域上属冈底斯成矿带北带,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商业性勘查工作中发现并评价的大型矿床之一,该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中,矿体围岩为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矿床WO3平均品位0.212%,Mo平均品位0.091%,Zn平均品位3.10%,另伴生有黄铜矿、方铅矿及少量银。该矿床的形成均受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及岩浆活动的多重控制。  相似文献   

5.
邢家山矿床是胶东地区发现的大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通过野外调研,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存在液体包裹体(L)、气体包裹体(V)和含子矿物包裹体(S)三类。激光拉曼探针显示流体的气体分类型为H_2O-H_2S,早和晚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375~450℃,盐度存在14%~15%NaCleqv和大于30%NaCleqv两个端元;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260~340℃,盐度存在8%~12%NaCleqv和大于50%NaCleqv两个端元;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0~200℃,盐度小于10%NaCleqv。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的特征,且富含H_2S等还原性气体,从矽卡岩阶段到碳酸盐阶段成矿温度和盐度总体有降低的趋势。邢家山钼矿δ~(18) O_(H_2O)值为0.04‰~8.18‰,δ~(13) C_(V-PDB)值为-3. 35‰~-0.73‰,δ~(18) O_(V-SMOW)值为5. 93‰~8. 42‰,δ~(34)S值为6.5~10. 8‰。邢家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流体沸腾是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玉海铜(钼)矿床成矿岩体为石英闪长(玢)岩,矿化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为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和黏土化蚀变。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钼)矿化主要发育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石英-绢云母化阶段和青磐岩化阶段。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和CO_2包裹体3种类型。钾硅酸盐化阶段的均一温度为307~423℃,盐度w(NaCleq)为4.18%~10.11%,密度0.62~0.77g/cm~3,属于高温、中-低盐度流体;石英-绢云母化阶段均一温度为172~336℃,盐度为w(NaCleq)为3.23%~8.55%,密度0.70~0.93 g/cm~3,属于中温、低盐度流体;晚期青磐岩化阶段均一温度155~296℃,盐度w(NaCleq)为3.71%~9.08%,密度0.80~0.96 g/cm~3,属于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温度逐渐下降,各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盐度均小于11%,但钾硅酸盐化阶段成矿流体盐度稍高。石英-绢云母化阶段成矿流体δD=-91.6‰~-72.1‰,δ~(18)OH_2O=-1.8‰~6.3‰;青磐岩化阶段成矿流体δD=-97.1‰~-68.3‰,δ~(18)OH_2O=-6.3‰~2.2‰;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但青磐岩化阶段大气降水含量更高。硫化物的δ~(34)S值为-3.5‰~2.8‰,硫来自石英闪长(玢)岩。  相似文献   

7.
广西苍梧社垌矿床是大瑶山隆起南侧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重点对其中的石英脉型矿床进行了研究,依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将成矿过程划分为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白钨矿-辉钼矿阶段、I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及IV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其中II和II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均一温度逐渐下降(第一阶段550℃→370℃,第二阶段370℃→330℃,第三阶段330℃→210℃,第四阶段190℃→150℃),流体密度逐渐上升(0.61g/cm3→0.72g/cm3→0.82g/cm3→0.94g/cm3),盐度先升后降(第一阶段5.86%~8.55%NaCleqv,第二阶段4.49%~43%NaCleqv,第三阶段0.53%~46.37%NaCleqv,第四阶段0%~12.85%NaCleqv)。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社垌石英脉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体系,但是该体系的流体成分在成矿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第I阶段以氧化环境为主,(II、III、)IV阶段则为还原环境。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水,后期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矿质发生沉淀。此外金属硫化物的δ34S组成(-3.8‰~+1.7‰)平均为-0.46‰,接近于零值,也表明为岩浆来源。引起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是流体混合导致的温度下降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总体而言,社垌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流体体系,钨钼等多金属成矿与区内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平天山岩体的南东边缘,是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以切层产出的热液脉型矿体为主,顺层的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为辅。