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更新世末中国陆架沙漠化环境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残留沉积的概念已被海洋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到中国陆架沉积环境的研究当中。随着80年代陆架区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的应用及对海岸线变迁、海岸沙丘古地理环境及古海洋学的研究,仅仅用残留沉积这一概念已无法解释最新发现的一些海底地貌现象。于是陆架沙漠化的理论在文献中出现[1]。在浅地层剖面仪的记录中主要表现出:漫长的风蚀界面,厚层的混杂堆积,典型的休止角结构以及统一的海相地层的解体,重叠的海底沙丘群出现,辽阔残留沉积层的形成,大面积的海岸沙丘的出现,大面积的海底浅滩的发育等。衍生沉积主…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晚更新世中期以来,辽东湾是一个在海侵一海退旋回中连续接受沉积的沉降盆地。在对岩心和高分辨率地层剖面记录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本地区的地层结构和地震反射资料。从海底往下120.4m的岩芯可划分为16个沉积层,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根据地震反射资料,本区地层可分为6个地震单元,分别属于3个海相层和3个陆相层。与Bcl孔相同,研究区沉积地层与冰期旋回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冰期时形成陆相地层,间冰期时形成海相地层。冰期时河流作用较为发育。并且绝大多数河流沉积被风力作用所改造。  相似文献   

3.
根据岩性、产状和地貌等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5个典型剖面进行区内对比,以恢复该套地层的产出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该海岸带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更新世以前,有河流自东南向西北经德义岭、莲花山入海,海相地层沉积区属于滨岸环境,是该海岸带当时受海水进退作用的主要区域,接受着波浪从北面、河流从南面带来的沉积物;中更新世至今,受雷琼地区火山活动的影响,河流被隆起的火山锥阻挡而截流或改道,海相地层沉积区则被抬升成为陆地,并在全新世海岸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宽广的海蚀平台,海岸后退平均速率约为10 cm/a。  相似文献   

4.
朝鲜南海内陆架晚第四纪沉积演化S.ChulPark等朝鲜南海大陆架为一巨厚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堆积的地区.其中心陆架在深海和底部特征的基础上可被分为窄的内陆架和宽的中部陆架,内陆架区(深<5sm)是晚第四纪沉积的沉积中心,沉积物主要来自部分河流.大量来自...  相似文献   

5.
依据近岸晚第四纪事件沉积的类型,特征及其四维时空序列的关系,结合以往陆架区海上地质调查结果,提出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质问题;(1)沉积记录不是地球历史的流水帐,而是大事记,无论厚度大或小的柱状样,都要从自生相序与他生相序变化中确定环境的转换与频率变化。(2)晚第四纪海侵的问题,需要从是否有真正的正常海相地层去检验。以往所确定的海相地层,缺乏正常海相相序和原地埋藏化石的支撑,有可能是风暴流沉积;(3)残留砂,残留沉积的概念应当废弃;(4)^14C测年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宜使用被搬运再沉积的生物壳屑材料。  相似文献   

6.
张铭汉 《海洋与湖沼》1995,26(S1):76-82
通过对80年代以来黄、渤海陆架地质调查有关柱状岩芯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地层年代为依据,划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未次冰期低海面时期,黄、渤海陆架沉积物受到来自北方于冷气流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陆架沉积物的综合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曾经发生过沙漠化,并形成一系列的风沙沉积。根据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拉度组成将黄、渤海陆架划分为6个沉积区域和4种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7.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地讨论了潮流、风暴和环流等动力作用对东海陆架沉积作用的影响。根据作用于陆架的主要动力营力可将陆架划分为三个动力沉积区:潮流沉积区、环流沉积区和复合沉积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与现代水动力条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中、外陆架的广阔砂带应属原地现代沉积,而不是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在不同年代的迁移特征,分析了高精度单道地震剖面与地质浅钻等资料。在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外区、东沙区和台湾浅滩区的陆架及陆坡带附近第四纪地层中,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以及相应的沉积层序,同时识别了6个区域下切侵蚀面,并以此为依据认识了本区第四纪河道的演化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将该区第四纪陆架坡折带由西至东划分为建设型、侵蚀型和转换型三种类型,讨论了各段陆架坡折带的演化规律,提出构造地貌成因、水下河道发育与沉积物供给等作用均为控制陆架坡折带发育和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底埋藏黄土及沿岸出露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部分发生沙漠化,在下风头形成黄土堆积。部分黄土被全新世海相层覆盖形成埋藏黄土,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及山东半岛沿岸则形成出露黄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The stable continental margin of northeastern Brazil is unusually narrow,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small size and tropical character of the drainage basins of the hinterland, and correspondingly low rates of land erosion and marine sedimentati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ich is mainly a marine erosion surface, is also remarkably shallow, either because of upwarping or, more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ineffectiveness of Pleistocene marine erosional processes on steeply sloping continental margins. Sediment accumulation is confined to the Sāo Francisco delta, seaward of which are fossil (?) lagoonal deposits, and to a poorly developed nearshore sand prism.The margin formed by seaward progradation of sediment on a subsiding basement, but the present morphology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reflects chiefly Pleistocene canyon cutting and mass gravitational movements of sediment, which have exposed older strata in the upper slope.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slope is a magnetic anomaly (like the slope anomaly off the eastern U.S.A.), probably caused by a deeply buried dike of oceanic basalt, and apparently associated with a buried ridge which may have formed the seaward margin of the Sergipe—Alagoas Basin during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outh Atlantic. Similar structures may be typical of the narrow easternmost part of the Brazilian margin.  相似文献   

