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北构造带北段重磁异常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重磁异常对应分析方法原理和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计算了南北构造带北段上延5 ~50km 的重磁对应分析的相关系数R和斜率α的平面分布曲线,结合其它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认为:(1) 中朝准地台的阿拉善台隆和鄂尔多斯台缘隆起区属于正常地壳结构;鄂尔多斯台缘坳陷区属于非正常地壳结构;(2) 祁连秦岭褶皱区地壳结构比较复杂,南、北祁连和礼县 柞水褶皱带的地壳为基本正常地壳结构;祁连北部走廊过渡带、中部隆起带和南秦岭褶皱带西段的地壳属于非正常地壳结构;(3)相关系数转换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大致反映了断裂带的伸展方向,在剖面上的位置大致与断裂带构造位置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川东南焦石坝页岩气区现今地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关于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一些研究.而对于近年来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川东南焦石坝地区,现今地温场的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基于川东南高陡褶皱带焦石坝页岩气区新增的3口钻井的稳态测温数据和118块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研究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区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梯度介于24~34℃/km,大地热流值介于60~70mW·m~(-2)之间,与川中古隆起相似,属于地温高异常区.地温高异常缘于隆起区相对高的岩石热导率引起的浅部热流的重新分配.其次,与位于研究区东侧边界的齐岳山大断裂在燕山和喜山期的构造引起的热液活动有关.焦石坝页岩气区地温高异常对页岩气的解吸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祁连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髙原的东北部边缘,隶属于秦岭-祁连-昆仑褶皱系,为一发育良好的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在近代曾发生过1927年古浪8级大震和1932年昌马7.5级强震。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研究,並一致认为北祁连山构造带是一条巨大的早古生代晚期结束地槽活动的加里东古板块缝合线。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8)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蒿坪-老县复向斜的北翼,出露的地层是下志留统大贵坪组和梅子垭组。区内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发育,大贵坪组二段(Sd~2)为区内重要的含金层位。通过对该区金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认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母石英片岩与泥质变砂岩互层是重要含金层位。  相似文献   

5.
渭河盆地西部宝鸡凸起位于鄂尔多斯西南缘、祁连褶皱系东南缘与秦岭褶皱系北缘之间,在其附近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强震,是我国大陆东西和南北巨型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有多条断裂构造带在此通过.  相似文献   

6.
隆起与拗陷地区地温场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地表热流和5公里深度内区域地温场时,考虑构造形态对地温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法,通过对几组不同导热系数比值和盖层厚度模型的数学模拟,讨论了隆起和拗陷地区地温场的特点,以及岩石导热性变化对地温场影响的程度,为研究一些特殊构造部位局部热异常带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中秦岭地带重力异常特征及地壳结构的探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陕西榆林—重庆鱼泉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中在陕西户县经中秦岭至镇巴测段的重力场给以分析和探讨.文中给出了中秦岭造山带(或中秦岭块体) 的地壳密度结构、Moho界面深度与山根构造特征.并重点分析研究了本测段的重力异常在其地壳结构与构造解释中所明显反应的断裂构造(带).即中秦岭北侧断裂构造带;中秦岭中部断裂构造系;中秦岭南侧的宁陕断裂构造带;安康(石泉西南)断裂构造带;芭蕉口断裂构造;城口断裂构造带北延段;镇巴断裂构造带;鱼渡断裂构造和铁溪断裂构造.并对各断裂构造带对应的重力异常段计算其水平方向导数Vxz,给出了断裂构造的分布位置、形态、倾向等要素.最后从重力学角度对中秦岭造山带的地壳结构与断裂构造具有的衔接与过渡特征作了相应的探搉.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雷芳 《内陆地震》1996,10(3):224-23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中国的一条主要超壳断裂带,也是祁连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带。利用近几年取得的人工地震、重力、航磁、地热等资料,从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就该断裂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蒗西北区和宁蒗东南区。  相似文献   