系统的野外测量和研究表明,脉状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受控于近直立的北北西向断层;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主要受围岩地层中的灰岩夹层控制。为查明成矿流体的类型、性质、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对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显微测温、成分及HO-S同位素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民铜多金属矿床可以分为以下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脉阶段。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为398~286℃,盐度w (NaCleq)=13.0%~6.2%;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74~163℃,盐度w (NaCleq)=9.3~4.3%;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40~151℃,盐度w (NaCleq)=8.0%~2.6%;方解石-石英脉阶段均一温度为298~150℃,盐度w (NaCleq)=5.4%~1.6%。主成矿阶段(早期和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中温、中盐度的NaCl-H2O-CO2±N2体系为主,流体沸腾和流体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H-O同位素组成(δD值介于-86‰~-64‰,δ18OH2O值介于0.33‰~7.47‰)显示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有关,且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4‰~2.6‰,推测硫源与晚白垩世岩浆-热液系统有关。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为晚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并与邻区的Au-Cu-Pb-Zn-Ag矿床共同构成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尼雄矿田滚纠铁矿石榴子石、辉石、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特征,结果显示矿区石榴子石多为钙铁榴石,并存在一定量的钙铝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次透辉石和铁次透辉石,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为酸性、高温和高氧逸度环境。矽卡岩内接触带富钙铝榴石,外接触带富钙铁榴石,反映成矿流体由矽卡岩内接触带运移至矽卡岩外接触带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而pH和氧逸度逐渐升高。绿泥石主要为富铁贫镁的铁镁绿泥石,其在低温(206~268℃)、低pH值、还原环境下形成。方解石C-O同位素揭示成矿流体δ13C∑C为-2.6‰~-0.7‰,δ18OV-SMOW为+9.8‰~+12.0‰。石榴子石、磁铁矿、石英δDV-SMOW值为-121‰~-105‰,成矿流体δ18OH2O为8.7‰~11.3‰,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磁铁矿矿石中黄铁矿弱富铁亏硫,S/Fe为1.05~1.07,Co/Ni>1,指示为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δ34S为4.2‰~11.1‰,与花岗质岩浆硫相当,综合反映成矿物质也来源于花岗质岩浆。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高温、高氧逸度使金属元素大量进入岩浆,岩浆上升侵位、分异出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遭遇围岩,并与之反应形成矽卡岩和退化蚀变矿物,导致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在温度(180~400℃)、氧化-弱氧化和弱碱性-碱性条件下,发生磁铁矿沉淀。  相似文献   

10.
宫忽洞是内蒙古中部的一例典型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白云鄂博裂谷带内,赋存于矿区东南部花岗斑岩与白云鄂博群呼吉尔图组结晶灰岩形成的矽卡岩中。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辉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方解石、萤石等,矽卡岩类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9.6±1.7)Ma,推断宫忽洞铜矿床是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斑岩高Si、贫Al;亏损Ba、Sr、P、Ti等元素;10000Ga/Al值变化于2.32~3.49;稀土配分曲线呈典型的"V"字形;Fe OT/Mg O值介于9.86~12.27;其成因类型为A1亚类的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造山拉张构造环境。3件热液方解石δ13CV-PDB值介于-10.6‰~-8.6‰,对应的δ18OV-SMOW值为4.6‰~15‰,宫忽洞铜矿床成矿期的CO2可能由花岗斑岩与灰岩地层的相互作用形成。4件不同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2‰~10‰,表明成矿所需的硫可能来自于岩浆硫与海相硫酸盐的混合;4件不同硫化物的206Pb/204Pb=17.706~17.828,207Pb/204Pb=15.506~15.564;208Pb/204Pb=37.841~37.969,表明后造山阶段拉张环境形成的A型花岗斑岩体可能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11.
