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建伟  毛韬  付鑫 《干旱区地理》2013,36(2):329-336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0年西北地区市域尺度的公路网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变化特征,并结合定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公路分布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公路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公路网空间差异趋势愈加明显,公路网集聚模式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集中在陕甘宁交界地带,“陕南-关中-陇东-青东”地区形成公路网“高-高”集聚类型分布的连绵区域,“低-低”集聚类型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新疆、青海地区;(2)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规模数量呈增长态势,其中“西安-兰州-西宁”地区的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已形成具备向外扩张能力的交通带;(3)自然环境状况是约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基本条件,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形成公路网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山西省18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以ArcGis10.0和 Coreldraw等工具为支撑,运用多种定量方法,从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空间分布“大分散,小集聚”;空间分布“冷”“热”分异明显,表现为“高、中、低”三个密度区域。通过对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交通、中心城市、高级别景区、人口、经济等人文要素分析空间关联度,运用点-轴模式和增长极理论,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以及山西省旅游 “三大板块”发展要求,提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一核多点”、网络状布局、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布,南传佛教寺院呈“两头密、中间疏”分布。2)水平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珠江流域,垂直上具有“三级阶梯”分布特征。3)云南的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是造就佛教寺院分异的关键因素,地理结构是奠定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力量,文化结构促进各部派寺院在交流中形成多元共存格局,制度结构影响的治理方式加剧各部派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4.
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6 种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4 个方面,对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1980-1989 年、1990-1999 年和2000-2009 年3 个阶段,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演变存在差异性,即国外研究领域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四降四升”,国内则表现为“三降四升”的特征;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特征存在相似性:国内外旅游研究区域均表现为“沙漏型”演变规律,即从全球性的研究缩减到对单个区域的案例研究再扩展到跨区域性/全球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呈下降趋势,而采用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呈上升趋势。最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挑战4 个方面展望国内旅游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基尼系数、人均收入差异系数、“崔王指数”、锡尔系数4种区域差异演化指数的计算,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极化水平不断增强;南北疆内部区域经济差异与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北疆内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作用显著。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北移,极化中心基本显现;空间自相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低值区域不断扩大至整个南疆地区;北疆极化中心克拉玛依市“高-高”极化作用显著,乌鲁木齐市、鄯善县的“高-高”作用不显著,有待提升;南疆极化中心库尔勒市仅在改革开放初期“高-低”作用显著,近年来阿克苏市“高-低”作用显著,有望发展成为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离散特征明显,热点区相对稳定,中部长吉地区是热点,东西两端始终是冷点或次冷点的低值簇;新型城镇化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突出,热点区跃迁幅度不大,1995-2003年呈团块状聚集于吉林省西部地区,2003-2012年呈现“双组团”结构;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均质度有所提高,“中高周低”的极化现象愈发显著,大城市的辐射涓滴作用减弱。最后,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区域战略政策和经济产业基础探讨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甘肃省87个县区、县级市及自治县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简称“五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五化”协同发展模型,对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各市州科学的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差异显著,协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分布格局;“五化”发展水平和综合水平较低,协同水平总体不高,以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勉强协同为主,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大;“五化”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财政支出 > 地形起伏度 > 城乡居民消费差 > 降水量。  相似文献   

8.
刘洋  陈英  张玉娇  宋文 《干旱区地理》2018,41(1):195-204
为深入研究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河西走廊15个县(市、区)的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算村民关联的水平,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测评村民关联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村民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河西走廊地区村民关联水平普遍较低,空间格局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2)河西走廊村民关联具有“点-带-团”状结构特征。村民关联水平较高的县级单元主要处于石羊河流域,形成了分值较高的聚集“点”;村民关联较低的疏勒河流域的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形成了低值分布“带”;张掖市、酒泉市所辖县形成了村民关联低值“团”。(3)村内因子和村间因子与村民关联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村内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而村间因子形成了河西走廊东部和西部的高值聚集中心,呈现出空间地域上“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结构。剖析村民关联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为促进农地制度有效合理变革进而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提出保护农地权益的合理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福鑫  赵玲  魏琼 《干旱区地理》2023,(12):2111-2119
