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竹醋对生活污水好氧处理的强化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生活污水好氧处理之前投加外源物质的方法 ,研究了竹醋 (Bamboo Vinegar,BV)及其主要有机成分 (乙酸 )对污水好氧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 :1当 VBV/ V污水 的比值达到1 / 1 0 6时 ,BV对污水 CODcr的去除有极显著的强化作用 :CODcr去除率比不加竹醋的对照组提高1 0 %。但是 ,BV对污水中 NH+ 4 - N,T- P的去除率没有影响。 2乙酸单独使用亦可显著提高污水CODcr去除率 ,当 V乙酸 / V污水 为 1 / 1 0 7时 ,强化效果最好 ,CODcr去除率提高 1 3%。由于乙酸具有与BV相似的作用特点 ,所以认为 BV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来自其中的乙酸。为了将 BV应用于污水处理中 ,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BV对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211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相浸膏进行了分离,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方法鉴定了10个化合物:Kalamycin(1),Medermycin(2),Menoxymycin-B(3),spatozoate(4),邻氨基苯甲酸(5),3-吲哚乙醇(6),1-乙酰基咔啉(7),对羟基苯基乙醇(8),吲哚-3-乙酸(9),吲哚-3-甲酸(10)。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酚类化合物是芳烃的含羟基衍生物,其羟基的原子直接与苯环相连。依据联在苯环上羟基的数目分为一元酚、二元酚、三元酚等。酚类化合物又可依据其能否与水蒸气一起挥发,又分为挥发性酚与不挥发性酚。沸点在230℃以下的一元酚称为挥发性酚,沸点在230℃以上的酚类(如多元酚)称为不挥发性酚。目前水环境中酚的污染主要是指酚类化合物对水体的污染,往往是以毒性最大的苯酚、甲酚等挥发性酚为污染指标。产生含酚废水的工业企业很多,并且在种类与数量上日趋增加。由于生产工艺,使用原料等因素的不同,各  相似文献   

4.
杨和福 《海洋与湖沼》1992,23(6):599-605
于1988年5月—1989年2月,对东南极Vestfold丘陵地区沿海海域水体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连续测定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以甲酸、乙酸、丙酸和丙烯酸为主,其含量明显呈季节性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甲酸0.4—7.0μmol/L;乙酸0.1—40.0μmol/L;丙酸0.7—128.0μmol/L和丙烯酸0.001—0.393μmol/L,最高浓度出现在夏季。通过对浮游植物的观察和二甲基硫的测定,揭示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来自微生物作用,其中丙烯酸直接来源于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细胞繁殖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北印度洋深海热液硫化物的铁还原栖热腔菌(Thermosipho ferrireducens) JL129W03T为研究对象,在以四方纤铁矿(β FeOOH)为电子受体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生长量和主要的代谢产物,并结合其基因组信息预测了主要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厌氧糖酵解是该菌的主要代谢途径,发酵代谢产物包括乙醇、乙酸、乳酸、丁酸和CO2。同时,该菌含有\[Fe Fe\]型氢酶,可以利用厌氧发酵过程产生的还原态铁氧还蛋白获得电子产生H2。在培养基中添加四方纤铁矿后,促进了菌株的最大细胞生长量(3.17×107 cells/mL至2.19×108 cells/mL),也促进了菌株对淀粉和纤维素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00%和34%)。同时,培养基中添加四方纤铁矿后,菌株JL129W03的乙醇产量增加了76%,而丁酸的产量却降低了73%,对H2、乙酸、乳酸的产生影响较小。本研究对了解Thermosipho ferrireducens JL129W03T的生理代谢特点和进一步应用开发清洁能源(H2、乙醇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与纤维素相近的骨架结构,其资源丰富,用途广泛(方波,1998)。但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而不能熔融,也不溶于普通溶剂(如水、乙醇等)(董炎明等,2002),实际应用中较多的是其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化产物--壳聚糖。壳聚糖虽然可以溶于酸性水溶液,但不能直接溶于水中,且在酸性水溶液中不稳定,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董炎明等,2002)。所以,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研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壳聚糖  相似文献   

