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岭造山带板缘裂解与拼合过程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造山带与原特提斯洋、占特提斯洋扩张作用同步,于震旦世至早奥陶世阿伦尼克期、泥盆纪至早三叠世分别以商丹洋和勉略洋(海)为中心发生两次洋、陆扩张运动,实现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以及各自板缘带的全面裂解破碎,从而形成复杂而不规则的板缘构造带。在主造山期继商丹古洋盆和勉略古洋(海)盆扩张之后分别于早奥陶世、早三叠世晚期开始转变为俯冲消减,并先后于晚古生代末期和中、晚二叠世实现拼合造由,由于商丹古洋壳俯冲消减受到勉略古洋盆同时期的扩张作用影响,秦岭造山带之中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首先表现为板缘区南方的微地块(或微板块)与北方华北板  相似文献   

2.
地质界追寻华南洋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及《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专题对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地质特征与相关地质构造及成矿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凭祥?歙县?苏州结合带与金沙江?红河结合带在河内市北面相连,为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消亡潜没地带,构成了扬子板块与新厘定的华夏?东南亚板块分界(简称金沙江?红河?歙县?苏州结合带),现今是一条向南弯曲的纬向构造带;华南洋是扬子古板块与华夏?东南亚古板块间的中新元古代大洋,约闭合于820± Ma,板块碰撞发生了晋宁运动,扬子陆块与华夏?东南亚陆块基本固结,并连为一体;该区印支期以来为欧亚板块重要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晚期815± Ma至早古生代形成华南裂谷系,晚古生代以来先后受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形成了中国南部及邻区高原、大陆、海域、岛弧的地质构造格局;在华南洋潜没地带的基础上经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以S、I型两大岩浆成矿系列为特色的钨锡铜金多金属贵稀金属“金沙江?红河?钦州湾?杭州湾”巨型成矿带。   相似文献   

3.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加里东晚期沿商丹带发生碰撞的同时,在扬子板块北缘,即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开始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拉伸带,其中包括武当地块伸展滑脱构造、武当地块古生代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及其西侧紫阳-岚皋古生代碱性岩浆活动带、镇安-旬阳浅层塌陷盆地以及佛坪隆起等.该伸展构造带主体在时间上发生在秦岭两期碰撞事件之间,空间上位于南北两个缝合带之间,因此,是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该伸展构造的开始很可能与南、北秦岭碰撞后的造山带重力塌陷有关,随着该伸展带南侧晚古生代勉略洋的形成,南秦岭逐渐演化为华北板块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从而使南秦岭的地壳伸展一直延续到早一中三叠世.武当地块伸展滑脱系统中顺层侵位的基性岩席群的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与勉略蛇绿岩组合中的变辉绿岩及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勉略洋很可能也是南秦岭这次拉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南秦岭构造带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加里东晚期沿商丹带发生碰撞的同时,在扬子板块北缘,即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开始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拉伸带,其中包括武当地块伸展滑脱构造、武当地块古生代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及其西侧紫阳-岚皋古生代碱性岩浆活动带、镇安-旬阳浅层塌陷盆地以及佛坪隆起等。该伸展构造带主体在时间上发生在秦岭两期碰撞事件之间,空间上位于南北两个缝合带之间,因此,是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该伸展构造的开始很可能与南、北秦岭碰撞后的造山带重力塌陷有关,随着该伸展带南侧晚古生代勉略洋的形成,南秦岭逐渐演化为华北板块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从而使南秦岭的地壳伸展一直延续到早-中三叠世。武当地块伸展滑脱系统中顺层侵位的基性岩席群的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与勉略蛇绿岩组合中的变辉绿岩及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勉略洋很可能也是南秦岭这次拉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具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合不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6.
杜远生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7,22(4):401-405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上有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剑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秦岭造山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及地质分界带,可划分为华北板块南部、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北缘三大陆壳单元,分别由商丹断裂带和勉略断裂带分割,研究区南秦岭造山带属于秦岭微板块。秦岭造山带作为特提斯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华北陆块与杨子陆块的拼合碰撞造山过程,其中,古生代是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造山带时期,秦岭造山带处于以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本特征的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广泛发育从裂谷型火山建造演化为两类古大陆边缘沉积和裂陷沉积(张国伟等,1997)。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2016,90(9):2100-2108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陡岭岛弧和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发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国缘地块(古岛弧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西乡群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9年陕西省地质志修编项目组,重点对出露于西乡县城东孙家河附近,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英安质火山熔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同位素年龄为814.8±5.2 Ma。认为该岛弧火山系的形成时代为青白口纪晚期,属晋宁期古扬子板块西缘与青康滇古板块汇聚的产物,为研究南秦岭扬子陆块过渡基底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对进一步详细研究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汇聚时限及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时代证据,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炳华 《陕西地质》2001,19(1):59-70
秦岭-桐柏-大别,向西乃至昆仑山、祁连山绵延1000多千米,属统一的而又包含多期不同动力学机制与成因的多种构造叠加组合。通过对数条重力,航磁、地震测深、磁大地电流剖面等资料解释,认为华北陆块,秦岭(包括桐柏-大别),扬子陆块之地壳均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华北陆块下部以高角度向南向秦岭俯冲,上部则向秦岭仰冲,扬子陆块总体向北向秦岭低角度俯冲,扬子陆块多呈楔形镶入秦岭地壳中部,使秦岭带南侧呈向南开口的“锷鱼咀”式构造特点,上、下部为秦岭上,下地壳,而中部则为扬子陆块物质成份。秦岭分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北秦岭为一复杂构造带,形成向北反转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南秦岭自北向南产生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断裂。近南北向通渭-武都、南阳-襄樊两条深断裂带将秦岭分成了西秦岭、东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三段。  相似文献   

