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滇西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西马厂箐铜钼(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斑岩型矿床之一。富碱斑岩侵入体为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岩浆活动时限在64~29 Ma。文中提供的锆石LA ICP MS U Pb和辉钼矿Re 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显示,马厂箐含矿岩体锆石U Pb年龄(封闭温度约800 ℃时)为(3793±082) Ma,代表了富碱斑岩的成岩年龄;辉钼矿的Re Os年龄(封闭温度约500 ℃)为(3472±05) Ma,代表成矿时代。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确定的晚期富碱斑岩岩浆活动的时间(32 Ma)相近,也与前人获得的蚀变黑云母K Ar定年(封闭温度300 ℃)结果(351±08) Ma相近,因此可以认为成矿作用与岩体快速冷却过程中发生成矿流体大量分离和出溶有关。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时间跨度大约为2 Ma。因此,金沙江-哀牢山多金属成矿带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是与富碱斑岩成岩作用近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时限集中在40~35 Ma左右。  相似文献   

2.
1斑岩型金矿床主要类型。1.1与二长斑岩有关的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以祥云马厂箐矿田、金厂箐金矿床为例。分布于红河-金沙江深大断裂与程海大断裂复合交汇部位的祥云马厂箐斑岩型金-多金属矿田范围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二长斑岩,呈岩株、岩枝、岩脉状侵入于下奥陶线浅变质砂岩中。金矿体一般由含金石英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或含金蚀变岩组成,  相似文献   

3.
基于前人在铜陵矿集区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数据,本文补充测定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棋子坑、瑶山、荷花塘等11个小型侵入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年龄分布在147~131 Ma之间。通过对区内成岩-成矿时代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区为一燕山期陆内"瞬时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的大型矿集区。区内燕山期成矿岩体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类、石英(二长)闪长岩类和辉石(二长)闪长岩类等3类中酸性侵入岩,其成岩时代主要集中在152~130Ma之间,其中,花岗闪长岩集中在148~137 Ma、石英(二长)闪长岩在152~130 Ma、辉石(二长)闪长岩在150~134 Ma,区内主要矿床中获得的辉钼矿Re-Os成矿年龄分布在141~137Ma,成岩与成矿时代相差约10Ma以内,且成矿年龄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特征,区内相邻矿田成矿时代相差2Ma左右。铜陵矿集区在141~137 Ma的短时限内三次幕式大规模成矿作用为全球陆内岩浆成矿作用中所罕见。  相似文献   