10.
中秦岭北侧特异重力场及其探榷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陕西榆林-重庆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中在陕西咸阳至中秦岭北侧测段特异重力场给以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认为:秦岭北侧断裂带(或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地块的接触带)的位置恰在该重力异常突跃地段内.断裂构造的上部近于陡直、且略向北倾斜,倾角约为70°左右;断裂构造中部为近垂直形态;断裂构造下半部略向南倾斜,倾角70余度.秦岭北侧断裂以北的大幅度落差、大规模的巨型重力异常低谷区的形成,是由于上部地壳存在一个厚达6 km、宽40余公里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区引起的.中秦岭北侧断裂构造带和沉积岩层区的形成,是与地质历史时期中秦岭地区的多次复杂构造运动的叠加、特别是华北板块的下插、并与秦岭多级次造山运动具有极其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热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分布等资料研究了其展布特征和差异性变化,并讨论了地热分布与地壳深浅构造的关系。认为,鄂尔多斯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值整体偏低,而其周缘地区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该区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即鄂尔多斯周缘存在着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和地震丛集分布相统一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地热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平原区西北部大地热流与深部地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区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其西北部分布着小汤山地热田和京西北地热田,两大地热田以南口—孙河断裂带为界.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基础的地热地质研究工作较少.为给地热学研究和地热资源精细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前人23眼钻孔的温度测量数据以及近期完成的548件热导率和100件放射性生热率实测数据,研究了区域大地热流和0~4 km深部地温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1.31~94.89℃·km-1,平均值为31.79℃·km-1;岩石热导率为0.895~5.111 W·(m·K)-1,放射性生热率为0.257~2.305 μW·m-3,大地热流为48.1~99.1 mW·m-2,平均值为68.3 mW·m-2,热流的分布受基底形态和断裂构造控制.研究区东部南口—孙河断裂带两侧小汤山和郑各庄地区为高热流异常区,中部马池口地区也存在局部高热流异常区.(2)在南口—孙河断裂带的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地层温度差异明显,体现出区域现今地温场不只受控于该活动断裂,更是多期次构造事件复合叠加的结果.(3)南口—孙河断裂带南侧存在两处有意义的较高地温异常区,分别为郑各庄异常区和马池口异常区,其中马池口异常区是未来地热开发利用有一定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山西断陷带地热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断陷带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温泉分布的资料,研究了地热分布与重力场、地壳深部构造和地震分布的关系。认为,区域性重力负异常多反映的是沉积盆地或凹陷;而在温泉附近,由于地壳深部高密度的熔融物质沿断裂上涌而形成重力正异常;在同一深度上,地壳和岩石圈薄的断陷盆地内部,其热流和温度都为高值;指出山西断陷带内的构造活动性、壳幔突变带、重磁力等值线密集带、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高值区以及温泉密集分布带与地震活动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董治平  雷芳等 《内陆地震》1999,13(4):325-331
运用热流、地温梯度及温泉等资料,划分了黄河上游地区的地热异常区,讨论了地热与构造及地震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及深部热源是地热异常的主要成因;在空间上,强震分布与热异常区的分布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云南岩石圈地温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真恒  向才英 《地震地质》1997,19(3):36-234
根据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结构资料,探讨了云南岩石圈的地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存在3种地热类型:高地温型莫霍面温度>960℃,地壳地温梯度>2℃/100m;低地温型莫霍面温度<700℃,地壳地温梯度<1.5℃/100m;中等地温型莫霍面温度介于前二者之间,地壳地温梯度为1.5~2.0℃/100m  相似文献   

17.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在华北地区广泛分布,是一种清洁的替代能源.与活动断裂带相关的水热型地热资源是中低温地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高精度重力测量、微动测深及钻孔温度测量等数据,从热源、通道、储层和盖层四个方面探讨了南口—孙河断裂带水热系统特征.低重力异常揭示的燕山期花岗二长岩、闪长岩岩体范围为23.8 km~2和14.3 km~2,放射性测井数据计算得到其生热率均值为3.14μW·m~(-3),侏罗系火山岩生热率均值为1.65μW·m~(-3),隐伏岩体和火山岩均难以构成地热系统的附加热源.重力异常显示南口—孙河断裂带宽度约500~800 m,断裂带切割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热储层.钻井温度曲线显示断裂带内水热活动强烈,说明该断裂带是导水、导热的重要通道.断裂带南西侧马池口一带第四系松散层与侏罗系火山岩形成了热储盖层,微动测深显示火山岩最大厚度约1500 m.综上源、通、储、盖四个要素分析,该地热系统为热传导一对流复合型,来自京西北山区的大气降水经远距离径流深循环吸收地层热量后沿南口—孙河断裂上移到达裂隙发育的白云岩地层中形成热水.总之,沿南口—孙河断裂带具备了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可达到规模开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兰州—民和盆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认为盆地位于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为地壳厚度陡变带部位,发育的NWW向和NNW向深大断裂成为深部热源的上升通道并控制地温分布.导热断裂与低热导率岩层组合容易形成地热异常,形成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均为低温地热资源.提出该断陷盆地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地壳深部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一侧向地下径流补水.  相似文献   

19.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electric structure of the Puga geothermal field located in the Ladakh Himalayas, wide band (1000 Hz–0.001 Hz) magnetotelluric (MT) study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uga area. Thirty-five MT sites were occupied with site spacing varying from 0.4 to 1 km. The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ree profiles oriented in east–west direction. After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MT data were subjected to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The one-dimensional inversion of the effective impedance data and the two-dimensional inversion of the TE (transverse electric) and TM (transverse magnetic) data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low resistive (5–25 Ω m) near surface region of 200–300 m thick in the anomalous geothermal part of the area related to the shallow geothermal reservoir. Additionally, the present study delineated an anomalous conductive zone (resistivity less than 10 Ω m) at a depth of about 2 km 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geothermal source in the area. A highly resistive basement layer separates the surface low resistive region and anomalous conductive part. The estimated minimum 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conductive part is about 250 °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eper conductive zon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geothermal anomaly in the are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80—1995年青海省3.2m地温距平场与年降水量距平%场、年地震释放总能量的相关分析,指出:若某地区地温异常偏高且干旱少雨,则未来该区可能发生地震。因3.2m地温变化缓慢,该结论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