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1]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2]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  相似文献   

3.
裴成 《气象》1978,4(3):2-2
全守卿同志是内蒙古乌盟化德县气象站观测组组长,他为革命做好测报工作,从1973年以来其中连续3年消灭了错情。他是怎样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呢? 全守卿是1963年从内蒙古气象学校毕业的。刚参加工作时,小全满腔热情想把工作搞好。他想:“我出身贫农家庭,在旧社会因家贫无法生活,父母从山东老家逃荒来到内蒙古。是共产党、毛主席解放了我的一家,并送我上了中专,参加了工作,全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他吃苦耐劳,值班、观测发报,各种社会活动,样样活抢着干。可是,他出力不少,工作还是不断有错情,原因在那里?他心里很着急。  相似文献   

4.
欧强同志是一九八一年从广西气象学校分配到我局工作的。别看他是个孩儿味尚未完全脱消的小伙子,却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技术比较全面、能分辨是非的好同志。 刚到那坡的第一天,人们问他对被分配到山区来工作是否乐意,他笑咪咪地答道:“在那里工作都是一样的。从我报考气象专业的那个时候起,就已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了”。他口里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掌握观测技术工作,他极少看电  相似文献   

5.
逃避     
心雨 《四川气象》2001,21(1):23
老梗在 40 0 0多米 ,连树都不长的艰苦气象站一干就是 2 0多年。他的工作质量是没说的 ,年年优秀。出于职业的敏感 ,我想了解老梗。没想到 ,与他交谈后 ,使我深受震动的是他的感情生活 ,那种知识分子对爱情过于完美的精神追求 ,那种情深似海 ,又淡若空气的爱。对了我还没交待 ,老梗 40多岁了 ,还是单身。老梗说他 2 0多年来也交过几次女朋友 ,不说别人瞧不起他的工作环境 ,他也在那些女人身上找不到爱情的感觉。沉思了许久的老梗突然说 :“其实我的心中有爱情 ,我的思想天天与她生活在一起 ,我的精神世界并不孤独。”“她是谁 ?”我唐突地问…  相似文献   

6.
“不怕满头已白发,甘将余生献四化”,这是上林县气象站站长文光同志立下的誓言。文光同志年近花甲,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星期天和节假日他很少休息,有时还抱病坚持工作,去年五月,他患了重感冒,发烧吃不下饭,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说:“为了四化,这一点病痛算什么”,他只到医院里取了点药回来,立即又同大家一道工作,使同志们很受感动。文光同志虽然年纪大,记忆力差,为了更好地取得领导业务工作的主动权,他仍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他把报刊和书藉上介绍的气象知识,认真地记到笔记上,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外出开会他也挤出时间进行学习,他经常参加预报讨论,不懂的地方,虚心地  相似文献   

7.
孙永刚 ,1 967年 9月生 ,蒙古族。父亲是气象部门离休干部 ,母亲是蒙古族 ,名叫高娃 ,与笔者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1 975年我到气象部门工作后 ,常见到永刚。那时他戴着红领巾 ,是我们地面观测组的常客 ,他小小年纪那旺盛的求知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转眼 2 0多年过去了。永刚 1 989年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民族本科班 ,分配在内蒙古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1 999年任技术开发室主任 ,负责气象台业务现代化建设和科研开发工作 ,同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在职硕士研究生班。他是全区气象部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永刚事…  相似文献   

8.
梁焕楼同志今年五十多岁了,身患多种疾病,他在新长征中,老当益壮,战胜病痛,大干四化,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他除了负责站里的财务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为了解决农气试验需要的各种物资,他不辞劳苦地到处奔忙;站里的公物和农具损坏了,他及时修理;他还主动承担解决试验田及生活上的用水;甚至一条量作物高度用的两米长的木尺,他不顾自己眼睛的近视,精心地仿制。去年下半年我站兴建农气专用的温室、网室和暗室各一间,老梁同志的工作更繁忙了,他除负责备料外,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从工程开始到结束的几个月中,他参加劳动工日达六十天之多。在劳动中他不避艰险,一次他冒着伏夏的高温在温室房顶上钻孔眼,手电钻  相似文献   

9.
身教胜言教     
黄忠祥同志是我们天等县气象站的站长。今年已四十多岁了,高血压病严重,去年住院留医两个多月,医生要他长期休息,待身体康复后再工作。但是,他惦记着工作,病未愈就回站参加值班,预报、测报、农业气象他样样干。去年十月,农业气象组要收割考种,他就带头搞,农气试验点在离站二十公里的县农科所内,由于他病未愈,一坐车就头昏眼花,只好回来休息。春节快到,大家都想回家团园,黄忠祥同志说:“你们去吧,我来顶班”。就这样,春节期间他和另外一个同志一连顶了一个星期的班。春节后不久,由于工作劳累,他昏迷过去,同志们送他到医院时,都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10.
河池县气象局是个国家基本站,这里全部地面气象电报报类齐全。由于报类多,各种技术规定繁杂,所以有人认为在这里很难争取达到值班工作的百班无错。谁能料到参加气象工作时间不久的莫炳杰同志却做到了呢? 莫炳杰今年30岁,是个壮家后生。与他接触就让人感觉亲切、淳朴,特别因为他脸上总是笑咪咪的。1979年初他调来跟班学习测报,开始是满腔热忱。但是,翻开气象学硬着头皮看,实在不懂得讲的是什么,云状记录用英文字母,觉得似曾相识。他虽是个高  相似文献   

