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2014年2月12日下午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库牙克盆地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 km,震级MS7.3(CENC)。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震中位于35.922°N,82.549°E震源深度13.5 km,震级MW6.9(USGS)。该次强地震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位于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2级地震震中的东侧约110 km处,它是自1924年阿尔金断裂发生7.2级左旋走滑型地震以来,过去90年里第一次阿尔金断裂发生7级左旋走滑型地震。据震后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显示,这次地震造成长约10 km,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左旋位移  相似文献   

2.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2024,(Z1):340-349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继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华北北部部分地温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本文对这些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地温观测资料的前兆特征,提高地温观测资料预报地震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大范围(东北及日本海沟地区)的深震与中国大陆强震及中国东北(指中国东北E41.5°~44.5°,N128.5°~133°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各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大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 Ms≥7.5浅震有着很好的同步性,今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背景。中国东北深震与华北MLS≥6.0地震、华南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同步性,与南北带北段、中南段及天山地区的7级以上地震的同步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因该震源区附近无任何观测手段,为无监测能力区。但震后我们发现在8.1级地震所波及范围内的各观测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长、中、短期及震时异常。在震源区东部的四川、甘肃、宁夏等省跨断层位移观测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但当时却未能用这些异常预测出8.1级地震的发震区,这主要是由于构造结构不同使得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2000年11月14日,在中国大陆昆仑山口西(36.2°N,90.9°E)发生了M_S8.1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继1950年察隅M_S8.6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虽然震中附近人烟稀少,人、畜、财产损失有限,但其威力和影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科学地分析、研究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评估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地震趋势,已成为地震学者必须认真考虑和极待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据有关地震活动、钻孔应力、应变资料,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部分前兆异常与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巴颜喀喇断块的最新活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最近十多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连续发生了1997年西藏玛尼Ms7.5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Ms8.1级地震、2008年3月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和5月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它们相继发生于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断块四周边界活动断裂带上,是该断块最新活动的结果。发生于断块南北边界断裂上的3次地震都是走滑断裂错动的结果,发生在断块东南端的汶川地震则是挤压逆冲断裂的产物,而西北端的于田地震则呈现出张性特征,它们共同反映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条状断块向东南方向滑动的最新活动。自1900年以来,青藏断块区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表现出多期活动和区域性转移的特征,20世纪早期Ms7.0级以上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青藏断块区北部边界构造带,中期转移到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断块区南部断块,最近十多年来则在巴颜喀喇断块及周缘边界断裂上活动。青藏高原这种块体活动和地震活动与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对亚洲大陆的推挤作用相关,因而,青藏高原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与澳-印板块边界苏门答腊强震活动相对应。目前苏门答腊地区强震活动仍在继续,因此,近期对巴颜喀喇断块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和强震危险性仍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Ms8.0地震报道:向地震中死难的同胞致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Ms 8.0级地震(图1).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均有震感…….  相似文献   