4.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铁)矿床;在岩体外围地层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对应的围岩蚀变表现为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中低温热液蚀变。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矿床成矿均发生于33.7~35.8Ma,金矿床略晚于铜-钼矿床,并与矿田内马厂箐杂岩体侵入时代(33~37Ma)一致。岩矿石的H、O、Pb、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从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钼(铁)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均一压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矿质和流体)也逐渐从以深部岩浆源为主,演变为以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为主。矿田内不同类型矿床间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反映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5.
应用LA-ICP-MS对马厂箐岩体中(似)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在CL图像上,(似)斑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有典型的振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度负Eu异常,且呈现出较高的Th/U比值等特征,表明所测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马厂箐岩体(似)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78±0.21)Ma(MSWD=0.71),累计概率统计得到正长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6±0.3)Ma、花岗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0±0.2)Ma,宝兴厂矿段铜钼矿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8±1.6)Ma和(33.9±1.1)Ma,乱硐山矿段接触交代型金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25±0.36)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热液脉型金成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35±0.32)Ma,反映斑岩型铜钼矿化、接触交代型金矿化和热液脉型金矿化为同一个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Ⅱ期(33~37Ma)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是成矿的地质体,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流体和热动力条件,这期斑岩-热液-成矿系统的持续时间约为4Ma,铜、钼、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Ⅱ期岩浆活动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6.
尹光侯 《地质与勘探》2009,45(4):385-394
产于中甸印支期火山一岩浆弧北东缘的燕山期热林复式岩体,从早至晚边部到中部划分出主期由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边部补充期二长花岗斑岩5个侵入体组成的同源岩浆细粒→中粒→斑状结构演化系列.岩体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总体反映为同熔型花岗岩特征.在复式岩体Ⅱ号侵入体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获黑云母Ar-Ar同位素等时年龄81.7±1.1Ma,坪年龄82.01±0.86 Ma,属燕山晚期侵入体.铜钼矿主要产于晚期侵入体中,边部细粒花岗岩和角岩内带具有细脉状黄铜矿、团块状辉钼矿化;中部发生二长花岗(斑)岩热液蚀变充填交代辉钼矿化--辉钼矿石英细脉、中粗晶浸染状;以及沿裂隙发育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交代辉钼矿化,构成燕山期花岗斑岩铜钼成矿亚系列.成因类型:蚀变花岗斑岩、石英脉型和角岩型3种,指示了燕山期二长花岗斑岩类具有较好的铜钼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 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 Ma一致,表明Cu-Mo 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 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 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②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 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 年龄 (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 年龄 (31~32 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 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 而同Au 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 (31~32Ma).③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 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 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治华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86-1198
[摘要]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的重要矿床之一,对其成因迄今存在争议。本 文报道了新的观测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试图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为指导解释马厂箐矿床的成 因。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是罗照华等(2009)提出的一种与国内外矿床学界内生矿床成矿理论主流见解 不同的新理念和新见解。马厂箐铜、钼、金成矿与马厂箐小岩体空间上紧密相伴,时间上相近或稍晚。 马厂箐矿区岩体和矿脉S、C、Pb、H、O、Si 和He、Ar 同位素数据表明:铜、钼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 部地幔流体(透岩浆流体),金矿成矿物质由深部地幔流体(透岩浆流体)和围岩地层共同提供。马厂箐 的小岩体既有幔源岩石(如煌斑岩),又有壳源岩石(如花岗斑岩),而原生流体则均来自地幔,流体与岩 浆来源的不一致性暗示了透岩浆流体的性质;马厂箐矿床的时空展布特征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预 测相一致,比传统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好地解释了矿床成因;马厂箐矿床是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产 物,主要与区农小岩体群有关,斑状花岗岩体仅仅起着含矿流体的屏蔽作用。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 是在同一能量驱动机制下,岩浆热压力和地幔流体内压力可能驱动含矿流体在不同的位置上堆积不同 种类的金属,从而在含矿流体通过的路径上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矿床, 其铜、钼、金多金属成矿过程可以全部归属为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9.
郭晓东  王梁  王晓军 《矿物学报》2011,(Z1):342-343
马厂箐是"三江"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Au多金属矿化集中区,马厂箐Cu-Mo矿和金厂箐Au矿是矿集区内两个重要的矿床。研究表明,马厂箐Cu-Mo矿和金厂箐Au矿是同一个斑岩岩浆系统成矿作用的产物,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反映出从马厂  相似文献   

10.
王兆强  张岩 《地质通报》2023,(9):1480-149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的外部响应,是长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直接结果,但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事件并未得到深入的分析。以鄂东南丰山矿田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探讨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鸡笼山矿床的花岗闪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A/CNK值多小于1),并且具有埃达克岩特征(高Sr/Y值);锆石U-Pb年龄为147.5±1.4 Ma,表明成矿岩体在晚侏罗世就位。综合已有研究,提出鸡笼山矿床成矿岩体为具有火山弧岩浆特征的埃达克质花岗岩,成矿岩体由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且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丰山矿田成岩-成矿事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丰山矿田存在152~145 Ma和142~138 Ma两期成岩-成矿作用,第一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第二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型成矿系统。由于研究区西南侧和东北侧差异性隆升-剥蚀由大到小,东北侧丰山洞矿区现今保留完好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  相似文献   