11.
《山东气象》2012,32(4)
2012年10月29日,山东省气象局举办李雪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由李雪亮同志的领导和同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他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折射出李雪亮同志的工作业绩和“雪亮”精神。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气象学家罗斯贝(Carl-Gustaf Rossby)作为导师的历程。为了准确地评价他,依据现存的有关该主题的文献和最近科学史中的关键例子,讨论了导师—学生概念。除正规来源的材料外,还使用了约25位罗斯贝的学生与助手提供的口述历史和回忆性函件。研究表明,罗斯贝期望他的学生保持高度独立,但他也希望以己之力鼓励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科学地激发学生们研究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一旦他们投身其中,罗斯贝便倾向于不再太细致地跟踪他们的工作。罗斯贝周围有一批能力超强的老师,与他的启发式指导风格交相辉映,他进而利用他的影响力为研究所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一流访问学者队伍。在这样充满思想与话语碰撞的环境中,学生们茁壮成长。本文还给出了罗斯贝学生的名单和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气象》2010,(4):55-55
孙学庆同志,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主任。他一直从事气象网络、气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管理以及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十几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呼伦贝尔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飞越千山万水,起初只是为了完成山西省气象局党组的重托,到日喀则地区气象局帮助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可他做梦也没想到,为贯彻执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国家气象局将援藏的第20朵光荣花佩戴在了他的胸前。他就是山西省晋中地区气象局...  相似文献   

15.
李志伟同志是省局业务发展处一名主办科员,负责科研成果管理工作.他平时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习陈素华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忘我工作的事迹感人肺腑."他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对处里分配的工作,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他工作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交给他的工作,我们放心."这是业务发展处领导在话题谈到李志伟同志时的一席话.  相似文献   

16.
4月下旬,区总工会表彰了24位自学成才的职工。其中有区气象局的业务处工程师陈家武和区气科所的高级工程师焦永超。这里所介绍的是他们自学成才事迹片断,你读了以后,或许会得到一些启迪。从“大兵”到工程师1953年初,陈家武从部队转业回到广西的一个橡胶衣场。他看到不少橡胶树被寒潮低温冻死,心里很焦急,感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太浅薄了,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于是他找到了气象和热带作物方面的书刻苦研读,渐渐地他摸索出一些橡胶寒害的规律。组织上见他能如此勤奋自学,就把他送到中南农业气象训练班学习,他从此干上了气象这一行。从事气象业务工作以后,他不满足于几个月的训练班所学的气象知识,下班后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情真意切《风雨情》由著名作家刘绍棠题书名、白马作序的诗集《风雨情》,在北京出版了。作者是曾在广西做了三十多年气象工作、现在北京大兴科委任职的刘兴正同志。他用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感情写出了他的风雨情,字字句句反映了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献身精神,也反映了他的...  相似文献   

18.
吴龙山原是鹿寨县龙江公社龙江大队民办老师兼公社气象哨观测员。一九八○年回家务农。回家种地,家务事多起来了,气象工作是否还要搞?农业上需要,搞!于是他要求把气象哨搬到自己村寨去办。他的要求得到公社批准和县气象站的同意,把气象哨的仪器,搬到靠近自己的住地继续进行气象观测,发布天气预报和搞好气象小报,开展科普宣传等工作。几年来为当地农业生产丰收,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做出了新的贡献。吴龙山同志没有经过气象专业训练,可是他现有的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经验,却是很丰富的,这主要是他平时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刻苦研究科学技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孕育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三江源”又孕育出千万优秀藏族儿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气象局尕才同志,就是这千万藏族儿女中杰出的代表。他具有藏族纯朴、善良、耿直的性格,在参加工作的近20多年中,他把气象站当成自己的家,把气象工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他观天气、测风云,为了高原气象事业。他读冷暖、感人生,胸中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爱。他使高原藏族儿女倍感自豪,他令家乡的父老乡亲深感骄傲。  相似文献   

20.
在马山县气象局绿草如茵的观测场里,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年青的观测员在聚精会神地观测云状云量,记录气温、雨量等一系列数据,平时,常见他和同志们谈工作、拉家常,谈笑风生。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三年前受到开除留用两年处分后调来这里工作的青年职工唐少宁同志。三年过去了,他在新的岗位上迈开了新的步伐。 1983年8月,唐少宁同志从边境一个小城提着行李,带着内心的创伤来到了马山县气象局。他曾想:“我是被处分后来到马山的,这里的同志们会用什么眼光来看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