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 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 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 池在内的剥蚀区- - -繁贵岛,自CSQ2 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 存续至 CSQ3 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 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此外在 CSQ3 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 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 和 CSQ3 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 ( 带) , 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 景。  相似文献   

2.
方念乔 《地学前缘》2002,9(3):173-181
以新生代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沉积记录作为典型分析对象 ,对陆 (岛 )海相间结构背景下的沉积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其构造地理意义进行讨论。各种类型的深水沉积作用在多岛海槛式盆地中多有反映 ,但以浊积和半远洋沉积最为突出 ,典型的远洋沉积仅发育于多岛海外围的开放大洋地区。连续而持久的远洋沉积记录是判别古代洋盆规模的最有效的依据之一。云南昌宁—孟连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多岛洋主洋盆 ,包含的以放射虫硅质岩为代表的远洋记录覆盖的地质历史至少达 130Ma。结合明显的等深流记录、可能的巨大火成区记录、巨量陆屑输入记录等多方面的证据 ,笔者认为 ,云南地区所揭示的东古特提斯的规模远非当代的印尼多岛海可比。对多岛海背景下的若干古海洋学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区内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区内沉积相、沉积旋回、沉积模式等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含煤建造形成于潮坪~泻湖沉积体系,由湖泊相、泻湖相、潮坪相、泥炭沼泽相组成.区内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形成于岛后潮坪~泻湖演变成的泥炭沼泽,厚度大,延伸广.影响区内各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的沉积因素主要有地形、蓄水盆地水位、海相顶板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充分运用地质、测井、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障岛壁岛后冲溢扇进行了研究。从岩性特征、结构、沉积构造、垂向层序、地球物理、沉积背景、古地理条件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冲溢扇的沉积特征。概括总结了冲溢扇的沉积模式,并对冲溢扇含油气性进行了论述,指出冲溢扇沉积特征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沉积学理论,而且为寻找上倾尖灭油气藏提供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充分运用地质、测井、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障岛壁岛后冲溢扇进行了研究。从岩性特征、结构、沉积构造、垂向层序、地球物理、沉积背景、古地理条件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冲溢扇的沉积特征。概括总结了冲溢扇的沉积模式,并对冲溢扇含油气性进行了论述,指出冲溢扇沉积特征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沉积学理论,而且为寻找上倾尖灭油气藏提供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73,自引:6,他引:67  
采用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的综合研究和室内编图基础上,提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是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重要的古地理格局。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晚古生代盆地充填经历了裂陷海湾和陆表海浅陷共存、统一陆表海、近海内陆坳陷和内陆湖盆四个阶段,区域古地理格局由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系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河流体系沉积,最终被河流-湖泊体系沉积取代。砂质储集体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展布在中、北部地区,以河流、三角洲砂体为主。  相似文献   

7.
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可以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单元:乐平-歙县构造混杂岩亚带、万年海相-滨海相沉积-火山沉积建造、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火山-火山碎屑岩系、东乡-龙游混杂岩亚带。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形成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它们分别形成于火山弧-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大洋岛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前盆地等大地构造环境;华南中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属陆-弧-弧-陆碰撞造山带,发育在汇聚型板块边缘地带,古洋盆为一个多岛洋体系。中元古代末期(约1024Ma)古华南多岛洋开始关闭,大约在850Ma左右,整个古华南多岛洋最终关闭。  相似文献   

8.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潟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潟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大陆造山带大多数形成于弧弧碰撞及其弧后盆地衰缩作用,其古地理格局为多岛海。今日的东南亚是多岛海大地构造的现实模型,其中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板块边界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巽它弧以南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弧以东。介于前缘弧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众多的残余弧和弧后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仍然是海底扩张的中心,一些是不再活动的海盆,也有些海盆正在遭受挤压作用,而一些海盆则已经完全被弧后衰缩作用所消减。位于这些盆地之间的是残余弧,沉降的残余弧顶部的沉积层序类似于被动陆缘。华南大地构造可用多岛海模式予以解释。华南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磁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大多数是弧弧碰撞作用所形成的碰撞型造山带,二叠—三叠纪的古地理存在着与东南亚今天类似的多岛海格局。临沧弧和华夏弧可能为华南多岛海的前缘弧,起着与今天欧亚大陆的印度尼西亚弧相类似的作用。多岛海古地理格局可能出现于泥盆纪以后,华南板块发生裂解,所形成的弧后盆地大多数于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发生衰缩。  相似文献   