9.
据目前所收集到的地震资料,从公元1600年至1984年,新疆已发生4.7级以上地震599次,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两次。其中8级以上特大地震4次,7.0—7.9级地震16次,6.0—6.9级地震59次。若以地震序列计算,则新疆共发生过6.5级以上地震序列27个。新疆4.7级以上强震震级和频度可概括为下式: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前兆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青海、新疆交界地区(35.93°N,90.54°E)发生了M_s8.1级地震。在此地震前,距震中超过2000km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39.88°N,116.47°E)收到3种非常清晰的临震信息:次声波异常信号、地应力突变信号及虎皮鹦鹉跳动频率异常信号。 (1)次声波异常信号:2001年11月3日至8日次声波连续出现异常信号,最大值为1240mV(相当于9.92 Pa的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及范围是上海及邻近地区,具体是指N30°00′~32°40′,E120°00′~122°30′。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强度小,频度低、震源浅。据不完全的初步统计,从公元八三二年开始~一八九九年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M_s≥4(3/4)级的地震有二十次,最长的时间间隔是五百七十六年,最短的时间间隔是一年中发生三次。平均五十三年发生一次M_s≥4(3/4)级的地震。M_s=4.0~4(1/2)级的地震有42次,平均十七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有一百五十三次,M_s<3.0级的地震有六十五次。从一九○○年开始到一九八○年底截止,本区M_s≥4(3/4)级的地震仅2次,已均四十年发生一次,M_s=4.0~4(1/2)级的地震有5次,平均十一点五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共发生22次,M_s<3.0级的地震共计发生93次。本区内没有发生过M_s≥6.0级的地震,最大震级为M_s=5(1/2)级,最大烈度为七度。这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MS 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长达240km和灌县-江油断裂72km的地表破裂。同时在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内出现了地表弯曲变形、地裂缝、河流跌水以及具有条带状分布的喷砂冒水点和建筑物破坏加剧的现象。为此,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工作。调查采取以寻访形式为主,结合使用高精度3D扫描仪进行地形测量和探槽开挖。通过调查,发现平原区的隐伏断裂在汶川MS8.0地震中发生了错动,断层破裂面在地表未见有出露,而是在近地表形成弯曲变形。什邡市师古镇和隐丰镇之间存在两条地震灾害异常带,北北东向灾害异常带长约7km; 北北西向灾害异常带长约5km。通过探槽开挖和地形测量得到的汶川MS8.0级地震在平原区形成的垂直位移为20cm。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1996年11月9日在南黄海发生6.1级地震,震中为N31.7°、E123.1°,距江苏省境内郯庐断裂带及茅山断裂带跨断层形变监测网370~460km,位于上海市北东220km。上海、杭州震感强烈达到Ⅳ~Ⅴ度,南京、合肥有感。该区历史上曾于1505年10月9日发生6(3/4)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发生勿南沙6.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断层形变测点有较好的中期及短临前兆显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所夹持。帕米尔块体则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西北边界地区。该地区是强震频发区。在我国,本世纪的几个活跃期中,该区均有强震发生。帕米尔地区强震的发生显示了本区构造活动的加剧,这是否会引起中国大陆其它块体的构造运动出现失稳状态而发震,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地震活动的统计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996年伽师地区发生7.1级地震后,1997年又连续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这是否会引起我国大陆其它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为此我们对帕米尔地区1900年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后三年内中国大陆13个地区地震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13年8月28日、31日,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5.1级、5.9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的影响破坏程度, 进行了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考察并对震中附近断裂进行了野外构造地质剖面调查.两次地震在短时间内并在相近位置连续发生, 造成了此次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地震比以往同级地震的破坏程度要高, 地震烈度最高为Ⅷ级, 有感范围大, 5.9级地震宏观震中大致处在整个灾区破坏最严重的奔子栏镇争古村一带(28.20°N, 99.36°E), 距离地震微观震中约5.1km.等震线沿德钦-中甸断裂呈北西向分布, 近似为椭球状, 结合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现场断裂调查、震源机制解数据以及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初步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德钦-中甸断层, 其主要表现为一次以正断为主兼有左旋走滑错动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43’,东经123°04’震级(Ms)6.1级,震源深度7km,陆上最大地震烈度为4度。上海虽普遍有感,但无明显损失。在解译长江口外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基础上,发现这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崇明—启东断裂与北东向镇海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向断裂右旋滑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疆阿图什市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阿图什市近场 2 5km范围内鉴别出全新世活断裂 1条 ,全新世活褶皱 5个。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在全新世时期曾有两次显示断错活动 ,累积铅直断距 170 cm,最新断错活动的 TL时间在 ( 8.6± 0 .0 3) Ka BP以内。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 190 2年 8月 2 3日阿图什 8.2 5级地震 ,近期又发生了 1996年 3月 19日阿图什 6.9级地震 ,是一条地震断裂构造。由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与塔什皮萨克—阔诺勒果背斜褶皱构成的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距阿图什市工程场地以北 13km,其发生最大潜在地震的能力按 8.5级考虑 ,由全新世活褶皱构成的喀什—阿图什地震构造带所形成的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按 6.0级考虑  相似文献   

18.
汶川MS 8.0强震形成的地震地貌基本类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中国四川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4km(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地震发生后,笔者参与了2008年6月7日至6月29日的地震地质野外科学考察。在前期震灾评估、应急科考工作基础上,此阶段重点考察了三江、都江堰、映秀、白鹿、虹口、红白、擂鼓、北川、江油、青川等地震重灾区。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近年来,国外地震资料表明,一些大地震发生并不受地表已知活动断裂的控制,地震后也不形成相应规模的地表破裂带,这种特殊类型的地震常发生在活褶皱和隐伏的逆断裂带上。据有关资料介绍属此类地震的有:1980年阿尔及利亚阿斯南(E L Asnam)7.6级地震,1983年美国科林加(Colinga)6.5级地震以及1906年发生在我国新疆玛纳斯的7.7级地震等。其共同特征是,地震时地表变形以褶皱变形(隆起)为主,一般不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汶川5月12日8.0级地震在构造上起因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每年约5 cm的速度聚敛,并因此而引起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及中国东南大陆运移.主震震源及余震活动集中于以龙门山为中轴的一条长约350 km、宽约100 km的地震活动带.震源深度一般分布丁地壳脆性-韧性转换边界以上约10~20 km区间的地壳震源层之中,属浅源构造地震.主要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构造运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地壳厚度向西急剧加厚、重力梯度带、高波速比(Vp/Vs~2.2)等深部异常及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的地质构造为特征.在震源辐射、路径传播和场地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并比较了岩石和土壤条件下的地震响应谱,特别强调了土壤条件下的场地放大效应;同时对与地震安全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地震频谱设计、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及中、长期至短期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提供了一个由加权平均计算、以岩石条件下震波衰减模式为基础的地震频谱设计参考实例.地震构造与动力学研究可融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等学科发展.经历汶川地震考验的一些新近设计和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为今后改进工程建筑规范与标准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地震预报是当今一大难题,但需探索研究,不可懈怠.地震减灾与预防足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安全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