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3,(4):53
缅甸曼德勒电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六方投资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28日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这标志经过3年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跨国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当天下午,缅甸副总统吴年吞、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等在曼德勒举行的通气仪式上共同启动了投产按钮,位于中缅边境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南坎计量站放空火炬熊熊燃起,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1日5时48分,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其他三条能源战略通道分别是中哈原油及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海上通道(船运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之——中俄原油管道建成运营,俄罗斯的原油开始进入中国境内位于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内,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履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的桥头堡,缅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自军政府统治以来,由于和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中国成为缅甸的最大的投资者,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矿业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等资源相关领域,投资主体为大型的央企、国企等。地处地缘破碎地带,物产资源丰富,缅甸历来为战略要地。民主化改革后,众多大国势力进入对缅甸的投资和贸易,既在客观上对中国的对缅直接投资形成了竞争激励,又有主观上的挤压乃至遏制;随着缅甸国内边境战事的逐渐升级,中国企业对缅投资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排华事件,也恶化了对缅的投资环境。未来中国对缅直接投资应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融入多元的投资形式,着重对缅甸经济特区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08,31(1):43-43
西西伯利亚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已在俄阿尔泰共和国启动,该项目总承包人已正式开始该管道线路的工程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分布及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业正 《地理学报》1999,54(B06):110-11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已扩展到很多方面,其中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水电合作开发是倍受参与国的关注。次区域水能资源的储藏量以中国云南省最丰富,其次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越南、泰国和缅甸,而老挝和柬埔寨储量比较少。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越、泰、缅三国,其中缅甸蕴藏的石油资源最丰富.其次是越南;天然气是泰国最多,其次是缅甸。由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能源的需求也一样相差很大。其中,泰国经济最发达,成为次区域能源的消费大户,其次是越南和云南省.而缅甸、柬埔寨及老挝对能源需求量很小.分析了次区域主要耗能国(泰国和越南)未来的电力供需,提出接空间上就近原则,合理配置能源。即泰国和越南就近相互利用次区域内周边地区的水电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祎  宋涛  孙曼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24-132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分析和研究缅甸的地缘环境对推进中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建构了多尺度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缅甸的地缘环境特征,并在对缅甸地缘环境、政体及战略演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探讨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缅合作的主要领域。缅甸是大国角力的地缘破碎地带、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边缘区、山地与平原切割的多民族割据地缘空间。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缅甸在史前及封建王朝、近代殖民时期、内战及军政府时期,以及后民主化改革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具有广阔的潜力,促进双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能够为两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缅北冲突与中缅边界管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交汇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在缅甸不断推进,同时域外大国势力介入缅北地区,缅甸国内局势更加复杂,致使缅北冲突不断激化升级。2015年2月之前,缅甸政府军主动进攻缅北各民族武装组织,现阶段,缅北冲突发生了重大逆转,"缅北联军"开始主动突袭政府军。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缅北冲突原因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提出缅北冲突对中缅双边关系、跨境贸易、边境安全以及边界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并发现缅北冲突暂时不会对中缅边境地区带来较大的安全影响,但随着冲突的加剧,毒品、走私、跨境犯罪、恐怖袭击等问题将是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边界管控措施,为国家和边境地方政府做好边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中,并对缅甸地缘环境的复杂性及地缘脆弱性产生深刻影响。缅甸所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日益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博弈前沿和焦点。系统研究缅甸国家地缘脆弱性,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及周边地缘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学科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框架,系统探索了缅甸典型的国家地缘脆弱性特征。资源环境禀赋、内部地域结构等引致的经济政治体系、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是缅甸脆弱性的本底特征,而缅甸与中国的地缘关系及决策则从根本上影响其地缘战略位态。缅甸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与中国的相互依赖使之成为西方“U型封堵大陆战略”的薄弱点和今后角逐的着力点,也是中国解围破局重要的地缘战略出口。近期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加强中缅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中国超级杂交稻对孟印缅地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对于保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收集孟印缅地区气候、土壤、田间管理信息和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籼型杂交稻F优498和丰两优4号的品种信息和区试数据,通过EPIC模型模拟了1996-2005年雨季孟印缅3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超级稻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孟印缅地区主要胁迫因子对超级稻单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2000年的灌溉和施肥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0.22 t/ha,在充分灌溉且合理施肥的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1.33 t/ha。② 孟印缅地区雨季稻的增产空间达22771万t,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印度的恒河平原东部、印度半岛东南沿海与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③ 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西南部和印度大平原西北部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溉设备以满足高产水稻用水,缅甸的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印度的东北地区则需要增施氮肥以满足高产水稻用肥。  相似文献   

10.
