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78年11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所属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9号项目(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工作组首次访华期间,云南昆明地区的梅树村剖面及王家湾剖面、四川峨眉的高桥剖面、湖北峡东区的天柱山剖面及松树坡剖面,被该工作组选作为参考剖面。1982年11月6—8日,由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和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9号项目工作组联合发起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问题现场讨论会》在昆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工作组自1972年至1981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第29项的工作小结。关于作者意见中的界限位置于1981年一季度已得出轮廓。所附两图示全球范围内该项目研究的区域以及选定的关键剖面内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位置所考虑到的暂时结论。这方面在巴黎(1974)和剑桥(1978)工作组会议中也有了大体轮廓。最后,文中讨抡了古杯纲化石带、托马特(Tommotian)小壳化石、遗迹化石和三叶虫的地层价值,并注意到今后几年内应继续考虑下述主要问题: (1)全球界限剖面和界限点的位置和有代表性的地区,可能在亚洲。 (2)洲际对比。 (3)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经多年工作已就元古─寒武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及其选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获得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的认可。该工作组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就界线层型的选点等问题上曾作出过如下规定:1)工作组的首要任务是选定层型界线点;其次是确定界线上下地层的划分。2)为界线点选定的地层层序应尽可能连续、呈海相、且为单相;选点卫作应采用尽可能多的对比方法,但生物地层学应是最主要的方法。3)埃迪卡拉动物群应视为前寒武纪动物群。4)“小油栉虫/法罗特虫”这类三叶虫动物群应视为寒武纪动物…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段,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层次清晰,交通方便(图1),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地质学家涉足此地(李四光、赵亚曾,1924)。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尤其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其中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确定为该界线层型的主要参考点;寒武系和奥陶系亦被确定为我国南方寒武系、奥陶系的主要标准剖面;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层型剖面。寒武系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再描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吉林大阳岔剖面是目前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ICOBWG)所确认的全球唯一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运用坐标系统对大阳岔界线剖面进行重新测量、详细描述Cambrooistodus 带至 Cordylodus lindstromi 带45.9m 厚的地层序列,将不同学者在大阳岔剖面所采用的样品采集系统相应地标在新的坐标剖面上,以统一它们在新坐标剖面上的坐标位,置点。新的坐标剖面将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在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时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8.
<正> (一) 近几年来,加拿大纽芬兰西部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经过不少人的调查研究,可能作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的呼声很高。目前看来,只有中国吉林浑江大阳岔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可以与之抗衡。 1986年7月下旬在吉林省浑江市召开了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国际会议,各国代表对浑江大阳岔的小阳桥等几个寒武系-奥陶系剖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讨论。几个剖面中以小阳桥剖面最为杰出,不仅地层出露良好,而且化石多,保存佳,尤其是笔石丰富多彩。深为国际同行所称道。冶里组底部一层新笔石的发现,更引入注目。林尧坤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地层界线热,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国际地层学研究领域中重大课题之一。其目的是组织全球力量,利用已经确认的原则和取得的丰富资料,对业已树立起来的地层表中的系间界线进行验证、厘定和补充,给以更确切的肯定。全球性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始于1972年,1984年该界线工作组以15:4的票数通过我国梅树村剖面作为该界线的唯一全球层型候选剖面,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时间已过三年,尚未得到最后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11.
云南梅树村前寒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而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B点”-“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存在“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C点”附近点δ13Cδ18O负异常与大量生物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12.
1978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组织了赴澳考察团,对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0月,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盐湖城至加利福尼亚洲的死谷地区,举行了国际联络署(IGCP)No.118项的“上前寒武系对比”现场会议,我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野外考察。现将这两次考察地区的上前寒武纪地层情况作一简介。一、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澳大利亚是国际上晚期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工作组把中国云南省梅树村剖面正式确定为寒武系底邸的提议已延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比后再加以确定。本文回顾了1972年以来对界限的调查情况,并略述了进展中的工作打算,以解决遗留问题。序言  相似文献   

14.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由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专题研究组撰写的《云南东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一书,于1981年9月经由云南省地质局学术委员会组织同行专家评议,提出意见后,经作者修改,于同年11月完稿,送交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978——1981年间云南东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成果。书中扼要介绍了当前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的新动向及其意义。简略回顾了该区40  相似文献   

16.
河北卢龙武山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暴露良好、沉积连续、具有典型海相沉积特征以及丰富的古生物标准化石(如三叶虫和牙形刺等),因此该处受到许多地质研究人员的重视并被选为华北型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地点。本文配合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研究,对界线附近地层的粘土矿物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古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扬子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上部娄山关组岩性单一,为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为寻找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按5 m的样品间距对贵州金沙地区相邻的长岩沟剖面、岩孔剖面寒武系采集了250件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表现出4次显著负漂移和3次显著的正漂移.负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中部(NE-1)、陡坡寺组下部(NE-2)、陡坡寺组与娄山关组的分界处(NE-3)、及娄山关组下部(NE-4),δ13C值分别降低到-2.3‰0、-2.6‰o、-6.2‰和-4.8‰;正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底部(PE-1)、顶部(PE-2)及娄山关组上部(PE-3),δ13C值分别上升到1.3‰、2.1‰和2.6‰.δ13C的演化趋势可与世界各大陆寒武系δ13C演化趋势对比,它将娄山关组下部、中部、上部分别划归全球寒武系第二统上部、第三统及第四统.  相似文献   

18.
1977年2月,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国际地质对比组织会议,印度全国委员会热烈欢迎这一学术活动。该学术项目的领导者——总负责人杜伦佩(Trompette)博士同意印度地质调查所推荐P.K.拉哈(Raha)为这一工作组的成员。 1977年7月,印度地质调查所领导人地质学者K.K.弗马(Verma)先生负责组织了国家工作组,其中包括印度地质调查所下属各区和某些科研机关的技术人员参加。近几年来,印度地质调查所在这一学术项目方面曾加强了工作,主要在上前寒武系沉积层  相似文献   

19.
前言贺兰山挺拔于腾格里沙漠和宁夏黄河灌区平原之间,习惯上可以分为南、中、北三段三关之南称南段;三关与大武口之间称中段;大武口以北称北段(图1)。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区寒武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寒武系最早发现于1943-1944年,工作甚简。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对本区寒武系也只是根据这一零星的资料作了一些介绍。近年来,宁夏地质局第二地质队(1973-1974年)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年)在贺兰山中、北段测制了不少寒武系剖面,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大大提高了本区寒武系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20.
林宝玉 《地质论评》1979,25(2):94,75
1979年3月30日至4月11日在英国威尔士州首府加的夫城(Cardiff)由国际地科联(IUGS)地层委员会志留纪地层分会和奥陶—志留系界线工作组联合召开了英国志留系野外现场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2个国家的24名代表。他们均是这两个组织的委员或通讯委员。以穆恩之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