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1994年12月—1995年3月(南极夏季)期间,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卵石滩、岩石滩潮间带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垂直分布进行了定点、定时、定量的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分别仅为起始数量的35%和52%。卵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分布于中潮区及低潮区,尤其是低潮区,且有随季节(冬季来临)向潮下带移动的趋势。岩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具有类似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在分布带上的发生频次有很大差异,呈波动状态。在垂直岩面上,帽贝数量在低潮区的底部更为集中。讨论了导致数量变化、垂直分布的可能原因。今后有必要深入研究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及其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2.
盐度对文蛤孵化及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外学者就盐度对文蛤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有过一些报道,但仅局限于浮游幼虫期,而对受精卵孵化和稚贝期进行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分别以人工获得的文蛤受精卵、人工培育的浮游幼体和变态稚贝为试验材料,探索盐度对文蛤不同发育阶段生存、生长的影响规律,为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育成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亲贝取自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双台子河口中潮区砂岗,为3~4龄蛤。经阴干和流水刺激排放精卵,取适量受精卵为孵化期试验材料,其余受精卵在25℃水温下经人工孵化、选育后,在40m~3水泥池…  相似文献   

3.
于1994年12月 ̄1995年3月期间,地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卵石滩、岩石滩潮间带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垂直分布进行了定点、定时、定量的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南极帽贝的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分别仅为起始数量的35%和52%。卵石臆带的帽贝2于中潮区及低潮区,尤其是低潮区,且有随季节(冬季来临)向潮下带移动的趋势。岩石滩潮间带的帽贝具有类似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在分布带上的发生频闪有很大差异,呈波动状态,在垂  相似文献   

4.
贝壳往陆地的搬运很可能发生在风暴浪中,此间活着的和刚死亡的潮间带贝壳被搬运到正常高潮线之上。当潮下带滨面侵蚀作用使含贝壳的河道沉积物出露并且由此侵蚀出的贝壳处于碎浪带中的时候,较老的贝壳也可以往陆地方向搬运,因为在碎浪带中贝壳通常往潮间带或潮上带搬运(Flemming等,1992)。风暴过后较高的退潮流往往产生较强的向海底流,潮间带的贝壳往深水区的搬运常常发生在风暴减弱期。风暴形成的高水位的退潮流往往能很有效地将贝壳搬运到障壁岛之间的潮下带潮道中(Flemming等,1992)。Aigner、Reineck(1982)和Aigner(1985…  相似文献   

5.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的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主潮区,高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广西沿海文蛤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水域水温、pH、溶解氧适宜,营养盐含量居中,但在丰水季节,径流影响较大的断面盐度明显偏低,对文蛤的繁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贝类养殖比较集中的营盘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较严重,径流影响较大的断面次之;水环境因子对文蛤资源量的影响,以潮间带水域影响较大,潮下带水域影响较小;底质类型以砂—粉砂—粘土混合型的文蛤资源量较高,细砂型次之,中粗砂型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的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高潮区,高潮区基本上为滨螺分布带,中潮区为日本笠藤壶-藻类带,低潮区为藻类带;外海区种类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岸区种类季节变化小。所有物种中,以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州湾的野外考察、4根潮滩沉积物钻孔岩芯(HZ01、HZ02、HZ03和HZ04)的获取和室内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海州湾潮滩岩芯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并指示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海州湾潮间带上、中部岩芯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粉砂含量高于80%,而潮间带下部岩芯沉积物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粉砂含量均值在65%左右,砂含量均值在10%左右。垂向变化上,潮间带上部岩芯HZ01沉积物粒径表现为从下往上,呈现由细变粗的趋势,潮间带下部岩芯HZ03和HZ04由下往上整体上表现为由粗变细的过程。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潮间带下部-潮间带中上部-潮间带上部呈现为由粗-细的空间变化特征。岩芯HZ01沉积物从下往上由细变粗的变化规律可能与1950's临洪河北侧大规模的围垦改变潮滩动力过程有关。潮间带下部岩芯HZ03和HZ04由下往上由粗变细的变化规律可能与临洪河输运泥沙在河口附近不断淤积并向海推进导致潮滩海拔高程逐渐增加、水动力逐渐减弱有关。潮滩沉积物在潮滩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反映了潮流是主要的动力条件,表现由海向陆的逐渐减弱过程。同时,粒度的空间分布也指示了外海、岚山头运移物质、废黄河沉积物和临洪河泥沙是重要的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9.
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8月对玉环坎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样,共鉴定出生物57种,其中大型藻类8种、多毛类动物2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类动物13种、棘皮动物1种和其它类动物5种。该排污口邻近两侧岩相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544.7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948个/m2。位于排污口左侧的I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2406.19g/m2和7415个/m2)明显高于II断面(683.27g/m2和484个/m2),I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0.91)和均匀度指数(0.39)小于II断面(1.80和0.68);两条断面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对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生态分析表明,该潮间带生物数量的水平分布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而垂直分布则与潮区的不同和浪击度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蛤稚贝的摄食、呼吸和排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25℃下文蛤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摄食率和不同温度对文蛤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文蛤稚贝在单位时间内滤食4种藻类的质量和个数差异极为显著;温度对文蛤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也有显著影响,在12~32℃范围内,耗氧率、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O∶N值也随之而升高;在3组试验温度下呼吸Q10的平均值为6.06,排泄Q10的平均值为2.59。  相似文献   

