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湛江经验",选择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湛江第一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4点经验:建章立制,统一标准;"四动"联合,"三一"筹资;以奖代补,以评促建;村财镇管,信息公开。以事实为依据,重点分析区域均衡化发展困境、村庄现代化治理困境、绩效考核标准化困境,提出盘活政策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注重科学引导、探索模式创新等政策建议,为湛江建成环北部湾中心城市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贫困片区扶贫成效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陵山贫困片区为研究区,构建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2010-2012年各区县3期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在扶贫成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探究武陵山区近年来扶贫成效空间格局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 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效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省内聚集的态势,总体表现为"北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2) 扶贫成效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渝东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好,且具有稳定的中等增速;铜仁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且3期扶贫成效不高,但增速最大;鄂西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及增速均较好;湘西地区3期扶贫成效较差且增速缓慢,因此日后应更关注该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以及相关专业资料,从基本公共教育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机构等五大类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评价长江经济带12个城市2015年和2016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汇总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变化结果,分析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1)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各区县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且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也较快。(2)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区间差异化程度及其在监测期的演变因地而异。此次监测分析结果可帮助国家相关决策部门掌握长江经济带各示范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发展状况,合理对各示范城市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不足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扶。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太原市区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估.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太原市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改进后的CRITIC方法对太原市区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太原市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呈聚集分布,且大都集中在太原城区的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3月20日,旨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土地政策、农村治理、公共服务改革与振兴中国农村”项目正式启动。据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研究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手开展。根据计划,该项目要在2007-2010年的执行期内,从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研究及政策实施、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持中国在农村地区和谐发展3个方面着眼,设立7个研究课题,将取得14项成果,分别在8个示范点进行示范应用。文登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示范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归纳了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景观环境质量和城乡协调发展质量4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统一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了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变化原因,引入面板回归模型来对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川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最低。(2)区域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成渝发展主轴城镇化质量提升速度最快。(3)面板回归结果反映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景观环境对城镇化质量有显著影响,并且模型显示影响因素在不同城市之间不存在结构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城市时空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城市功能区识别提供了新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手段,但专门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功能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北京市9大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点数据,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等级和品质特征,采用累计机会方法对1 km×1 km格网尺度的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功能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累计机会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集聚特征,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覆盖范围却有所区别;② 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区可以划分为单一功能、单一化的复合功能、2种复合功能、3种复合功能和均衡化的复合功能等5大类型;③ 人口密度、距市中心距离、土地价格和经营性为主设施的累计机会可达性是影响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功能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对进一步细化城市功能区研究和促进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结构优化具有科学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如圈层分析、核密度估计、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服务区位选择有着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收集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地名普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岳阳市中心城区2011-2018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变化和2018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来看,岳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房屋建筑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相关性,设施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发展递减趋势,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变化较大;从空间聚集情况来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呈中心区域集聚,高密度区沿道路组团式分布的空间特征,聚集尺度和聚集强度差异明显,学校聚集尺度最大,但强度相对较小,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聚集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十分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与城乡生活圈的构建.本文基于生活圈理念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评价进行研究,应用高德位置大数据、POI数据、土地三调等多源数据,突破传统测度生活圈范围方法的局限性,以高德地图在线道路网络为基础,调用Web服务路径规划,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模型运算,以工作流的形式搭建一套可移植、通用性强、批量自动化的模型分析工具,快速、准确地测度生活圈服务范围.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4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以覆盖率指标、便利度指标、综合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开展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汾市尧都区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0.
日前,2020年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省级节点综合评估结果公布,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河南”)再次获评“五星级”省级节点。这是自开展综合评估以来,“天地图·河南”连续七年获此殊荣。“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着力推动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持续开展国家、省、市(县)数据融合更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的空间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和 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各县域的自然致贫指数和社会经济消贫指数,并在分析贫困内在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明晰了空间贫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自然因素是现阶段中国县域主要的致贫原因,全国县域自然致贫指数的分布呈现出明显随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自北而南、自西而东逐次呈带状排列分布。社会经济因素对贫困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各省区内部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大大高于自然致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全国贫困压力指数以“黑河-百色”一线为界,东中西差异显著,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识别的贫困县与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相似文献   

12.
旅游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多维贫困视角对旅游减贫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脱贫摘帽的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案例,引入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多维贫困,并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2012—2019年旅游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结果表明:① 2012—2019年,西南地区贫困县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② 2012年以来,西南地区贫困县多维贫困日趋改善;空间分布上,多维贫困程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空间差异趋于缩小;③ 西南地区贫困县旅游发展能够缓解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多维贫困,旅游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川东、川北和滇东南地区贫困县的旅游减贫强度较高,滇西、渝东南和黔西地区旅游减贫强度较低;④ 旅游减贫强度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区位条件的影响,影响因素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强化旅游产业支撑和提高旅游通达性等途径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旅游发展的多维减贫。旅游减贫的发展需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考虑,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以提高旅游减贫效果。另外,研究发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多维贫困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为贫困问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对中国旅游扶贫战略实施尤其是2020年后预防返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18 factors was developed, and 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RDI)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rural development state in 2000, 2004, and 2008.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is study derived four dominating components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can explain 78.2% of the total information, name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put, the basic condition of agriculture,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own basic conditions. 2)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rural area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Well developed, developed, moderately developed and undeveloped rural areas respectively occupied 29.32%, 22.33%, 21.91%, and 10.51% in 2008. 3) The countryside had maintained a sound momentum of developing trend between 2000 and 2008, while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lacked sustainability. And 4)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original economic basis, and location are four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he disparity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Given these results, th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ch rural group we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4.
