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光明  雍永源 《地球学报》2000,21(4):373-378
藏北那曲地区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发育典型的深水浊流沉积,根据浊积岩鲍马序列和粒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近源砂质浊积岩和远源细屑浊积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拉贡塘组浊积岩富集Cr、Co、Sc、Th等元素,无Ce负异常或负异常不明显,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于变质岩区或再循环的沉积岩分布区。那曲盆地是冈底斯中生代多岛弧盆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中上侏罗世深水浊流沉积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中的弧后盆地环境,该弧后盆地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下白垩统塔克那组沉积于新特提斯洋壳向拉萨地块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对重构该时期古地理格局、理解活动陆缘伸展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描述和薄片观察,总结塔克那组岩石地层、岩石学和古生物特征,对比同期新特提斯被动陆缘阿拉伯板块Shuaiba组,讨论塔克那组沉积演化和活动陆缘沉积特征。塔克那组发育碎屑岩、硅质碎屑- 碳酸盐混积岩、碳酸盐岩三大类沉积岩十种岩石类型,纵向上划分为四个岩性段,是一个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沉积层系。塔一段砂岩—混积岩—灰岩岩性变化、沉积构造和生物类型均指示潮间- 潮下带潟湖环境;塔二段沉积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期,主要为风暴浪基面之下厚层泥灰岩;塔三段在玛行西剖面首次识别出代表风暴浪基面之上的风暴成因生物富集层,往西南在甲绒东剖面相变为浅滩相生屑/鲕粒颗粒灰岩;塔四段沉积期海平面持续下降,海水逐渐退出盆地,沉积滨岸和泛滥平原环境的泥页岩夹粉砂岩。与阿拉伯板块同期生物种属对比表明,塔克那组沉积期,南拉萨地块林周盆地与新特提斯洋沟通性好。活动陆缘伸展背景下,具有基底快速差异沉降、陆源沉积物持续输入的特征,导致纵、横向相变快,混积岩发育,厚壳蛤、Lithocodium- Bacinella等浅海喜净水生物和深水浮游生物欠发育。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侏罗系浊积岩在冈底斯构造带多个沉积分地中均有分布,以发育较为典型的浊积岩鲍马序列为特征 ,可划分为近源砂质浊积岩、远源细屑浊积岩、碳酸盐浊积岩和滑塌角砾岩等4种主要浊积岩类型。论文对泥质浊积岩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投均落入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分布曲线呈近水平状,负Ce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冈底斯构造带侏罗纪浊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环境,其物源为沉积盆地两侧有古老变质岩出露和弧火山活动的岛弧带。  相似文献   

4.
滇中地区晚三叠世的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一段下部是钙质浊积岩,上部为陆源碎屑浊积岩及少量火山碎屑浊积岩;二段的角砾状灰岩有坍塌和重力滑动两种成因,夹钙质浊积岩。罗家大山组一段由火山碎屑质的碎屑流、浊流和颗粒流沉积组成,夹基性熔岩。它们是滇中裂谷的记录,物源区在西边,构成中国西南部三叠纪古特提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浊积岩为具有鲍马序列的古海沟沉积,其部分沉积物与古海沟地震密切相关,由于岛弧外弧海沟地质构造复杂,洋板块俯冲及火山岩的喷发,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不断受到地震扰动,形成具有地震活动特点的震积岩。通过对巴拉格歹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浊积岩、震积岩的研究,识别出浊积岩系的具递变层理的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包卷层理构造及最顶部黑色粉砂质泥岩段;识别出震积岩系的液化脉、地震震碎角砾岩、滑塌角砾岩、震褶岩-卷曲、纹层状、阶梯状断层构造等,建立并确认浊积岩、地震岩识别标志,恢复古地理构造环境,认为原划分的大石寨组应该解体,应为一套弧前盆地古海沟浊积岩沉积。结合浊积岩中的火山岩、基性岩及区域上化石山发现的超基性岩,初步确认,在测区浊积岩与岛弧火山岩、洋壳沉积物受板块碰撞拼接作用,由一系列逆冲断裂将上述各种块体构造就位在一起,形成构造混杂岩,为二连-贺根山缝合带在本区东延问题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薄层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组合,五段主要为鲍马序列中某几段有规律的浊积岩组合,六段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岩石组合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表明,洪水川组一段和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段和四段属于浅海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五段属于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六段属于滨浅海沉积体系。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弧前盆地沉积序列相似,记录了一个弧前盆地初始沉积、正常沉积、晚期沉积等连续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洪水川组是一套形成于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弧前盆地的产物,客观记录了东昆仑三叠纪弧前盆地形成及古洋壳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柴北缘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实验分析,根据地质剖面中发育的岩石组合类型、沉积构造等特征,对研究区早奥陶世台地斜坡盆地相沉积体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早古生代持续的海平面上升、柴北缘洋陆俯冲及陆弧碰撞是控制该时期盆山格局及沉积充填演化的重要因素。柴北缘早奥陶世台地边缘颗粒滩相发育在多泉山组中下部,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以及泥晶灰岩为特征。