7.
动物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前两者在体内可以完全氧化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是氨、尿素和其它含氮化合物,它们是含能物质。鱼类蛋白质的含氮代谢物质主要通过鳃排出,少量通过尿液排出(Beamish et al.,1984),这种排泄物的能量损失也称为非粪便失能。 鱼类非粪便失能的测定方法主要是直接测定鱼的氨及尿素排泄量,然后通过氨及尿素的含能量来计算;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氮收支方程来间接估计排泄物的能量损失(Gerking,1955;Savitz,1971; Savitz et al.,1977;Lwata,1970;Porter et al.,1987),Braaten(1979),Bower等(1980),Cameron等(1983), Brafield(1985)和Knights(1985)对鱼类排泄量的各种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和综述。本研究是应用氮收支方法来间接估算黑鲷的排泄能损失。这对于探讨鱼类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及代谢产物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测定含游离CaCO_3等可溶盐的河口区细颗粒泥沙阳离子交换量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该法使用的交换液为1mol·1~(-1)NH_4Ac-80%乙醇(pH为8.4±0.1),交换反应在15分钟内经一次交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环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特征、成藏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带,利用原油族组分、原油物性、PVT高压物性实验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渤中凹陷及围区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组分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五高三低”的特征以及各特征的数值范围。基于多组分相态变化的机理分析认为,渤中凹陷易于发育挥发性原油油藏的主控条件有3个:(1)优质烃源岩经过较高的热演化能够为挥发性原油提供轻质烃类组分;(2)渤中凹陷埋深较大,高温高压能够满足挥发性原油赋存的条件;(3)渤中凹陷快速沉降形成的区域泥岩盖层是挥发性原油能够保存的有利条件。基于渤中凹陷的温压梯度,推测渤中凹陷及围区埋深在2.5~4.3 km且有区域泥岩封盖的地层中易于发现挥发性油藏。  相似文献   

10.
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机等方法对黄条鱼师的腐败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将有利于对黄条做一步的生化性质分析和制定其鲜品的国家标准。样品在25℃贮藏5d期间,测定了某些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在贮藏1d后,鱼肉变腐臭,挥发性碱基化合物三甲胺和二甲基在贮藏中增加。在5d的贮藏期间发现的挥发性有机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成酸,并且它们的含量不断增加,检测出脂肪氧化产物和含硫化合物,正己醛、3—辛酮、3,5—丰二烯—2—酮,2—壬酮辛烯—3—醇,二甲基三硫化物、1H—吲哚等都是黄条腐败时产生的重要挥发性化合物。应指出的是,2—甲基丁醇、庚醇、苯酚、辛烯—3—醇己醛是黄条中所特有的化合物,其余化合物与其它鱼类的挥发性化合物几乎相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乙酸对两种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D.parva)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脂肪酸组成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D.salina,乙酸可明显促进生长。细胞密度最大值120×104cell/mL(pH≤8.5),β-胡萝卜素最大值102mg/g(pH≤8.0),叶绿素a含量达到104 mg/g(ph≤8.5),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乙酸还可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18. 1和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的含量;蛋白含量随pH升高而提高。对D.parva,乙酸对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也不能提高β-胡萝卜素含量,但明显提高叶绿素a含量,最大值达144 mg/g (pH≤9.0),还可提高蛋白含量,达到33.5%(ph≤9.0)。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RP-HPLC法测定浒苔中的叶绿素a、b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中叶绿素a和b含量。采用的色谱条件:Diamonsil-C18(4.6mm×150mm)柱,流动相为甲醇(含0.2%的乙酸)和丙酮,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430nm。在此条件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与浒苔中的其他化合物分离良好,叶绿素a、b质量浓度为0.50~500m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能对浒苔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b进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东南浅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东南浅海377组表层沉积物样品(平均水深112.3 m)开展粒度测定及沉积物类型划分,并运用统计规律及沉积输运趋势分析,探讨了底质沉积物分布格局与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环境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浅海沉积物类型复杂,共分布13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平均粒径均值为5.73Φ,优势粒级为细粉砂级(6~8Φ),分选差。不同海域沉积物粒径差异明显,北部近岸以含砾沉积为主,中部呈NE-SW向的砂质沉积区(水深80~120 m),西南近岸滨海、北中部海域以及东南部海域多为粉砂、黏土沉积。结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及水动力条件差异,研究区划分为3个沉积区:I区主要以含砾粗颗粒沉积为主,受控于海南岛上径流及强风浪作用,物质来源以万泉河等河流输运及岸线侵蚀物质为主,强动力(高能)沉积环境;II区以砂沉积为主,受到表层流及风浪等共同影响,可能主要是残留滨海沉积混入了海南岛径流及岸线侵蚀、少量珠江流域及外海复杂来源等现代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中等动力沉积环境;III区以细粒沉积为主,主要受华南近岸流、风浪作用及南海暖流影响,推测物质来源主要为海南岛河流输入、岸线侵蚀及复杂外海来源细粒物质的加入,弱动力(低能)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1 材料和方法1.1 主要材料1.1.1 贻贝、牡蛎 购自青岛市南山农贸市场。1.1.2 实验动物 年幼雄性大鼠40只,体重约60g。1.2 方法1.2.1 原料预处理 用刀具将贻贝、牡蛎剖开,分离贝壳和软体部分,再将软体部分洗去泥沙,于60℃烘干,磨碎过80目筛,密封备用。1.2.2 动物实验 将40只雄性鼠分为基础饲料、亚硒酸钠、贻贝、牡蛎4组,每组10只,分别饲基础饲料(含硒0.02×10-6),基础饲料加亚硒酸钠(含硒2.541×10-6),基础饲料加贻贝(含硒2.564×10-6),基础饲料加牡蛎(含硒2.325×10-6),实验期间大鼠自由摄食和饮蒸馏水,共8周。在实验4周后,测每…  相似文献   