乌日尼图钨钼矿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境内,是近几年在该区新发现较大规模的钨钼矿床。钨钼矿体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以细脉状矿化类型为主。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δ34SV-CDT值范围为0.6‰~4.1‰,组成较为稳定;显示钨钼矿体的形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硫可能主要来自岩浆源。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范围为38.115~38.353,207Pb/204Pb值范围为15.528~15.591,206Pb/204Pb值范围为18.375~18.528;铅构造模式图解和其参数综合分析表明成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具有壳幔混合特点。热液方解石δ13CPDB=-8.63‰~-6.41‰,δ18OSMOW=-1.49‰~8.72‰,表明热液矿物方解石是2个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早期成矿流体碳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作用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12.
皖南东源钨钼矿位于安徽省祁门东源境内,是该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钨钼矿床。它由东源、江家和西源3个矿段组成。江家和西源矿段的钨钼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附近,以细脉浸染状和浸染状矿化类型为主。测试结果表明:江家矿床δ34SV-CDT值介于2.6‰~4.9‰之间,西源矿床δ34SV-CDT值介于4.0‰~4.7‰之间,组成稳定;钨钼矿体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相关,硫可能是从花岗闪长岩体中淋滤而来。江家矿床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介于38.264~38.400之间,207Pb/204Pb值介于15.579~15.618之间,206Pb/204Pb值介于18.222~18.369之间;西源矿床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介于38.360~38.442之间,207Pb/204Pb值介于15.604~15.618之间,206Pb/204Pb值介于18.240~18.251之间;根据铅构造模式图解和其参数综合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整体上显示下地壳来源特征,具有壳幔混合特点。  相似文献   

13.
青河县哈腊苏铜矿床Ⅰ号矿化带位于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铜矿化主要呈不均匀团块、细脉或细脉浸染状产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及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围岩中。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划分为H_2O-NaCl型和H_2O-CO_2(±CH_4/N_2)-NaCl型。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20~431℃,峰值在390、290和190℃。成矿流体盐度(w(NaCl_(eqv)))变化于0.53%~66.76%,峰值在19.5%、12.5%、9.5%和1.5%。密度为0.55~1.11 g/cm~3。矿脉中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_(SMOW)值为2.9‰~12.3‰,δ~(18)O_(H_2O)值为—5.81‰~4.83‰,δD_(SMOW)为-129‰~-80‰,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和混合大气降水。方解石的δ~(13)C_(PDB)变化于-2.4‰~-1.4‰,δ~(18)O_(SMOW)为8.3‰~9.2‰,表明流体中的碳来自岩浆。对辉钼矿石英脉中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78.3±5.6)Ma,与花岗闪长斑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381~37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早期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斑岩有关,晚期叠加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与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西段西柳沟铅锌矿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柳沟铅锌矿位于北祁连山西段以钨、钼、铜、铅、锌等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之西端。为探讨其成矿流体的来源,选择了该矿床主成矿期的9 件矿石样品,挑选其单矿物,并对保存于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做了D, O 同位素分析,分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V-SMOW 值为-47‰ ~ -72‰;成矿期石英矿物的δ18O 介于11.9‰ ~ 14.1‰之间,与石英平衡的热液水的δ18OH2O‰值为-0.79‰ ~ 3.64‰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为190℃);矿体石英包裹体δ13CV-PDB‰值介于-6‰ ~ -4.2‰之间。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6℃ ~ 384℃,集中于140℃ ~ 200℃ ;盐度ω (NaCleq)为1.05% ~ 9.86%,多数为1.74%~ 6.45%。研究表明:西柳沟铅锌矿是浅成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是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相似文献   

15.
