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水沉积物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闫百兴  何岩 《地理科学》1996,16(4):312-316
本文系统研究了汉水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水平、分布、相关关系,元素含量与粒度关系及沉积物矿物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汉水沉积物中As、Pb、Cd呈富集状态,Cu、Ni、Co、Fe呈分散状态;库底沉积物中元素含量高于河底沉积物,沉积物中Cu、Cd、Zn、Ni之间及Co、Fe、Mn、Cr之间相关性较好;随粒径减小,粘土矿物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碎屑矿物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除Hg、Mn外,其它元素含  相似文献   

2.
钱君龙  柯晓康 《地理科学》1998,18(4):374-378
1994年在南京市太平门街道采集了五株雪松的年轮样及其根部土壤(黄棕壤pH=6.68),分别测定了Li、Al、P、K、Mn、Co、Cu、Zn、Cd、Ba和Pb等11种化学元素含量,实测结果验证了雪松年轮与其根部当年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满足对数线性相关模式;lgC′(Z,t)=a(Z)+b(Z)lgC(Z,t)。根据年轮元素含量C(Z,t)可以重建过去根土中元素含量C′(Z,t),即反映环境(土壤)中元素含量的逐年演变的年份序列。利用C(Z,t)中最低含量可估算该地段黄棕壤的土壤元素背景值。  相似文献   

3.
一些沙生植物和豆科牧草的稀土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真 《中国沙漠》1994,14(4):114-117
本文研究了稀土微肥对一些沙生植物和豆科牧草的肥效。研究表明:0.4%稀土微肥浸种可明显提高苗期根系活力;施用稀土一月后,植株叶绿素含量和 ̄(14)CO_2光合能力均表明,稀土可促进碳代谢;但植株体内K、Mn、Ca、Fe、Zn、Cu含量的增加因品种对稀土效应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张朝生 《地理学报》1998,53(4):314-322
研究了长江干流和黄河干流沉积物中金属元素(Li,Na,K,Ca,Ba,Ti,V,Cr,Mn,Fe,Co,Ni,Cu,Zn,Al等共16种)_总量与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阎百兴 《地理科学》1997,7(4):329-335
我国东北地区有许多火口湖和火山活动形成的堰塞湖,些湖泊中蕴藏丰富的淡水资源。本文系统报道了湖水湖底沉积物中元素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湖水中元素含量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沉积少中元素的相关关系和迁称系数。结果发现:湖水中Na、Rb、Cs、K、Be、W、F含量火口湖高于堰塞湖;沉积物中Pb、La含量火口湖高于堰塞湖,而QV、Co、Ba堰塞湖高于火口湖。潮水和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受汇水区岩性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机械地球化学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标  龚子同 《地理科学》1998,18(3):279-287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中存在两种形式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即由水流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和由于空气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由于地球化学垒内土壤中粘粒的聚集,使得铁族元素Ti、V、Mn、Fe、Co、Cu、Zn及Li、K、B、F等元素在其内聚集。B、Cu、Fe等元素的有效性随其全理的增加而增加,F元素的有效性除与全量有关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效复杂。  相似文献   