11.
云南马厂箐岩体中深源包体特征及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富碱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厂箐岩体中发现了镁铁质暗色深源包体,这对于研究滇西富碱侵入岩带的起源、演化、成岩成矿作用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深源包体地质特征研究,通过开展LA-ICPMSU-Pb锆石定年,得到花岗斑岩中镁铁质深源包体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5.13±0.23Ma(MSWD=0.64),与其寄主岩花岗斑岩年龄(35.0±0.2Ma)和(似)斑状花岗岩年龄(33.78±0.21Ma)较为一致,结合深源包体及其寄主岩锆石的Th/U比值及Ti温度计特征,证明了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分析认为: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为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与其寄主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35Ma左右存在幔源岩浆的底侵注入,幔源岩浆的注入混合可能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 Ar-39 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 B119)40 Ar-39 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 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 Ar-39 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 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 Ma)、花岗斑岩(35.0 ±0.2 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 ±1.6 Ma)和(33.9土1.1 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马厂箐富碱斑岩体是马厂箐铜钼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属于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岩体为喜马拉雅期的富碱杂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正长斑岩.稀土元素丰度与分配在不同岩石中是不一样的,马厂箐岩体中∑REE为106.29×10-6~297.9×10-6,LR/HR为8.04~23.99,La/Yb为9.8...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斑岩铜矿位于义敦岛弧带南段,产于印支-燕山早期普朗复式斑(玢)岩中.主要岩性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碱性岩石系列Ⅰ型花岗岩.成矿流体具高盐度和成矿温度150~300℃变化.硫同位素834CDT丌为-2.23‰~3.75‰,采源于深源岩浆.矿床的构造作用、液压致裂作用和蚀变脉体形成等成矿机理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时间大致为235~206 Ma,具多阶段性,其中石英-辉钼成矿阶段为(213±3.8)Ma,成岩和成矿时代主体为印支期.矿床蚀变由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角岩)化带的面型蚀变特征.成因类型属岛孤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马厂箐地区是滇西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斑岩型钼铜、接触交代型铜钼(金)和热液脉型金银铅锌等多种类型矿化。其矿化和蚀变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以岩体为中心的分带性;岩浆活动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这3种矿化类型的形成受控于马厂箐斑岩岩浆系统,该岩浆系统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文章在分析成矿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系统结构的剖析,认为正是马厂箐岩体所提供的热动力条件促使从岩浆体中分异出来的成矿流体由岩体向外运移,随着岩体内构造裂隙、接触带构造以及围岩中破碎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蚀变和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总体显示出,随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向接触带和围岩推进,成矿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的建立,将对滇西成矿带内其他矿集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准噶尔北缘玉勒肯哈腊苏斑岩铜矿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玉勒肯哈腊苏铜矿是近几年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发现的又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其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对矿床模型构建、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制约。矿区侵入岩发育,矿化主要受闪长玢岩控制,少部分赋存在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北塔山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本文利用锆石LA-ICP-MS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矿区岩体和矿化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矿区存在5次主要岩浆侵入事件:382Ma石英闪长岩侵入,379Ma形成含矿闪长玢岩,375~374Ma形成似斑状黑云石英二长岩,348Ma形成黑云母石英斑岩脉,266Ma形成二长斑岩,前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对应构造环境为板块俯冲阶段,后二次岩浆侵入活动为后碰撞阶段。9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73.9±2.2Ma,表明铜钼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与闪长玢岩侵入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冈底斯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及锆石SHRIMP年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早期为闪长岩,主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斑岩.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早期和主期岩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晚期岩体介于高钾钙碱和钾玄质岩石系列之间.含矿斑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2.9±0.3)Ma,此年龄及前人的年龄资料表明冲江含矿斑岩体是多阶段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为14~15.6 Ma,第二阶段为12~13.8 Ma.现有冈底斯铜矿带年龄资料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时代在12~18 Ma之间,岩浆活动时限约6 Ma.  相似文献   

18.
新疆哈图-包古图金铜矿集区锆石年龄及成矿特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申萍  沈远超  潘成泽  潘鸿迪  代华五  孟磊 《岩石学报》2010,26(10):2875-2893
晚古生代,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广泛的金、铜成矿作用,形成了哈图-包古图大型金铜矿集区。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量表明,含矿闪长岩体形成于312.3±2.2Ma~332.0±2.8Ma,矿集区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发生在石炭纪。哈图-包古图矿集区成矿作用有4个显著特点:(1)地幔流体活动强烈;(2)构造应力转化快速;(3)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浆成矿;(4)多种矿化类型集中发育等。哈图-包古图矿集区发育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和同期的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铜金矿床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9.
肖继雄 《地质与勘探》2012,48(3):546-561
[摘 要] 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本文应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重点探讨了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中成岩与由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混染并形成系列成矿的关系。通过对马厂箐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厘定、岩矿石稀土和微量元素、稀有气体及Pb-Sr-Nd 同位素研究,论证了成矿流体和岩浆流体均来自于富集地幔,这种成矿流体是包含于富碱岩浆并与其互不混溶的地幔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地幔流体可随富碱岩浆的结晶成岩过程对岩体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而在斑岩体内或其深部形成矿床;也可与岩浆分离而独立运移,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在这一成岩成矿过程中, 引发并促进壳幔物质混染和叠加成矿,由此导致了马厂箐矿区成矿分带表现为从岩体到围岩、从高温到低温的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系列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20.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9)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Ma)、花岗斑岩(35.0±0.2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1.6Ma)和(33.9±1.1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