13.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在世界各大陆架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家们取得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发表了多篇调査报告和研究成果(赵松龄,1991;秦蕴珊、赵松龄,1991;赵松龄、于洪军,1993),为查明世界各大陆架海的形成过程、地层结构、环境变迁、海面变化、岸线变迁、河道跟踪、以及地貌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动了世界大陆架地质学的发展。在应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多种成果中,最为突出的研究,莫过于在世界上的若干大陆架区发现了古河道及其沉积,通过古河道的追踪又可以了解大陆架环境的变迁和海面变化的过程。所以,这项大陆架勘察技术问世以来,一直是大陆架地质勘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我国大约在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浅地层剖面仪,并制成了第一批产品,进人80年代以来,又逐渐引进了国外的新产品用于中国大陆架的勘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这种勘察仪器,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已经获得了数千公里的测量记录。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资料中大量信息的提取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测量资料,对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浅地层结构及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环境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更新世末期,中国陆架环境的最显著特点是寒冷而干燥。那时的海面比现在至少下降了130米,因而渤海、黄海陆架裸露成陆并转化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根据对大量钻孔分析资料和数千公里的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记录的研究,证明在古季风的作用下,出露了的海底曾发生沙漠化,并产生一系列衍生沉积(黄土沉积)。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相似文献   

16.
15 ka以来罗斯海陆架岩心沉积学记录及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取自罗斯海陆架的JB04岩心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粒度、有机碳等测试,结合沉积物粒度组分因子分析,研究该岩心的沉积学记录,探讨其古海洋学意义。结果显示:JB04岩心沉积物的底部年龄为15 ka;沉积物粒度组分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环境敏感粒级,分别代表正常冰海沉积、低能海洋沉积和高能海洋沉积;综合沉积物岩相及沉积物组成特征,可以将岩心分为4段,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主要受冰盖刮蚀影响的冰盖下沉积、属低能海洋环境的冰架下沉积、属高能海洋环境的冰架前缘沉积和主要受冰山影响的季节性海冰区沉积。该岩心的沉积地质记录及其古海洋学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的海洋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相似文献   

18.
The Pleistocene sedimentary growth pattern of the northern Catalonia continental shelf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vertical stacking of seaward downlapping regressive deposits. Thes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prograd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oblique clinoforms of low angle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that become more inclined seaward in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and shelfbreak. Eustatic sea level fluctuation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dimentary pattern, whereas sediment supply conditioned the nonuniform progradation alo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subsidence due to both sediment loading and tectonics controlled its preservation through and along the continental shelf.  相似文献   

19.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in the borehole core sound velocity (Cp) of the submarine sedi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event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Cp curve for the borehole sound veloc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revealing at least (3) sedimentary cycle event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ccurring in the west Pacific marginal sea since the Pleistocene Epoch. The sound velocity of marine sediments brought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transgression is lower (1450-1510 m/s) while that of continental sediment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regression is higher (1650-1720 m/s).  相似文献   

20.
钻孔岩心声速Cp垂向变化与地质历史中的海进、海退事件有关;南海北部大陆架及东海大陆架的钻孔岩心声速垂向变化曲线,为揭示西太平洋边缘海在更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海进和3次海退的3次沉积旋回事件提供了佐证。海进时所带来的海相沉积物的声速较低(1450—1510m·s-1),海退时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的声速较高(1650—1720m·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