7.
李锋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7,9(4):61-65
利用地衣和苔藓化学分析资料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地衣和苔藓中化学元素的分配、相关性及其元素比值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衣和苔藓促进了土壤与风化壳的发育,但受南极地区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极其微弱。地衣和苔藓植株体中Fe、Al、Mn等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与风化壳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Ca、K、Cr等元素是地衣选择性吸收较强的元素,苔藓对Mg、Na、Zn等元素则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8.
将南极生长的南极石萝(UsneaantarcticaDuRietz)、蔟花石萝(Usneaaurantiaco-atra(Jacq.)Bory.)和石蕊(Cladoniasp.)三种地衣分别对上部、中部和基部三部分作横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和测定各部位的表、间、中央各层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发现三种地衣体的组成元素基本相同;各部位的Al、Si、K、Ca四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较高,P的相对含量相近;三种地衣体不同的部位、不同层的元素相对含量均不相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地衣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分析南极的地质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锋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7,9(4):56-60
对南极长城站地区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与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给予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从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粘土矿物的成因。研究表明,Ca和Mg元素是高岭石生成的主要控制因子,高岭石的空间分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Si、Ca、Mg和Fe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蒙脱石在空间上的含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Si元素对蒙脱石的生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斌  张逢星 《盐湖研究》1995,3(3):54-57
本文研究了三元体系MgSo4-CH3CONHCONH2-H2O(I)和Mg(NO3)2-CH3CONHCONH2-H2O(Ⅱ)在30℃的相平衡,测定了饱和溶液溶解及其折光指数,绘制了相应了溶度力和折光指数一组成关系图。两个体系为简单截饱型。溶度曲线及折光指数曲线均由两支组成,分别与MgSO4.7H2O(I)或Mg(NO2)2.6H2O和CH2CONHCONH2相对应。共饱点的组成分别为(I)中Mg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前期降水短缺影响的干旱指数。利用1951-1991年逐月全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划分干旱等级,分析了我国干旱,包括多旱、重旱和持续干旱的区域分布,指出我国主要有四大干旱中心;分析了干旱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全国及多数区域的现代干旱存在着线性增长的趋势。最后利用全国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讨论了干旱的影响,指出全国近代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存在着三个高值期,且总体线性增长趋势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南宋以来太湖流域大涝大旱及近期趋势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其 《地理研究》1987,6(1):43-52
本文研究南宋以来太湖地区大旱大涝并对近期大旱大涝趋势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3.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7,17(1):15-19
从区系地理成分来看,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以东亚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绝对优势,而阿拉善荒漠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即戈壁成分)占主导地位。另外,两个地区的地方特有成分的优势都十分明显,但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中的特有种大都是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后由于特殊的生境(高寒、干旱)而分化出来的新种,而阿拉善荒漠中的特有种大都是些古老的单种属和寡种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和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都具有古老的热带起源,然而前者是在古老的第三纪热带植物区系的基础上,在高原隆升过程中经过山区特化和气候特化形成的新的年轻的区系,而后者则较多地保留了热带起源特别是古地中海起源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荒漠地区骆驼蓬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8,18(2):131-136
中国有骆驼蓬属(Peganum)植物3种,集中分布于西北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陕、甘、宁、青、新、蒙、晋及西藏8省区,垂直分布为海拔700~3450m,地理分布、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数学分析等研究均支持将多裂骆驼蓬(P.multisectum)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西藏分布的种应为多裂骆驼蓬。该属植物是荒漠植被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药用和其他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沙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通过野外模拟试验开展了极端干旱(生长季减雨60%与干旱60 d)对沙质草地和固定沙丘植物群落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和叶性状等群落结构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境变化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具有显著影响(P<0.05),草地地上生物量和LDMC显著高于固定沙丘,而物种数、植被盖度、高度和比叶面积(SLA)在两种生境间无显著差异(P>0.05);(2)极端干旱处理显著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LDMC(P<0.05),减雨60%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而干旱60 d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高度和LDMC;植被特征和叶性状在减雨60%和干旱60 d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减雨60%和干旱60 d显著降低了草地和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而干旱60 d也降低了固定沙丘的植物高度和LDMC(P<0.05);(4)相关分析表明,沙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盖度、高度和LDMC显著正相关(P<0.05)。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会极大地改变沙地一年生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而沙地不同生境植被则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组成、优势种及其关键性状的变化来适应极端干旱。  相似文献   

16.
云南2009~2010年秋冬春连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云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78%,创有记录以来最少,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2.5℃,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2009年秋季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阻断了从孟湾和南海到云南的水汽输送,加之东亚大槽偏弱偏北、亚洲极涡偏弱,导致冷暖空气不能在云南上空"相遇",造成降水偏少。2009年6月开始El Nino事件开始显现,冬季达到旺盛期,在其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造成输送至云南的水汽偏弱。全球气候变暖使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偏离了平均值,容易引发极端气候事件,导致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多增强。  相似文献   

17.
Numerous human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increasing drought in already arid lands, pose an additional layer of uncertainty in the fate of rare species. In the case of plants, reintroduc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a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in species conserv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even under extreme drought inoculation with mycorrhizal fungi would increase growth rates of an endangered plant in experimental reintroduction. We selected a plant species, Abronia macrocarpa, and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 in Texas while the area was experiencing mild and extreme drought intensities. Treatment plots were planted with seed inoculated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control plots were planted with seed coated with autoclaved inoculant. We analyzed measurement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germinated plants. Mean number of leaves was greater in treatment plants (P = 0.005) and mean aerial diameter was larger in treatment plants (P = 0.02) than in control pl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rowth suggests that inoculation is a viable technique to increase reintroduction success in plant species especially during periods of drought.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5-9月极端干期长度的概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锋  丁裕国  王劲松 《中国沙漠》2007,27(1):147-152
应用西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5-9月极端干期长度,分析近40 a年平均极端干期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极端干期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概率加权法(PWM)估计其分布函数的参数,探讨用Gumbel分布拟合我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的适用性,进而给出我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的概率以及≥20 d、≥50 d极端干期长度的重现期概率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近40 a平均极端干期长度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但极端干期最短的地方并不在降水量最大的陕南地区,而在海拔较高的青海南部以及甘肃甘南高原。极端干期长度与5-9月降水总量呈负相关。≥20 d界限的极端干期长度的概率与50 a一遇极端干期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相似,降水较少的南疆、青海西部、河西走廊西段,基本上每年多雨期都存在20 d以上的连续无雨期,而祁连山以南的青海、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南部≥20 d极端干期长度的概率不到0\^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北东部地区1470-1912年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根据干旱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发生范围,定义了强旱事件,建立了极旱因子模型,复原了443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并根据时间分形原理,挖掘出极旱事件时间序列的分维特征。经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建立的模型结果与记载结果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全序列旱灾时间分维值随极旱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极旱发生周期呈反位相关系;各类别极旱有自己的时间重演律,极旱程度越轻,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高,短周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过去1千年重庆干旱记录分析表明:2006年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并非历史仅见。这样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仅仅是气候波动中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干旱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还是发生的范围都可能并未超出气候波动的正常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