而研究区斜坡相深水物质主要是由重力流搬运的碳酸盐岩再沉积物组成,共识别出包括细粒沉降微晶泥、滑塌角砾岩、颗粒流、瘤状灰岩、碎屑流以及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斜坡异地沉积物。研究区盆地相处于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岛弧碎屑岩沉积体系两大沉积体系的转换位置。受到柴北缘洋陆俯冲及陆弧碰撞等影响,隆升的陆壳基底及大陆岛弧物质向盆地提供大量碎屑物质,因此在靠近岛弧边缘地区发育了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体系下的弧后盆地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8.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9.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 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 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 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 革吉 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 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丹池盆地晚古生代震积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丹池盆地(即南丹—河池盆地)为晚古生代与金沙江—红河—马江古特提斯洋共生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盆地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裂陷,与相邻地区形成条块分割的深水裂陷槽(条)和孤立台地(块)间列的局面。该盆地于三叠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而逐渐萎缩,消亡。在丹池裂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典型的震积岩及与地震相关的滑塌构造。地震形成的沉积构造包括沉积岩墙、地裂缝、沉积岩脉、微褶皱、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滑塌构造(滑塌不整合、滑塌褶皱、角砾岩化)等。丹池盆地的震积岩反映晚古生代处于强烈的伸展活动期,震积岩及其伴生的滑塌构造序列反映盆地的幕式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1.
吉南地区晚震旦世震积岩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晓东  陈跃军 《吉林地质》1998,17(4):24-29,T002
在吉南地区晚震旦世地层序列中,普遍发育有一套地震事件沉积物,其在垂向上由振动注伦泥昌碳酸盐脉灰岩,卷曲变形灰岩,阶梯状断层,海啸颗粒灰岩,津浪丘状交错层灰岩及钙屑浊积岩组成。  相似文献   

12.
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13.
川滇黔桂地区二叠纪不同成因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建雄  杨作升 《沉积学报》1999,17(2):183-187
通过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层序界面性质、层序类型、结构、组成、完整性、对称性以及层序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其层序内部构型及成因格架各异.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碳酸盐自旋回控制,LST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其上风化残积相为特征,TST以海侵上超不整合面上相对薄的超覆型退积准层序组为特色,HST表现为厚层加-进积丘礁滩组合;对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同沉积断裂活动,LST期,孤台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残积相为标志,台盆表现为水下间断不整合面及上覆混屑浊积岩,TST以台盆硅灰岩-硅岩退积准层序组不断向斜坡和孤台上超为特征,HST期,孤台以加积-进积丘礁滩组合为主,台盆为加积型钙屑重力流沉积,弧后裂谷盆地层序特征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相似,但其台盆加深加宽,层序以硅质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为主,揭示层序发育主要受同沉积断裂活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火山活动控制;被动陆缘走滑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不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层序组成以放射虫硅质岩和深水泥岩为主;前陆盆地LST以造山侵蚀不整合面及盆底扇沉积为特征,TST表现为巨厚层浊积扇-扇三角洲弱进积-弱退积充填型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岩性组合、粒度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储油砂体主要为浊积岩,岩性为灰色泥岩、灰色中砂岩和灰色粗砂岩夹砂砾岩.岩石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见典型鲍马沉积序列,浊积扇是不稳定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物向坡折带及深水盆地的再分配的结果.研究该区具有多个浊积扇体,其中阜16井已获得低产油气流,说明阜东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为超常规模的地裂-地震成因的混杂堆积,主体为一套延伸距离远、厚度巨大的巨震浊积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个组成部分,基质为泥、砂质浊积复理石,岩块的岩性有不同时代的砂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和硅质岩等,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北缘和洋壳本身。宗卓组中广泛发育有同沉积角砾岩、同沉积塑性变形、微断层、液化脉和砂岩脉等震积标志。依据岩块大小和碎屑沉积物粒径,这套巨震浊积岩可划分为8个“巨浊积旋回”,表现为8个地震周期。宗卓组震积岩形成于会聚板块边缘,是被动伸展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充填。