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航空电磁法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空物探方法具有低成本快速度,从宏观上探测大区域地球物理场的优势.在我国航空电磁法相对于航磁而言发展较为缓慢,但航空电磁法的物理原理又使它具有其他航空物探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优势(如寻找地下水、环境调查等).文章从航空电磁观测系统、航空电磁数据处理和解释以及航空电磁应用等方面阐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航空电磁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航空电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航空物探技术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盛青 《中国地质》2009,36(6):1366-1374
本文概要介绍了中国航空物探(航磁、航空电磁、航空重力、航空伽马能谱)技术现状,近年来在仪器研制、测量技术、数据处理、解释方法与软件研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预测航空物探技术将向提高对探测目标的分辨能力和探测深度的方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提出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航磁多参数测量方法技术、航空重力测量和重力梯度测量技术、大探测深度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突破高温超导探测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发展航空重、磁、电的各种反演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物探仪器重点实验室,完善航空物探动态试验场,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与航空物探相关行业(如通用航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评论了航空重力测量和航空磁测观测技术,认为重力和磁力勘探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是:航空矢量磁测、全张量磁力梯度测量、航空重力测量、重力梯度测量和无人飞行器地球物理探测。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矿物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资源短缺的态势要求加大深部矿产勘查开发的力度。在概述电磁法勘探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电磁勘探方法的某些最新进展:广域电磁法、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大深度双频激电以及无人机超低空航空磁测。广域电磁法不受远区的限制,可观测面积大,信号强、精度高、只观测场的一个分量,野外速度快,效率高。伪随机信号电磁法一次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强度大体相当的主频率信号,成倍地提高电磁法的野外效率。双频激电能够自动消去感应耦合,可以作为大深度激电的首选方法。无人机超低空航空磁测不受地形地物影响,大大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成本低。它们都是有利于深部勘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地面电磁测量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金属矿...  相似文献   

6.
吊舱式直升机航空电磁技术示范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吊舱式直升机频率域电磁、磁综合系统(以下简称“吊舱系统”)采用新型的宽带技术,数字化程度较高,系统较为灵活,尤其适合于地形较为复杂地区的矿产和水工环勘查工作。但由于吊舱系统在复杂山区飞行难度大,且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通过选择3个测区的吊舱系统试生产工作,在测量方法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和成果解释方面,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勘查、地下煤火勘查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解决了航空电磁方法探测地下煤火区的电性结构特征问题,以及航空电磁方法直接寻找良导矿体的关键问题,弥补了航磁间接寻找多金属矿的不足,并取得了明显的勘查效果。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调查中磁与电磁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晦鸣  余钦范 《地学前缘》1998,5(2):237-245
探查和监测废弃埋藏物的污染状况是环境灾害调查的重要内容,而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进行调查通常是最为经济、快速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应用物探新方法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废弃埋藏物调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文中介绍美国最近几年采用高精度磁测和电磁测量进行浅层(埋深小于4m)废弃金属埋藏物、战争遗留物(如炸弹)及化学污染物的调查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列方法将有效地增强环境污染源的异常信号,提高物探方法在环境灾害调查中的探测能力:高分辨率的测量仪器,如精度达001nT的航空磁力仪,进行数据采集并辅以GPS定位;降低飞行高度、加密测网布置精细网格;采用校正和滤波等手段消除噪声干扰,并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反演作出定量解释;航空磁测、电磁测量与地面磁梯度、地质雷达等不同方法配合等。  相似文献   

8.
岩(矿)石电磁、磁、放射性质的差异是航空物探(电磁、磁、放)测量的前提和地质解释基础.本文从航空电磁、航磁、航空伽玛能谱测量的基本原理出发,着重介绍了不同航空物探异常圈定的原则,并以实例的方式,分别对航空电磁法所反映的蚀变带、舷磁反映的隐伏岩浆岩以及航空伽玛能谱反映的断裂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与成矿的关系.最后,以一处航空物探综合异常为例,对综合解释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明确了该异常是今后找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山某煤炭勘查区,需查明一水平内火烧煤层的下边界及其富水性。在综合分析该区地质资料及物性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了以磁法和瞬变电磁法为主的物探方法。磁法勘探测网设计为20m×80m,并在后期对西部测线进行了加长。根据测区实测磁异常分布图、低通滤波后磁异常分布图、向上延拓30m磁异常分布图及垂向二阶导数磁异常分布图,圈定火烧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北部。瞬变电磁法勘探测网设计为40m×80m,依据下1、下5及下10煤层底板富水异常分布图,解释下1、下5煤底板的富水性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与火烧区范围高度一致,而下10煤层底板富水性极不均匀,仅在测区北部煤层露头附近,受砂岩裂隙的影响,接受降水补给形成零星砂岩裂隙富水区。该解释成果经矿方钻孔验证,结论基本可靠。  相似文献   