豫西东闯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闯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小秦岭金成矿带中部地区。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中,赋矿围岩为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96~342℃、257~341℃、250~314℃和175~267℃;对应流体盐度w(NaCleq)为5.23%~6.63%、1.63%~8.77%、3.38%~8.61%和8.55%~11.1%,以5%~9%为主,流体成分以H2O-NaCl-CO2为主。估算成矿压力为100~160MPa,静岩压力深度3.6~5.3 km。包裹体水的δDV-SMOW值为-49‰~80.2‰,多数在50‰~60‰之间,δ18O水计算值为3.33‰~7.88‰。碳酸盐矿物δ13CV-PDB为-5.1‰~-1.3‰,δ18OV-SM为9.9‰~15.29‰。矿石硫化物的δ34SV-CDT为-2.75‰~5.52‰,均值1.11‰,而其206Pb/204Pb=16.973‰~17.068‰、207Pb/204Pb=15.322‰~15.394‰、208Pb/204Pb=37.323‰~37.491‰。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H-O、S、C、Pb同位素结果表明,东闯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矿质主要来自太华群地层。该矿床为低盐度、中成、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湖南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瑶岗仙超大型钨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由石英脉型黑钨矿矿脉和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组成.前人对瑶岗仙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开展了较为详细研究,但对矽卡岩型白钨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关其矿体特征、成矿过程及其与石英脉型矿化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将瑶岗仙矽卡岩型钨矿床分为早期石榴子石-透辉石-白钨矿...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冈底斯成矿带报道的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东段,而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铜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其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化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对各阶段热液脉体的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H-O-C同位素等分析.发现A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90~460℃,盐度介于4.5%~21.6%NaCleqv和43.6%~59.6%NaCleqv两个区间;B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80℃,盐度介于3.6%~19.8%NaCleqv和6.0%~16.0%NaCleqv两个区间;D脉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00~320℃,盐度集中在0.4%~14.7%NaCleqv.拉曼分析表明,鲁尔玛铜(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含CO2、N2、CH4等气体及石盐子晶和多种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28‰^-110‰,δ18O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9.09‰^-1.45‰,方解石的δ13CCal,V-PDB值的变化范围为-20.8‰^-19.8‰,δ18OCal,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5.9‰^-4.9‰,展现出岩浆热液的特征,晚期还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属高温、高盐度、含CO2、N2、CH4等气体和Cu、Fe、Mo等金属元素的Ca+-Na+-Cl-H2O体系流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温压环境突变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A脉和B脉型矿化.随着成矿物质的大量析出,同时伴随着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产生D脉型矿化.  相似文献   

18.
浙东南石平川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平川钼矿床位于浙东南政和—大埔断裂与长乐—南澳断裂之间的火山坳陷带相对隆起区,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燕山晚期侵入的钾长花岗岩体关系密切,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次为碳酸盐化。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87±1)Ma[锶初始值I(Sr)=0.713 36],形成时间为晚白垩世。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其均一温度为114.4~325.8℃,集中于170.2~227.0℃。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δ(D)为-52.8‰~-64.9‰,δ(18O)为-3.85‰~-7.27‰,反映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为+3.14‰~+4.19‰,表现为岩浆硫特征。辉钼矿Re的质量分数为15.05×10-6~37.65×10-6,与其他钼矿床中辉钼矿Re质量分数的对比结果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以上研究表明石平川钼矿床属中低温岩浆期后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9.
鲁西平邑地区磨坊沟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鲁西平邑磨坊沟和梨方沟两个矿区的矿化蚀变样品,对保存于石英、方解石和萤石中的原生包裹体及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二个矿区的包裹体大小、形态相似,类型一致,均为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20~450℃之间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120~260℃的范围内,可进一步分为110~150℃和170~250℃两个区间。结合显微镜下观测的载金矿物的特点,推测金矿的形成温度区间在170~250℃之间。冰点变化范围较大,在-2 8~-11 5℃之间,对应的盐度在4 65%~15 47%之间。矿体及围岩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 71‰~+2 99‰之间,方解石和石英的δDSMOW值为-63‰~-70‰,δ18OSMOW值为+18 4‰~+22 2‰。以上数据表明流体来源于地幔,成矿过程中与建造水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20.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文章以该矿集区内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例,开展了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与LA-ICP-MS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为认识该类矿床硫源和矿床成因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微量元素数据计算所得成矿温度在130~170℃之间,是典型MVT型矿床的成矿温度.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