以2015-02-09果敢冲突后大量缅甸难民进入中国云南省这一事件为背景,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问卷和访谈,从交往的基础、交往的形式、交往的频度以及影响交往的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缅边民交往状况。结果发现:1)中缅边民交往的基础有历史渊源、地理空间和政策的支持;2)交往的形式和内容有商贸、教育和情感等;3)中缅边民交往的频度和强度非常高;4)影响中缅边民交往的因素有中缅国家间关系、中缅之间边境贸易政策和两国对外开放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选取坡度、植被覆盖指数、交通密度和人口密度共4个因子,构建中缅边境地区边民防控部署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中缅边境南段地区为例,基于GIS技术,开展中缅边境地区突发事件边民涌入防控点和防控带部署分析研究,得到边民涌入的分级防控点和防控带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防控点主要分布在大盈江、南碗河和瑞丽江3条江河与缅甸接壤的边境一线,防控带主要分布在陇川县章凤口岸一带和瑞丽市南部与缅甸交界沿线,瑞丽市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沿线为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的时空格局及其地形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封志明  刘晓娜  姜鲁光  李鹏 《地理学报》2013,68(10):1432-1446
橡胶林地是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橡胶种植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实地研究了中老缅交界地区1980-2010 年的橡胶林地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橡胶林地的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结果表明:(1) 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面积为60.14 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17%,是研究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就林地结构来看,橡胶成林(≥10 年) 与橡胶幼林(<10 年) 之比大体是5:7,近10 年来橡胶林地扩展迅速。(2) 1980-2010 年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林地已由最初的7.05 万hm2增加到60.14 万hm2,扩展近9 倍,橡胶林地扩张显著。橡胶林地已呈现由集中至分散、由边境向国外,“以景洪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域扩展特征。(3) 中老缅交界地区橡胶种植受地形因素制约,橡胶林地4/5 以上集中在600~1000 m适宜区间,很少超过1200 m;近2/3 集中分布在8°~25°的坡地,极少或很少分布在超过35°的急陡坡;主要分布在南坡和东坡,北坡和西坡相对较少,橡胶种植强度也呈现相同规律。(4) 橡胶林地国别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境内橡胶林地在向高海拔、陡坡地扩展,老缅境内具有较大地形适宜空间,有利于橡胶种植的跨境发展。(5) 中老缅交界地区的橡胶种植必将由中国向老挝和缅甸跨境发展,老挝和缅甸境内,特别是近中国边境地区的橡胶林地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缅北局势及其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缅北局势发展历程,剖析冲突各主体的诉求,分析缅北局势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影响,并从第三方介入构建缅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双方认可的《全国全面停火协定》的视角提出应对的机制和措施。结果显示:目前,缅北局势呈现出冲突规模随时间推移持续上升的趋势,冲突从果敢爆发后向南北方向扩散并高度集中于中间区域;受地缘环境复杂和大国利益交汇影响,缅北冲突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缅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冲突各方缺乏平等对话的平台与和谈共识,持续性冲突将是缅北的常态。缅北局势影响了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致使中缅经济走廊的投资项目无法有效推进,阻滞“人字形”走廊的通畅,并有损中国政府及企业在缅形象。针对缅北局势的影响,中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等应认真调研和精确把握双方诉求和缅甸的局势,积极协助缅甸冲突双方、为主要政党搭建对话平台、构建平等的协商机制、促进和谈有效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既要注重硬环境的建设,更要加强软环境的投资等,这些将是保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因此,以缅甸为突破口,在中国周边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探讨落实倡议的有效路径,总结各类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_熵权法的孟印缅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印缅三国地处亚热带与热带季风气候区,因自然条件制约,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将会带来重大影响。开展孟印缅地区的洪水风险评估可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科技支撑。利用1980—2016年的降水数据,结合河网、数字高程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选取雨季降雨量、暴雨天数、高程、坡度、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土壤可蚀性、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1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HP_熵权法对孟印缅地区的洪水灾害风险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孟印缅地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05%和28.76%,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和缅甸南部。