10.
国内在大功率时间域航空电磁法的应用上,还不像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测量那样普及,起步也较晚,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大家对其设备、飞行方法、数据采集等方面了解的还不是很多。这里介绍了TS-150型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设备组成、发射机原理、系统工作的原理、系统中的补偿原理、采集数据的取样方式、数据的记录单位、系统的测量噪声及测线飞行测量结果的nT/s平面色阶图、测线剖面nT/s异常图的初步解释推断等内容,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电磁探测技术在工程与环境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林君 《物探与化探》2000,24(3):167-177
电磁探测技术是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勘查中最有效的技术之一,近年来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探测仪器不断发展,涌现出适用于地下管线探测、地下水污染监测、堤坝质量检测、土壤特性探测与评价的新型电磁探测仪器。频率域电磁探测仪器采用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都不能忽略的频段以及位流发射技术;时间域电磁探测仪器向甚早期偏移,以弥补传统电磁法和探地雷达难以探测的盲区,提高探测的分辨率与探测效率。在美国爱得荷国家工程实验室(IdahoNationalEngineeringLaboratory)进行的电磁探测综合演示实验(EMID)反映出当今电磁探测仪器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调查的物探方法和仪器设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栋 《物探与化探》2007,31(Z1):35-40
论述了矿产资源调查中的物探方法,应用条件,仪器设备及应用实例。其中包括磁法,重力,瞬变电磁法,频率域电磁法,直流电法和地震法等。  相似文献   

13.
金属矿物探新方法与新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简要概述金属矿物探新方法、新技术.主要包括:(1)地面高精度重力勘查技术;(2)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3)瞬变电磁法勘查技术;(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5)三频激电法;(6)井中声波透视;(7)地下电磁波法等.  相似文献   

14.
Down‐hol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echniques were explored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near‐surface geophysical surveys in historic grave detection. Thes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ocument distinctive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ve shafts at three historic cemeteries first surveyed using various near‐surface geophysical methods. Tests revealed a low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ture that soil magnetic studies indicated was largely related to differential soil compa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excavation and refilling of grave shafts. Most apparent at depths beyond those reached by soil penetrometers, this magnetic signature offers a way to assess anomalies identified by near‐surface techniques that potentially represent graves. At one cemetery, magnetic studies of the interments themselves suggested spatially patterned, magnetically enhanced zones that might also aid in burial identification in certain contexts. While down‐hole techniques will not be foolproof, they do provide another geophysical tool that can be used to improve grave detection.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5.
Seismo-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refers to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perturbations that may be caused due to geophysical activities like earthquakes and volcanic eruption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uch phenomena before earthquakes they may be regarded as short term precursors to earthquakes. Keeping in mind the in situ measurements for detection of such phenomena, the satellite based techniques are of great interest because they keep a constant track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globally.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tecting the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in the ionosphere, the DEMETER satellite has been launched on 29th June 2004 from Baikonour in order to study th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hat are observed before a series of recent Indonesian earthquakes in the Jawa region with a major shock measuring 7.7 magnitude on Richter scale which occurred on 17 July 2006. The emissio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Ultra Low Frequency (ULF)/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F) range of electromagnetic spectra.  相似文献   

16.
年宗元 《物探与化探》1990,14(6):414-424
我国有一支约18万人的勘查地球物理队伍,其工作规模居世界前列,每年取得大量应用成果和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将每年编写一篇综述,报导前一年我国勘查地球物理的若干主要进展。本文是第一篇。它按航空和海洋地球物理、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和地下地球物理、地面电法、地面重力和磁法、地面γ能谱等分别加以叙述。它提供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和地震去年的工作队数和完成的工作量,以后也将每年报导这些数字和其它一些统计数字。它报导了去年我国一些主要地球物理方法的技术和应用的进展,但不覆盖所有的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领域。资料说明地震始终是我国最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在油气勘查以外的领域中它的重要性也在继续增大,并取得迅速的技术进展。电磁法正受到我国物探工作者更大的重视。本文第一部分还报导了我国勘查地球物理队伍的某些基本情况和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17.
复杂条件下的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深圳市某大道顶管施工地下管线的探测成果为例,研究了在复杂场地条件下,探测地下管线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着重研究了电磁感应探测法.认为在复杂条件下,对钢质煤气管,应采用电磁感应探测法;对钢质或铁质给水管,应采用直接法;对电力管和电信管,应尽量采用夹钳法;对排水(管)渠等非金属材质管线,应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智利的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程度相对偏低,对矿区的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不够,矿床的分布特征了解得不透彻。笔者通过物探地面磁测和电磁法,对智利第一大区X矿区的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相对高磁或弱磁低阻异常带及其周围、深部是找矿的地球物理异常标志,本地区构造(破碎带)是下一步成矿规律的研究重点。地球物理方法对实际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geophysical survey routine is proposed to detect underground cavities and dolines; it is based on the sequenti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low-frequenc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and microgravity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near Zaragoza (Ebro valley, Spain)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The strong contrast of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and to a lesser scale, of density) between the doline filling and the surrounding stratified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rocks allows the shape of filled cavities to be clearly outlined by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