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中南区晚二叠世大隆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龚玉红 《地层学杂志》1996,20(4):295-298,304
通过对湘中南区部分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下部层位的系统采样和分析,获取了珍贵的牙形刺资料,其时限为晚二叠世。以大隆组下部所产Altudoceras、Paraceltites等菊石为依据将龙潭组时代全部划入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的观点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广元志留系Ludlow统的再研究兼论车家坝组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广元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曾被划分为金台观组、车家坝组和中间梁组,后被厘定合并为一个组,即车家坝组。通过对岩性组合特征和生物化石群面貌的分析,广元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在岩性、生物化石生物群面貌方面具有一致性,赞成将三组归入同一个岩石地层单元——车家坝组,代表近岸、正常浅海(平均浪基面以上)沉积(BA2—BA3)。对比分析表明,该组的牙形刺Ozarkodina crispa应鉴定为Ozarkodina snajdri。这是O.snajdri牙形刺带在中国的首次报道。依据牙形刺化石,车家坝组的时代被修订为中Ludlow世晚期—晚Ludlow世早期。该组上部发现几丁石Sphaerochitina sp.组合,可与O.snajdri牙形刺带和bohemicus tenus-kozlowskii笔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朱勋  易成兴  陈仁 《贵州地质》2006,23(1):25-28
青藏高原1∶25万加措、丁固幅区调填图过程中,在他利克甘利山原划为晚三叠世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早三叠世常见牙形刺化石Parachirognathus delicatulus和Neospathodus bicostatus。根据所发现牙形刺动物特征及岩石特征,将原肖茶卡组划为硬水泉组和康鲁组,并将其时代从过去的晚三叠世修订为早三叠世。该发现填补了测区缺失早三叠世沉积记录的空白,为测区进一步研究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罗甸江中三叠统许满组4件牙形刺样品的处理分析,发现了一批牙形刺化石,经研究,这些牙形刺分属8属6种和6个未定种,并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带:②Neogondolellaexcelsa─Gladigondolellatethydis带及①Neogondolellaconstricta带。罗甸江中三叠世牙形刺的发现对解决深水盆地相许满组的时代和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东南缘早二叠世牙形刺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俊辉  王志浩 《地层学杂志》1997,21(2):136-140,T001
首次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洛浦阿其克克孜里奇曼组发现牙形刺,其中重要的有Neostrep-tognathoduspequopensis和Swetognathusinornatus,根据化石组合面貌,属Neostreptognathoduspequopensis带,其时代为二叠纪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说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洛浦阿其克克孜里奇曼组应属早二叠世,而不是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7.
对昌宁--孟加带西区的两个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牙形刺和放射虫的发现将原定为拉巴组的塔拉弄-南雅条带的时代厘定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时代大致与南皮河群的弄巴组或“中区”的“上泥盆统”相当,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怕拍组实际上主体属晚二叠世晚期,仅顶部可能包含有少量下三叠统印度阶最底部的沉积。对怕拍组的研究证实了澜沧运动的存在,昌宁-孟连带自此开始了由海洋盆地向造山带的演变进程,这一过  相似文献   

8.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 (东区 )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 7属 2 0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 : .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组合和 .Idiognathodus magnificus- I.delicat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 ,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 (组合 )和早二叠世早期 (组合 ) ,本区 C/ P界线应置于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9.
季鑫鑫  李明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1):113-120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的晒瓦群中部的牙形刺计有8属、3种、1比较种和6未定种(形态属种).根据牙形刺组合的面貌特征和Sweetognathus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该牙形刺组合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同时提出该牙形刺组合所在的晒瓦群中部应当归于中二叠统上都,表明该区的晒瓦群并不仅仅代表了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分布于赣西北地区的三叠系嘉陵江组,以往虽未获充分的化石资料,但长期以来把它划归中三叠统。作者在1∶5万区调工作中,实测了嘉陵江组的地层剖面,按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并首次采获牙形刺化石有:Naohindeodella cf.triassica,Pachycladina cf.Obliqua,P.cf.Sanxiaensis,Hadrodontina sp.,Loncho lina cf.hubeiensis,Furnishius?sp.等,以上牙形刺的属、种均为早三叠世奥伦期的重要分子。据此,作者将该地区嘉陵江组改属下三叠统上部的一个组。  相似文献   

11.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3,49(6):561-566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 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 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划在巴楚组中段下部之内,东河塘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法门期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吉中地区牙形刺生物地层取得了一些进展,用牙形刺确定了二道沟组、寿山沟组、大河深组和范家屯组以及Monodiexodina动物群的时代,牙形刺生物地理区的研究也增添了新的资料。吉林省牙形刺生物地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志留系、泥盆系的牙形刺还基本上是空白,应重点对依云地区石缝组、弯月组、石灰窑组和永吉县的王家街组展开工作。石炭纪牙形刺的研究应以磨盘山剖面为重点。建议大量取样,改进对浅变质岩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据在甘肃省宕昌县及岷江一带,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将该区三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组.下部称仇家山组,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虽未获古生物化石,但按岩性及层位与四川省若尔盖及甘肃迭部一带的马热松多组相当,时代为早三叠世晚期的奥伦尼阶。中部郭家山组以灰岩夹砂岩,页岩组成,产丰富的腕足、瓣鳃、腹足及牙形刺化石,其时代属中三叠世早期的安尼阶。上部依次为滑石关组、大河坝组、下马龙组,它们分别以灰岩、石英砂岩、泥灰岩为主,在后二个组中产植物及孢粉等,它们的时代大致属中三叠世拉丁阶沉积.  相似文献   

14.
1980年我队进行地层断代总结时对原测“北石门子—泉脑沟山—旱峡”剖面重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原划为志留纪中统的泉脑沟山群之灰岩中系统采集了牙形刺样品,在其底部采得腕足类化石,部分层位中采集到了珊瑚化石。牙形刺样品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分离后,有两个样品含牙形刺,一个样品含鱼牙化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倪世钊和新疆石油局赵治信分别对这两个样品所含牙形刺进行了鉴定,他们都认为原剖面31层所含的牙形刺为晚志留世的分子;笔者又根据《祁连山地质志》四卷三分册所列泉脑沟山剖面,对所采珊瑚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泉腺沟山群的上部(q_3段)时代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15.
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名称和定义。不要按国别建阶,更不能按岩相或生物群建阶。陆相地层不适宜建阶,陆相地层的阶名也不宜再使用。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牙形刺特征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玉梅  李永军 《甘肃地质》1994,3(2):18-26,T004
在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中首次采到牙形刺,计有17属36种。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特征、主要种属地史分布及其区域对比,确认该区西汉水群之七固组层位应为上泥盆统法门阶(锡矿山阶),龙鳞桥组主体为费拉斯阶(余田桥阶)底部层位中牙形刺显示中一晚泥盆世过渡色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8.
王红梅 《贵州地质》1996,13(3):220-224
通过对罗甸Meng江中三叠统许满组成4件睡形刺样品的处理分析,发现了一批牙形刺化石,经研究,这些牙形刺分属8属6种和6个未定种,并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带:(2)Neogondolella excelsa-Gladigondolellatethydis带及(1)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  相似文献   

19.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20.
重新厘定的山东省石炭-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分为二个群、七个组、五个正式段。下部的含煤岩系为月门沟群,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系为湖田段;中部一套杂色地层,以黄绿、灰绿、紫色砂、页岩为主,基本不含煤层,为石盒子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上部一套基本不含植物化石的红色地层,主要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为石千峰群,分为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