受自然、人口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孟加拉国是孟印缅三国中洪水风险最高的国家,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0.61%和65.87%。层次分析法和AHP_熵权法结果间的比较表明,后者比前者识别出更大范围的洪水高风险区。本研究为中国开展周边国家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推进国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缅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包括中断贸易通道,口岸经济发展低迷;破坏中缅友谊,投资风险增加;降低缅甸政局稳定性,合作意愿减少;域外大国加入缅甸,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他国消极响应,地区共建环境恶化。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提出注重整体效果,避开动荡区域、加大缅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在缅北宣传、积极应对大国介入、突破边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等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裴万平 《地理教学》2010,(15):55-55
解析 该题要求估算天然气管道的长度,图中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比例尺,显然是在考查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由此知识点可以推导出两个简单而又实用的结论:①纬度相隔1°的经线段长度约为111km;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缅甸民主改革以来,其国内外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政治团体多样化趋势明显、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政治冲突频发。基于此,以ACLED提供的缅甸政治冲突事件数据为研究基础,选取2010—2018年缅甸发生的政治冲突事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对缅甸政治冲突事件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缅甸政治冲突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显著,形成梯度集聚分布格局,呈现出以掸邦与克钦邦毗邻区、仰光、若开邦为核心的三级梯度集聚中心,并不断向周围扩散的空间演变趋势。近十年,整个演变过程由南向北逐渐转移,从东至西迅速扩散,以沿边、沿海集中向全国其他地区分散分布的态势。省邦尺度上政治冲突两极分化明显。同时,事件类型更为多样化,参与组织日趋复杂化。根据缅甸政治冲突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发展趋势,今后“一带一路”倡议在缅建设及对缅投资时应当以都市区、缅族聚居区为核心,尽量避免高危地区,同时加强对缅地缘风险评估预警的研究,及时发布相关提醒,保障中资企业、相关部门和个体在缅开展交流合作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领域陷阱与中国在缅甸北部的跨国禁毒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晓波  蔡晓梅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552-1561
非法毒品不仅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也促使地理学者深入研究并揭示毒品贸易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缅甸北部“金三角”核心区域毒品的主要市场之一,基于中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无法对盘踞在“金三角”的毒贩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根除。面对跨国毒贩,中国政府陷入了John Agnew提出的“领域陷阱”。如何在尊重缅甸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跨国禁毒,以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和云南的社会稳定?本文借助政策报告和深度访谈资料,揭示毒品贸易的非传统安全属性,并且分析中国在缅甸北部的禁毒实践——采取武装威慑与替代种植。前者针对毒贩和跨国毒品集团,后者主要面向缅北依赖罂粟种植的农民。两种实践策略针对不同群体,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不仅在缅甸领土主权和中缅边境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也为中国政府克服“领域陷阱”,建构了有效的跨国管制机制。本文丰富了地理学者对于领土主权、地缘政治以及边境安全的探讨,可为中国西南边境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密松水电站事件之后,缅甸排华思潮不断攀升。这一思潮伴随着缅甸民主改革的进程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中缅关系转折和思考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触发点,文章结合缅甸各阶层的情感和不同行为体行为、利用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从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国内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分析框架。利用框架从缅甸殖民时期以来形成的"羞辱"文化、民主改革之后缅甸局势变动、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等宏观背景,以及缅甸民众的排华记忆、民族主义盛行、对中国支持军政府的误解、华企在缅甸投资的产业结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对投资地各阶层利益的忽视、非政府组织对民众的错误诱导、媒体过分关注华企和华人以及过分夸大华企的影响等微观主体剖析缅甸排华思潮主要原因。结合其产生的过程和形成的机制,从国家外交政策调整、华企和华人行为的转变、加强与缅甸非政府组织联系、正确引导媒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缅甸地理     
本书广泛利用中、英、俄、日、德、法文有关资料以及一部分缅、傣文翻译文献,在国内第一次试对缅甸地理作一个综合介绍.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篇阐明缅甸的自然环境,计七章,分别介绍地质基础、矿藏、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自然区域;第二篇共2章,略述缅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