11.
红壳文蛤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广西(G)、江苏(S)和日本(J)3个文蛤群体中原种红壳文蛤进行双列杂交,获得了试验家系(Gg、Ss、Gs、Gj、Sg、Sj),比较其生长性能,并评估杂种优势。从生长来看,浮游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大于自繁组;以江苏文蛤为母本的组合的壳长均显著大于以广西文蛤为母本的组合(P0.05),壳长受卵源影响极显著(P0.01)。稚贝和幼贝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均大于自繁组,杂交组合Gs的日生长率从13日龄至149日龄均最大;交配方式对壳长极显著影响(P0.01)。从存活率来看,杂交组的存活优势更明显,Gs的存活率几乎均最高。从杂种优势来看,杂交组从13日龄以后具明显的杂种优势,尤其是Gs在1—149日龄均呈正值。广西群体和江苏群体间建立了完全2×2双列杂交,中亲杂种优势一直大于0,且始终介于单亲杂种优势HGs和HSg之间。杂种优势潜力指数(hp)表明,1—5日龄的数值介于–1和1之间,未产生杂种衰退;13日龄后的数值均大于1,表明真正获得了杂种优势。杂种获得(hg)及13日龄后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进一步说明壳长性状得到了明显改良。从壳色来看,子代的红壳个体占比为72.80%—76.49%,均得到明显提高。总之,杂交组合Gs的杂种优势最明显,为开展3个群体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海藻的渗透生理与它们在潮间带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决定潮间带藻类分布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潮间带与潮下带比较,潮间带有些生态因子的变化比较剧烈,例如潮间带的石沼,会因下雨或天晴而引起盐度和温度的剧烈变化,潮汐所形成的藻体周期性暴露而引起干旱失水,石沼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海水pH值的改变等等。因此研究潮间带藻类的生命活动和藻类的分布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潮间带的生态因子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青岛岩相潮间带短滨螺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钦昭 《海洋与湖沼》1992,23(4):438-444
于1987年2月—1988年1月在青岛太平湾岩相潮间带高、中、低潮区定量采样和现场观察,利用微机分析各月不同潮区短滨螺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短滨螺在潮间带呈垂直成带分布:由低向高,短滨螺种群平均体高和生物量依次减小,栖息密度依次增大;2月中旬—4月下旬是短滨螺持续排卵期,12月开始,成熟的短滨螺向低潮区迁移,为繁殖做准备并交配;交配后,雄性向上迁移,而雌性却依赖潮间带底部水环境作为排卵场所,从而使低、中潮区2月份性比不平衡,雌性个体多于雄性。5—11月,低潮区无短滨螺分布,捕食者对短滨螺的捕食和浪击作用是抑制短滨螺在低潮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  相似文献   

15.
不同花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ITS2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江苏和广西两个地区不同花纹文蛤群体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2)的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文蛤群体和江苏的群体相比较,仅发现江苏群体在333—336bp处发生了缺失,江苏群体内不同花纹文蛤个体间的ITS2也发生了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了序列分析结果,广西文蛤群体和江苏文蛤群体间发生了遗传变异,江苏文蛤群体内部也发生了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在黄骅港北侧潮间带和浅海区,分别获得1个柱状样品(岩心长度132 cm,共分得44个样品)和50个底质样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沉积物粒度进行了测试,获得了研究区底质和柱状样品的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底质样品只有3种类型,即黏土质粉砂、粉砂和砂质粉砂;砂质粉砂分布在港池防沙堤附近的潮下带地区,粉砂主要分布在大...  相似文献   

17.
崇明岛东部潮滩沉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志明 《海洋与湖沼》1985,16(3):231-239
崇明岛东部滩地受潮汐作用明显,波浪作用弱。滩地的淤涨速度快。沉积物以粉砂为主,自潮上带到潮下带,粒度增大,分选变好。潮上带泥裂多,具有水平层理。潮间带,潮下带以小水流波痕为主,小波痕交错层理发育。潮间上部具有浪成波痕、干扰波痕、流痕,波状、脉状、透镜状层理主要出现在该部位。波痕等表面构造随大、小潮变化。潮沟局限于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边滩发育,有两种形态不同于河流沉积的点坝,沉积物大都呈双众数分布。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7月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及沉积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可分为4种类型,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是东海岛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类型.其中,湛江湾区(Ⅰ区)、龙海天区(Ⅱ区)、雷州湾区(Ⅲ区)等3区的主要沉积类型是砂,粉砂是通明海区(Ⅳ区)的主要沉积类型.东海岛各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0.023~0.342 mm(1.55~5.46φ)之间,平均值为0.092 mm(3.45φ),各潮区颗粒大小总体表现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且从西部东海大堤两侧的较小值沿东海岛南北两侧逐渐增大为东区的较大值.东海岛龙海天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选程度为中等至差之间,包含了从显著负偏态至正偏态的大多数类型,峰态多为宽平型和尖锐型.东海岛各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粒度分布特征是该岛沿岸潮流动力环境差异的直接体现,并直接影响沉积区的理化性质,表现为在沉积颗粒大的沉积区p H和CFe3+/CFe2+较高、有机物和硫化物含量较低,沉积颗粒较小的区域各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19.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2,6(4):29-29
笠贝是海洋软体动物,因其贝壳形状酷似斗笠而得名。笠贝生活在海洋与陆地交接、环境条件复杂、各种因子变化怠骤的潮间带,因而被用作研究潮间带生态学的常用材料。 笠贝对于潮间带的潮汐作用及日晒干燥等不利因子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忍受能力。它身体很小,大的也不超过数厘米;但是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是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蔓足类的种类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 1 997年 7月至 1 998年 4月在浙江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采集的样品 ,共鉴定出蔓足类 9种 ,隶属于 5科 7属 ,以东、南海及日本海南部的暖水性种占优势。描述了蔓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讨论了盐度、潮区和浪击作用对岩相潮间带蔓足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