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O09年5月12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代表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汶川地震小组,首次公开报告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实施6个月以来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近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围绕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何以能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在揭牌仪式后,记者对实验室主任许志琴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万水千山总是低,只凭脚上量天尺”这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老地质队员为地质工作而发出的豪迈的心声.当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激情挥洒在祖国山川的时候,就已经许下了付出汗水和热血,甚至是生命的承诺.地质队员,就像自己随身携带的小铁锤一般,坚毅如铁,四海为家.  相似文献   

4.
赵凡 《国土资源》2006,(3):14-15
北极新奥勒松地区第9个国家科考站,叫"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正式建立,中国人在地球的北极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据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球三极建站的国家,而我的采访对象刘嘉麒院士,也是少有的多次到过这三极的科学家.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刘嘉麒有句名言:这是强国的象征,强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关于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遴选结果的通知,广西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地调院)基础地质所所长黄锡强入选。这也是广西首次有专家入选该领域。图幅地质填图,可为确定找矿方向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技术支撑。黄锡强在这个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里辛勤耕耘了9年。9年前,他毅然放弃北京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到广西,在八桂大地上跋山涉水、敢打敢拼、甘于奉献,既成就自己,又打造团队,在地质填图这片天地中成为名家。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块北缘的滑脱构造近年来逐渐被确认(许志琴,1988),但关于滑脱构造的结构、组成却没有详细的研究论述。从1991年开始,我们在鄂西北南化塘一带进行1:5万区调填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基本上建立起了扬子地块北缘滑脱构造的垂向结构模式,从而在该区提出了一套新的地层划分方案,确定了适于本区1:5万区调填图的工作方法,并对该区构造格局与演化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坐落在北京甘家口东北角,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门,默默进出着一些也许没有可能成为社会名流的科学巨人.楼内,二层走廓上挂满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照片.其中两张,人都姓谢.那张黑白的老照片上,是年轻时代的谢家荣先生,灰色西装与圆眼镜,风华正茂,风流倜傥;另一张彩色照片中的人物是谢学锦,睿智而成熟,他是早已仙逝的中国第一批院士谢家荣的长子.照片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让我感动的,是地们脸上闪烁着的穿越时间界限的相同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50年里,广西地质队员为了地方经济的腾飞以及国家的需要,深入高山密林,深入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前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广西的地质事业才有了辉煌的今天.他们当中有的为地质事业奉献了青春,有的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仍然前赴后继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奋战在最艰苦的找矿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在八桂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无言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走近院士     
《国土资源》2006,(3):1
聊院士话题,颇感无从开口。社会公众对他们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说他们是居科学庙堂之高的圣者贤人,在科学昌明时代,这话太过虚无缥缈;说他们普通于天下黎庶,又时不时听到和看到他们的丰功伟业。他们是一族什么样的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幸运地遇到一位院士,也许你会很失望的。根据我们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绝无柏拉图和孔夫子那种耀眼光环……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出现了两件事引人注意:一是基础地质学术争论激烈;一是矿产资源演讲讨论超员,计划10多个人的矿产资源组,意外地增多到30多人,参加讨论的专家连会场四周的边座都占满,门口出现了站着的听客.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钻探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虽然野外钻探施工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是每一位钻探工人都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朝阳,用最朴实的微笑送走每一天的余辉.日日夜夜坚守在平凡却伟大的钻探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奋斗着.  相似文献   

12.
近日,德清县矿地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研讨会暨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德清顺利召开.研讨会邀请了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旭、殷鸿福、沈树忠,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浙江省矿业联合会会长潘圣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王功逸等领导参加.与会领导和院士专家对德清县矿地综合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问诊把脉",为下步工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3.
在藏北高原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的一个工作点上,我们结识了61岁的高级地质工程师苟金.老苟原是青海区域地质调查队西藏分队的地质专家,长期在西藏工作,退休不久就被聘过来了.老苟是青海省劳动模范,业务上有一套,论年龄他该享清福了,可是老苟却自讨"苦"吃,重新归队,为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竭尽自己的才华和一腔热情.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地学研究突飞猛进,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有一批一直奋斗在地质战线的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值得我们仰视。教室是他教学的阵地,野外是他研究的舞台;从昆仑到东海,从西部戈壁到彩云之南,有他勘探的背影;他走过每一座山,他踏过每一条河,于空灵山谷中听鸟鸣,在高耸山峰上沐新风。他是众多地质战线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中的一员,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  相似文献   

15.
去采访张建新的路上,我们一直都在好奇:一个30余年如一日奋战在地质工作研究前线的人,是像皮肤黝黑、终日里风尘仆仆的地质队员,还是更像象牙塔里温文尔雅的学者? 在办公室见到本人时,张建新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数据.搞研究的人是不擅长与人熟络客套的,但谈起地质专业及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位有着儒雅气质的研究学者开始侃侃而谈.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是打心眼里热爱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院士多吉     
多吉,听名字就能知道是位藏族男儿. 每次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接触都有一种敬仰感,倒不是因为他在我国两院院士中属少壮派,也不因为他是西藏唯一的院士,而在于他的博学和对西藏高原地质矿产的研究和所做的贡献,包括对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地应力之谜     
彭华至今仍对5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历历在目.2008年5月12日下午3时许,北京地质力学研究所办公楼,长期从事地应力监测研究的他在获悉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立刻冲向楼下的地应力监测实验室. 打开服务器,彭华屏住了呼吸. 几乎在地震发生的同时,电脑屏幕上的地应力监测曲线发生突跳,连续多日保持在164万个应变单位附近的固体潮曲线突然在地震发生时在1分零8秒大幅探底至50万个应变单位,又在12秒内瞬间又升至167万个应变单位,曲线图上这一突跳显得突兀与剧烈.此后经过四五个小时,曲线才趋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地质塌陷是指地面上的岩层、地面土质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洞坑的一种地质现象的动力过程.通过采用分水岭算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找出图像上的明显地质特征,判断是否有地质塌陷发生在目标区域,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重建后的开闭操作优化的分水岭算法较传统的分水岭算法能更准确地分割遥感图像,并完整地识别出地质塌陷区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23日凌晨,山西沁水嘉峰镇的一个山坳里,寒气袭人。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SHU27-H远程对接井施工现场上,几位身穿棉大衣的中年人在一片空地上静静地等待着,像是在等待一位远方的朋友,心里满是期待和焦虑,虽然身边不时吹起阵阵寒风,他们也丝毫没有在意。4时许,随着一股强大气流携带砂石的喷出,在现场具体实施这项工程的河南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负责人胡向志和工程技术人员顿时欢呼起来:"连通啦!成功啦!"是啊,  相似文献   

20.
应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教授于2012年8月3日从北京出发,4—10日,在济南作重要学术报告,并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了"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暨学术委员会会议,随后赴诸城、威海、烟台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