13.
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本仁 《地学前缘》2001,8(3):57-66
通过秦岭不同时代玄武岩地幔源区类型的地球化学鉴别 ,揭示出北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开始于古元古代 ,并至少断续延续到新元古代中晚期 ;而南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则开始于中元古代晚期 ,并至少延续到新元古代之末。根据地幔柱活动中心显示出的随时间自北向南迁移的规律 ,结合该区北面的商丹洋盆打开在前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 ,南面勉略洋盆打开在后 (晚古生代 ) ,两洋盆均属于扬子陆块内部裂解类型 ,以及北秦岭于新元古代前属于扬子板块等情况 ,提出秦岭造山带发展动力学特征表现为扬子的裂解和华北的增生 ,并处于全球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亚洲大陆增生的总动力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秦岭商丹断裂带以南,南秦岭刘岭群以北的弧前沉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的运动学特征。这套弧前沉积体产状北倾,矿物拉伸线理为倾向线理,岩片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表现出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利用糜棱岩与云母石英片岩中矿物变形温度计,结合石英C轴组构估算岩石变形温度集中在400℃~550℃之间。结合其所处的构造位置,本文认为这套强烈变形的岩石构造组合体形成于秦岭古岛弧弧前沉积背景,在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过程中,北秦岭沿着商丹带由北向南逆冲形成。后期又遭受商丹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erogenic bel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the Late Archaean-Palaeoproterozoic (3.0-1.6 Ga), (2) plate evolution (0.8-0.2 Ga), and (3)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Mesozoic.The Devonian (D) and Triassic (T) were the key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at is to say, in the Devonian, the Qinling micro-plate was separated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is period witnessed transition of the micro-plate from the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state, and consequently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basins were formed, namely, the rift hydrothermal basin in the micro-plate, restricted ocean basin in the south, and residual ocean basin resulting from colli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In the Triassic the Qinling area was turned into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The Devonian and Triassic w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地区“刘岭群”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宏建 《地质科学》1995,30(4):313-320
东秦岭地区原划为泥盆系的“刘岭群”被一条大型韧性推覆剪切带分为南北两个岩系,北部岩系为一套中浅变质的以杂砂岩为主,夹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含陆缘砂碳酸盐岩的沉积-火山建造,其中紧闭、倒转、平卧褶皱和逆冲断层极为发育,沉积学特征及物源分析显示其为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华北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南部岩系为一套由浅变质的粉砂岩、泥质岩、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发育东西向陡倾劈理及开阔对称褶皱组成的复式褶皱,沉积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表明其为晚古生代初期扬子板块北缘沉积。“刘岭群”两岩系的岩性组合、沉积学特征、变质作用、构造变形期次、生物化石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足以划分为不同的岩群,“刘岭群”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17.
北秦岭漂池岩体的源区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宏飞  骆庭川 《地质论评》1996,42(3):209-214
北秦岭漂池花岗质岩基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类型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通过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及Nd,Sr,O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其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地物质来自壳源碎屑物,研究表明,秦岭群片麻岩类是形成漂池岩体的主要源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岩体并不形成于板块碰撞环境,而形成北秦岭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受板块俯冲作用的动力学影响所诱发的陆缘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因此,漂池岩体形成的构造类型是活  相似文献   

18.
黑沟断裂带及其对东秦岭北坡构造演化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沟断裂带是东秦岭北部分隔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边界断裂。本文围绕黑沟断裂带,阐述了黑沟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对比了黑沟断裂两侧的形成环境、变形特征及变质环境。由黑沟断裂南侧到北侧,存在以下几个变化极向性:形成环境由秦岭大洋环境到华北地台南缘改造大陆边缘环境,改造大陆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洛南—栾川岛弧环境,熊耳山弧后盆地环境;变形由强烈的塑性变形到弱变形,变质由角闪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及低于低绿片岩相。在宽坪群内部存在一由南往北的递增变质带,由低绿片岩相→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宽坪群以及黑沟断裂带中存在高压相系。由此,作者从板块构造思想出发,认为黑沟断裂带是以板块结合带存在、发展并控制着东秦岭北坡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其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元古代俯冲阶段,(2)晚元古代推覆剪切阶段,(3)早古生代伸展阶段,(4)早古生代末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9.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0.
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甘肃省西北边界和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由塔里木板块东段北缘和北侧贝加尔期分裂出来的旱山微板块组成,其间被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所分隔。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进程中发育有蛇绿岩带。同时,经历了大西洋型、安第斯型(?)和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陆壳增厚,地壳成熟度增加,由大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转化。晚古生代初,全区进入板内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