10.
洋岛,海山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出水面的洋岛和潜伏水下的海山普遍存在于现代地球表面的各大洋中,地质历史中存在的古洋岛和古海山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笔者从地形特征,沉积学特征,成岩作用和生物学特征几个方面对洋岛,海山进行了分析,洋岛,海山通常具有洋岛型火山岩基底和碳酸盐盖层的双层式地层结构,具有低分异度,探讨了古洋岛,古海山的鉴别对于再造古海洋,古地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阐述扬子地台及邻区晚震旦世地层的研究现状,沉积相带(台地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及古地理轮廓、磷块岩的时空分布(包括地理、地层及沉积相的分布)。同时还着重指出了台地边缘及斜坡相带的上部是寻找磷块岩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扬子陆块东南缘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体系和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过大规模的铀多金属成矿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该区硅质岩和磷块岩样品Fe/Ti、(Fe+Mn)/Ti、Al/(Al+Fe+Mn)等含量比值和微量元素Ni-Co-Zn三角图解表明,硅质岩、硅质磷块岩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磷块岩在La/Yb-REE图解中,投影点处于玄武岩区,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与深部地质作用有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落在已知的典型热水沉积物上、下限之间,而在正常沉积物之外。笔者认为,该区发生的大规模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受控于陆缘裂陷成矿环境,陆缘裂陷热水沉积作用或喷气-沉积作用是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时代磷块岩的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其英 《沉积学报》1987,5(3):135-148
本文研究了我国震旦、寒武纪磷块岩的矿石岩石学,主要矿石矿物为碳氟磷灰石,重要伴生矿物为伊利石,白云石和自生石英。磷块岩的化学组成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品位随矿石类型的不同而异;二是随成矿域不同而异;三是随成矿时代不同而异。成矿背景,成矿环境、磷块岩相以及矿石组成等因素的差异是导致上述矿石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经过对磷块岩化学成分分析,结合矿物分析资料,将磷块岩分成4种化学类型:富磷酸盐型、碳酸盐型、硅质型及富铝型,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磷块岩的化学类型与稀土元素的含量有关,但与稀土元素的组成无关。轻重稀土元素的组成比值LREE/HREE>1反映形成磷块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陆源物。不同地区有相对稳定的轻重稀土比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上震旦统灯影组中的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耀松  唐天福 《沉积学报》1992,10(3):145-153
晚震旦世,在中国南方存在一个大的碳酸盐台地,即大扬子台地。近来,在大扬子台地的次级单元-鄂西台地南北两侧边缘带的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北缘以湖北省南漳县的王家堡为代表,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不规则地分布于自灯影组上、下段之间的侵蚀面到其下约70m范围内。位于台地南缘的湖南大庸张家溪,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也产于灯影组下段白云岩内,据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张家溪灯影组下段上部白云岩中的洞穴磷块岩形成于早寒武世早期。古洞穴磷块岩的发现,证明灯影早期末有一次普遍而强烈的地壳运动,灯影晚期海侵的初期是晚震旦世除陡山沱期外的又一重要成磷期。  相似文献   

16.
滇东下寒武统生物磷块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微结构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滇东地区下寒武统的磷块岩,除少量生物介壳磷块岩外,其它类型的磷块岩(包括菌藻生物磷块岩、内碎屑磷块岩和次生(风化)磷块岩等的颗粒均由磷质菌藻生物组成。从而揭示了菌藻生物磷块岩是磷块岩的基本类型。本文重点论述了生物磷块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滇东磷块岩的菌藻生物成磷—富磷作用,并探讨了菌藻生物磷块岩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主要蕴藏于梅树村期地层中,因沉积相类型多样,含磷岩系复杂,沉积厚度变化大,含大量磷矿资源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研究区13条含磷岩系剖面进行野外勘查和大区域横纵向综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磷岩系沉积层序自下而上显示颗粒由粗变细,层理类型由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粒序状层理转为平行层理,生物屑减少至消...  相似文献   

18.
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总是同特定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相联系的。从古地理分布看,它们多半产在该成矿时期的海侵前缘带、陆表海和深水盆地的过度部位或水下高地的周围地带。磷矿层多出现于海侵序列的底部或下部,但是含磷岩系本身则既可以是退积式的,也可以是进积式的。  相似文献   

19.
沉积磷块岩结构类型、成因及成矿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魁梧 《沉积学报》1985,3(1):29-41
磷块岩的岩石类型和成矿阶段划分是磷块岩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早在50年代后期,叶连俊等人就对磷块岩及其分类进行过研究[1],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碳酸盐岩研究的进展,磷块岩岩石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磷块岩分类从矿体形态(层状、透镜状、结核状)、大地构造(地台型、地槽型)等分类走向了结构成因分类。在这方面,工作较多,较系统的有美国的S.R.Riggs和法国的M.S1ansky[9][10]。我国的孙枢、陈其英、赵东旭[2][3]及孟祥化[4]、周茂基[5]、东野[6]等人也先后对磷块岩的结构成因类型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给磷块岩的分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贵州开阳以东磷矿整装勘查区位处扬子陆块东南边缘,是中国富磷矿最集中分布区。通过对开阳磷矿沉积学、岩石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综合研究认为,开阳地区磷矿成矿受黔中古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的无障壁海岸的海滩环境控制,高品位磷块岩矿石岩相组合特征、矿物学特征和沉积规律指示了开阳磷矿动态“三阶段成矿作用”过程(即原始生物—化学成磷作用、波浪簸选(机械)成矿作用和暴露淋滤成矿作用),波浪簸选成矿作用是形成厚度大、品位高富磷矿床的主导因素。按照“三位一体”成矿地质理论,确定了以沿黔中古陆北缘开阔海滩相层状展布的磷矿体展布特征,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地质找矿预测模型,并圈定临滨带为富磷矿重点预测靶区,开展找矿预测。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了磷矿理论创新,突破了该区原有磷矿找矿理论瓶颈,成矿范围从250km2增至1000km2,预测资源量从0.9442×108t增至13×108t。通过部分区块的工程验证,获得估算磷矿资源量(推断量+预测量)5.4892×108t,尤其新增富磷矿3.57×108t,取得中国富磷矿找矿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