15.
ASFA是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的字头缩写,ASFIS是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ces Information System)首字母的缩写。因为ASFA是ASFIS的主要产品,所以人们常常用ASFA代表ASFIS。  相似文献   

16.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与纤维素相近的骨架结构,其资源丰富,用途广泛(方波,1998)。但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而不能熔融,也不溶于普通溶剂(如水、乙醇等)(董炎明等,2002),实际应用中较多的是其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化产物——壳聚糖。壳聚糖虽然可以溶于酸性水溶液,但不能直接溶于水中,且在酸性水溶液中不稳定,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董炎明等,2002)。所以,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研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壳聚糖分子中C2位上的-NH2,C3、C6位上的-OH,均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在适当条件下可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如酰基化、羧烷基化、硫酸酯化、烷基化、羟烷基化及氰烷基化等。引入上述功能性基团,可增加壳聚糖的溶解性和功能性,拓宽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这些衍生物的制备研究已成为壳聚糖应用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种扇贝闭壳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三种扇贝闭壳肌在新鲜(40℃)和加热(100℃)情况下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鲜状态下,海湾扇贝(HWSB-F)、栉孔扇贝(ZKSB-F)、虾夷扇贝(XYSB-F)闭壳肌中,共定性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8种,醇类5种,酮类5种,酯类3种,以及醚类、苯类、酸类、烯类和噻唑等。在加热情况下,海湾扇贝(HWSB-C)、栉孔扇贝(ZKSB-C)、虾夷扇贝(XYSB-C)闭壳肌中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20种,酯类5种,酮类7种,醇类8种,烯类4种,酸类2种,醚类2种,还包括吡嗪、胺类、苯类、含氧杂环等物质。对三种扇贝闭壳肌新鲜组和加热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新鲜扇贝原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加热后减少,且产生了新的其他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扇贝闭壳肌加热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多,组成比较复杂,新鲜组的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少,组成简单。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在新鲜状态和加热状态下,有效区分三种扇贝闭壳肌组织。三种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建立,丰富了不同扇贝呈味物质的组成成分研究内容,证明GC-IMS技术可快速鉴别三种去壳扇贝闭壳肌的种类,为不同种扇贝闭壳肌以次充好提供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保存方法的大黄鱼肌肉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海琪  薛良义  李明云  何丰  余纪莲 《台湾海峡》2002,21(3):296-299,T004
以-20℃冷藏、70%(V/V)乙醇、含50mmol/dm^3 EDTA的70%(V/V)乙醇和10%(V/V)福尔马林保存等方法处理大黄鱼肌肉样品,进行了DNA的提取及RAPD分析,并与新鲜样品作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鲜活样品以及冷冻保存、70%(V/V)乙醇以及含50mmol/dm^3EDTA的70%(V/V)乙醇保存的样品均可得到高质量的DNA,大小在21kbp左右,含量为100μm/cm^3左右。而从10%(V/V)福尔马林保存样品也能提到DNA,但其DNA得率低,约10μg/cm^3。分别以上述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RAPD扩增,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郑怡  江红霞  林雄平 《海洋科学》2004,28(10):42-44
从厚网藻(Pachydictyon coriaceurn Okamura)中提取粗脂肪,经硅胶柱用3种溶剂洗脱,得到乙醇、苯及石油醚3种洗脱组分,它们分别占总洗脱组分的94.4%,3,0%和2,6%。色谱一质谱(GC-MS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主要为C15~C29系列烷烃化合物,而苯洗脱组分只含有一种化合物即1-Naphthalenamine,N—Phenyl(一种含苯基的蔡胺化合物)。抑菌实验显示3种洗脱组分分别对供试的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石油醚洗脱组分能够抑制中华根霉(Rkimpus chinensi)、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稻瘟病菌(Piriculari aor32ae)3种真菌.而乙醇洗脱组分只能抑制中华根霉,但其抑制活性最强。3种洗脱组分中只有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膝黄八叠球菌(Sarcina haea)和甘薯薯瘟病原细菌(Fasarium axyssporam)活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欧洲含油气盆地的基础地质资料,按其构造属性的不同将欧洲大陆含油气盆地分为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和相对稳定的张裂断陷盆地(这3种盆地代表了山间盆地等的3种类型的盆地),并对每一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构造发育阶段、生储盖组合、主要含油气层系和合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认为克拉通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