研究县域主导功能类型并分析空间结构模式对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规划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其124个县域单位主导功能区类型进行划分;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构建空间结构指数,并结合遥感数据对不同主导功能县域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识别和分析。研究表明:① 利用统计、遥感、社交媒体以及夜间灯光等多源数据和K-means聚类方法进行县域主导功能区分类,分类结果能客观反映区域特征,广东省县域主导功能可分为生态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中心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5类;②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的位序—规模法则方法能够突破城市尺度,结合遥感数据定量分析,可用于中观县域尺度的空间结构模式识别研究;③ 农业主导型和生态主导型县域空间结构指数均值都大于1,呈单中心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工业主导型县域空间结构指数均值小于1,呈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均衡发展型县域空间结构指数均值接近1,不同地区均衡发展型县域所呈现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差异;④ 不同主导功能县域之间的空间结构模式差异明显,生态主导型县域多呈单中心极核式,农业主导型县域多呈单中心极核+散点式,均衡发展型县域多种模式并存特征明显,而工业主导型县域呈多中心网络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5.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ous location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Regiona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This study selects 17 indicator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industrial capacity, market capacity, spatial capacity and soft power to measure the overal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658 counties in 14 different mountain area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at a low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regions is unbalanced.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low in the southwest and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middle, high around" in each study region. It has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2011, 2013 and 201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dimensions, industrial capacity is the constraint on the promotion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develop green industries in line with local realities and achieve industrial poverty eradication, but the expansion of space capacity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se areas and should not be blindly expanded. Local leader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local education level and public service level, improve soci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 reserve strength for the future, and enhance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6.
Rural pover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are not only the focal issues that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also the vital issu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tha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and aimed to be solved b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354 farming households, this paper, taking the national poverty county of Lingao County, Hainan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exam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verty of the county. Moreover,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spatial lag model (SLM) from five dimensions, namely, status of the household head, household structure, health status, income composition and traffic accessibility,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Moran’s I and the diagnosis of spatial dependence of the OLS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poor farming households gathered mainly in five tow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west of the county, and the rural povert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heads, more minor children, high population of farming peasants, high incidence of disease and low proportion of household wage-equivalent incom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variabl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minor children,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 the number of farming peasa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wage-equivalent incom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n rural poverty, while the status of the household head, health status and traffic accessibility have little influenc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farmers’ fertility,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farmers, vigorously developing specialization and large-scale agri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farmers.  相似文献   

17.
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公共气象服务主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对1986~2010年以"气象服务"为主题的1439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整理出包括公共气象服务在内的14个气象服务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包含于应用气象服务研究层次,处于气象时效性低、服务专业性高的研究领域,与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候资源服务、应用气象服务等热点领域存在交叉性的特征,具有面向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产业化和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侧重于信息传播、预警、效益、安全、网络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0年Landsat TM/ETM+数据,HJ-1卫星CCD数据,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土壤,气候的地面实测数据,采用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的区域差异化生态补偿估算方法,对中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达20 627.4亿元,与同年该区域GDP总量 22 096.2亿元大体相当,在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区和西藏片区3个西部片区,每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GDP总量的2-12倍,这对保障中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补偿所需资金每年约为1971.0亿元,平均每县约为2.9亿元.目前,国家给予的生态补偿资金与此相比严重不足,即使是接受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各县市平均每年接受补偿资金也仅为0.94亿元,不到所需金额的1/3.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不但给各片区扶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风险.因此,生态补偿资金增量的投入可能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问题关键所在,在此增量补偿资金基础上,集中连片特困区可建立以国家购买生态产品为主,开发性扶贫增长为辅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这可能是彻底解决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公共厕所作为最典型的公共设施,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服务水平,是打造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厕所的可达性和覆盖范围,把公共厕所当做空间上的点无差别对待,忽略了不同功能区公共厕所空间分布所异质性的问题。如何建立全面精准的公共厕所空间评价体系,分析不同区域公共厕所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当前研究中明显不足,不利于公共厕所的配置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多源数据的涌现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城市功能区视角下基于POI大数据的公共厕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方法。利用词频-逆文本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信息加权技术,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频率密度识别城市功能区,融合OpenStreetMap(OSM)路网密度数据和WorldPop人口数据设立人口出行活力指数,对城市功能区内的公共厕所服务进行评价;最后计算人口和空间覆盖率以及空间不平衡指数,判别街镇间的差别与街镇内公共厕所布局的合理性。该方法以多源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不同功能区内公共厕所配置的合理性,并探讨公共厕所空间配置的差异化因素。以国内城市化程度最高之一的上海市为例进行计算,研究发现:① 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内厕所的配置数量不同,商服功能区的规划数量最多,商服功能区中公共厕所配置的合格度也最高,此外,“工业-商服”、“绿地-商服”等商服相关的联合功能区的合格度也处于较高水平,这是由于大量商业服务机构均对外提供公共厕所服务,提升了该地区的公共厕所的服务能力;② 公共功能区内的合格度最低,仅有10.27%,与该类型附属公共厕所设施的开放程度相关;③ 上海市各街镇公共厕所的合格度整体较好,平均空间覆盖率达到67.31%,平均人口覆盖率达到70.72%;街镇内公共厕所服务和出行活力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指数从0~0.76不等,其中不平衡指数小于0.4的共有147个,占比69.34%,表明这些街镇内公共厕所空间配置比较合理。公共厕所配置合理性从上海市区向西南、东南、崇明岛有明显的递减,而向西北地区则没有明显的衰减,呈现出连片的较好的服务能力。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公共厕所所属功能区和人口出行活力异质性的问题,空间分析上更加精准,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