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因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各气象台站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海平面气压场,故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的分析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好办法。高原天气系统对我国西部天气影响很大,于是人们试用了很多替代办法,虽然这些方法为高原天气分析和预报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但是各有其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原天气分析方法,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汤懋苍等详细分析了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各种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另一种高原地区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的分析原则——使该图上的地转风与实际地面上的地转风相等。据此原则分析出了高原地区1—12月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它与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场配合一致,表明此分析原则比起用高原外围记录向内部做“线性内插”的原则要更合理。从冬季高原地面盛行风场图上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东西风向分界线,它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倒槽的槽线。此线以西是高原冬季风(偏西北风)的下沉气流,天气干睛;此线以东是大陆冬季风的回流气流(偏东风),天气阴湿多雨。故此线是我国气候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求表征高原热力作用的新的、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源,本文首先用高原地区NCEP1982~1994年间逐月月平均2.5.× 2.5.Lat./Lon.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照实测值等进行了检验,然后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再分析资料和降水量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高原地区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反映该区热源强度的年及年际变化特征,该再分析资料是可用的;(2)高原地区地面热源强度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3)高原西北、东北及西南区早春(2~4月)、夏季(6~8月)的地面热源强度分别与南疆、河西及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原地区是我国雷暴天气多发区之一。通过对大气电场仪所测得雷电过程地面电场变化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的雷暴特征,对认识该地区雷暴过程特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雷暴过程初期的地面电场波形变化的曲线拟合,总结出了共同的特征,为地面电场资料在雷电预警预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对雷暴过程地面电场资料的特征分析以及预报方面的研究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夏季高原天气系统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天气变化剧烈,气压系统又与风场不完全适应,因此,只有500mb和近地面层分析流线图较能正确地反映高原的天气实际情况。1979年5月—8月高原西部新增加了高空地面资料,这就有可能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原夏季风环流的发生演变特点及天气气候规律。我们分析了1979年5—8月高原地区的逐日流线图,发现它有几种固定的流场型式,有一定的天气区与之配合。现将分型原则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沙尘暴天气的研究:全国沙尘暴天气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仅就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我国有关沙尘暴天气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我国沙尘暴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提出了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及其热源效应对东亚以及全球的天气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认识,提高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预报能力,提升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报水平。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相关研究,涉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获取与特征,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计算和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季风、对降水的影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原低涡以及高原切变线的影响。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做出一定展望,提出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的现状、规模及需求,从作业装备、作业方式、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地面碘化银烟炉是对广西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局限性的有效补充;新形势下,在广西利用地面碘化银烟炉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同时,对桂林资源县十里平坦布设面地面碘化银烟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夏季,由于受地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强对流天气盛行,天气也随之复杂。本文就以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天气特征为背景,结合民和国家基准气候站的观测项目,对夏季地面测报工作的出个重要问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科技消息     
美国大气和海洋管理局的管理人员在美国气象学会第五十九届年会上谈到八十年代天气技术展望时指出,人们在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分析方面的革新工作可以说正处于新的起点。八十年代在天气观测和传播方面的革命性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为公众服务的短期天气预报的能力。在今后十年内由于新型地面观测设备和遥测技术的应用,在大气观测方面会有极大改善:一、地面红外辐射计能连续测量温度和大气中的含水量。  相似文献   

11.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高原近地层夏季为热低压,冬季为冷高压控制,与此气压场相应还存在一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即“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形成及我国西部地区的旱涝有明显的影响。研究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规律可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一定的气候背景。高原季风的基本特征(即冬季为冷高压,夏季为热低压),反映在600mb高度距平图上最为清楚。本文将通过对600mb高度距平场的分析,讨论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旱涝的影响。从测站密度来看,高原地区的600mb图要比500mb图更好,因为前者有大量地面记录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发生的气候背景和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2003年黑龙江省较典型的7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气候条件和地面天气形势分析,并对沙尘天气影响下哈尔滨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颗粒物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少雨、高温、春季大风是发生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沙尘天气发生时,中等以上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有高低压同时发展、强低压发展、春季其它类型鞍形场均值区和弱低压内3种类型;在沙尘天气影响下,哈尔滨地区的颗粒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形成中、重度污染。建立了未来24h发生沙尘天气的高空及地面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敏  余建锐 《应用气象学报》1997,8(A00):100-109
应用NCARCCM2气候模式就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气环流有很大的影响,这增大了高原地区的地面反照率,减少了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地气界面处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从而引起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温度场,气压扬,风场,散度场以及降水量及其分布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4.
章淇 《气象》1984,10(3):22-23
农业生产是在露天进行的,随时随地都要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迫切地需要气象的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对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我国气象工作为农业的服务,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类很早就知道了探索气候规律和预测天气以决定农事活动的重要性。著名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之一。而在近代的气象学研究中,农业气象也很早就已受到重视并早已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加强,却也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5,(1):47-48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降水的天气系统我国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包括西藏的阿里地区和与之毗邻的南疆一部分高原地区,由于过去气象观测资料稀少,在天气分析工作中经常是空白点,给天气预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气象台根据近几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降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和气象服务面的扩大,气象电报的种类越来越多,报量越来越大。因管理不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混乱现象。例如:(OBS报类)只适用于基本地面天气报、补充地面天气报、高空风报、探空报、雷达天气报、船舶天气报、航空和危险天气预约报、航空天气报、危险天气通报和危险天气解除报等。而重要天气报、雨量报、小天气图报、气象旬(月)报、地面气候月报、高空气候月报、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亚洲季风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而高原大气边界层作为连接高原独特下垫面和自由大气的桥梁,在上述影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青藏高原天气与气候研究。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研究历史,将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 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 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 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 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 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 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 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 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 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 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 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 (北京时) 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 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 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 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 (或低) 的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 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 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 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 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 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北京时)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或低)的天气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