根据沉积作用特征和大地构造差异,在构造活动期和构造稳定期的沉积模式就反映了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根据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和化学资料,论证了当时沉积盆地为南北向展布(与秦岭造山带总体方向垂直),具向东走滑的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为:(1)岩石圈裂前拱起-陆内裂谷早期阶段(Z2-S);(2)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的中期阶段(D1-D3);(3)晚期回返-陆内俯冲阶段(C-T2)。盆地的关闭是由于强烈陆内俯冲,同时盆地被挤压进东西向展布的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西藏班公湖蛇绿岩组合层序、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班公湖蛇绿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蛇绿岩均遭受了强烈挤压构造变形而形成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片按正常蛇绿岩层序重新组合排列,恢复后的蛇绿岩层序综合剖面可与典型洋壳剖面对比,自下而上层序为:①变质橄榄岩,主要为强蛇纹石化斜辉橄榄岩和纯橄岩;②堆积岩,由层状辉长岩和层状橄榄岩组成;③辉长辉绿岩岩墙群;④镁铁质熔岩,可分为块状熔岩和枕状熔岩;⑤深海-半深海沉积,岩性为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灰岩等.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蛇绿岩主要形成于中特提斯洋中脊、洋岛环境,中特提斯洋可能为比较成熟的大洋盆地,而不是发育不完全的陆间小洋盆或边缘海盆地.  相似文献   

18.
印支造山带对华南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南盘江盆地作为华南与印支造山带相关的最大的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盆地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时限还存在争议。西林县位于南盘江盆地的中部,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出露良好,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为进一步明确南盘江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县一带中-下三叠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布和演化、古水流以及碎屑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下三叠统自下而上自北向南依次出露:(1)泥岩、泥灰岩、砂屑灰岩和凝灰岩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2)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的块体搬运沉积(MTD,Mass-transport deposit)与浊积扇相沉积互层;(3)中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浊积扇相沉积,构成向上水体急剧加深的沉积序列。中三叠统为一套浊积扇相沉积,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古水流和碎屑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西林县一带下三叠统碎屑物主要来自北侧西林-隆林一带的碳酸盐岩台地,而中三叠统碎屑除来自北侧相邻碳酸盐岩台地外,还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康滇古陆、云开地块和峨眉山玄武岩。沉积相的垂向变化记录了西林一带由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向三叠纪半深海浊积岩盆地的演化过程,而早三叠世MTD是盆地张开过程中的直接沉积记录,以上地质事实暗示了南盘江盆地在早三叠世受控于区域伸展体制,西林一带的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则是伸展过程中形成的断隆。盆地内的基性岩墙侵位(258~248Ma)以及西林一带早三叠世晶屑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249.4±1.2Ma)表明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中三叠统为半深海浊积岩沉积则表明这一伸展过程至少持续至中三叠世。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南盘江盆地的张开都与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俯冲消减有关,因而我们认为南盘江盆地也是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南盘江盆地及其邻近区缺失上三叠统沉积,这可能说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于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的观察,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辨识出寒武系大量碳酸盐深水重力流沉积,并划分出斜坡角砾岩、高密度钙屑浊积岩、低密度钙屑浊积岩等三种类型。通过单井厚度标定、地震相分析和区域成图,平面上沿斜坡发育较大规模碳酸盐深水重力流沉积,宽度达40~80 km,厚度达50~150 m。分析测试和测井解释资料表明,重力流(特别是高密度浊积岩)可以发育厚度较大的良好储层。塔东寒武系斜坡区碳酸盐深水重力流油气显示丰富,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坳陷湖盆事件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浊积岩、震积岩、凝灰岩等事件沉积垂向上均发育典型的沉积序列,可根据其沉积序列进行识别。其主要形成于长6期至长8期,平面上分布在盆地西南部的深湖区。从形成机制上看,构造运动触发了火山活动和强烈的地震。地震活动又触发(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向深湖区移动,由牵引流转化为浊流。这几种事件沉积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浊积岩、震积岩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构成深水区油气的主要储集体;而凝灰岩促进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并加速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