为了准确把握县域尺度下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基于2010—2020年青海省43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局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等方法揭示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采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增长速度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2)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北高南低”,空间格局呈现出由“正东—正西”分布向“偏东北—偏西南”方向偏移趋势。(3)在空间相关性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板块特征显著。(4)在分布动态演进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选取伊犁河谷为研究区,探讨了夏朝以来的1 029处遗址时空分布和地理背景。结果表明: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依次为“河岸阶地→河流谷地、谷地的丘陵和高阶地→低起伏低山和低丘陵→冲(洪)积平原、河谷平原”。遗址分布范围分别经历了“分散”、“扩大”、“收敛”、“集中”的演变,其空间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演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其分布中心经历了从河流“中上游→下游”的演变。遗址集中分布于第2~8级(601~1 300 m)高程和第1~5级坡度(0~9°),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现出从高海拔、高坡度向低海拔、低坡度转移的趋势。古遗址数量、规模均以宋元明时期最高,而古墓葬则以春秋-秦时期居首。古墓葬遗址主导文化经历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索墩布拉克文化→乌孙文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教派主寺的分布以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传播扩散过程中教派间的斗争、土司的态度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曹有挥 《地理科学》1998,18(3):255-262
借助差异指数和罗化兹曲线等技术废划了安徽沿江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的地域差异特征;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地域差异的成因机制;最后在定性与定量上阐述了该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格局及关系类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化与就业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充分认识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指导中国城市化与就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梳理中国城市人口与就业统计口径变更的基础上,选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利用莫兰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探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尺度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① 2000-2010 年间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绝对增长均表现为大城市主导,相对增长则表现出向中心城市周边扩散的趋势;② 莫兰指数揭示出中国2000-2010 年间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极化趋势,且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类似;③ 通过对地理加权模型回归系数划分得到各区域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关系类型,全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城市化滞后区域主要有青海、甘肃中东部及四川盆地中部,重庆、新疆以及部分省会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超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差异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忠  韩光辉 《地理学报》2012,67(6):804-816
从休闲地分布数量来看,西郊和内城西区成为明代北京最重要的休闲区域。而明中后期外城的兴建促进了外城休闲地的发展。清初的满汉分城而治的政策直接刺激了外城西区超过西郊成为最重要的休闲区域和全北京城的休闲娱乐中心。明清北京休闲区经历了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明代和清代各形成了14 处和19 处休闲区,其中积水潭—什刹海—鼓楼大街风景、园林游览与市场休闲区等在两朝保持了兴盛的态势,二闸泛舟段到清代取代了高梁河成为北京城近郊最重要的河上游览区。休闲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迁常常是自然地理环境、区位、都城性质和功能、民俗文化、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DPSIR模型及空间计量方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进行测度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但整体处于初级阶段,1999—2019年年均增长3.32%,内部驱动力和响应方面贡献显著,压力、状态和影响方面发展有待提高。(2)流域内各省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均呈增长趋势。(3)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但这一相关性逐渐减弱,并没有形成具有沿黄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空间集聚中心由四川省(1999年)转移到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群。  相似文献   

17.
徐维祥  李露  黄明均  刘程军 《地理科学》2019,39(10):1631-1641
以浙江省69个县域为分析对象,选取了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重构“四化同步”和居民幸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ESDA、耦合协调模型和GWR模型等方法,对浙江省区域“四化同步”与居民幸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2005~2015年,“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居民幸福综合指数、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展现了“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演进趋势,空间集聚的强度以倒“V”型变迁。已形成由杭州湾为核心的连绵区域,不断向外扩散最终以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双核心分布的热点区域,浙西南散点分布的冷点区域。“四化同步”演进与居民幸福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影响因子作用强度自信息意识、市场机会、居住环境、经济机会、文化价值和开放共享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8.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执行区域性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非工程性技术措施。随着气象现代化的逐步实施,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精度的重要性越加凸显。为科学、准确地评估青海省区域干旱的监测精度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以青海省为例,采用青海省1961-2010年50个气象站潜在蒸散和降水数据,基于气象灾害风险度评估理论和方法,并根据《青海省地方干旱等级划分标准》,通过干旱灾害风险度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省干旱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近50 a以来,青海境内主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冬春季干旱。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轻、中、重度干旱灾害分布和演化趋势基本一致,干旱灾害易发高发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环青海湖流域和共和盆地以及东部农业区局地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从市、县、镇区域单元来看,茫崖、花土沟镇、冷湖及格尔木市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天峻、都兰、乌兰、共和、兴海、同德、贵南、同仁、化隆、循化及唐古拉等地次之,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青海境内干旱灾害的发生不仅受降水量影响,还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指标对安徽省2005—201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将位序-规模法则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从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20.
李凡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9,28(6):1550-1561
明代以来佛山的民间信仰迅速发展,神庙系统庞杂,既有广府民系的属性,又反映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特征,对佛山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神庙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神庙景观为视角,研究表明:明代至民国初年,神庙景观基本上以祖庙铺和明心铺及其周围地带为核心,呈自南向北逐渐扩展的分布总趋势,并与佛山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相一致,逐渐形成了以佛山祖庙为中心的北帝信仰文化景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北帝巡游路径空间的解读,反映出佛山民间信仰场域的构成,以北帝信仰为纽带,形成了以祖庙为中心的"中心—四方"空间形式,整合了佛山的城市社会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