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海洋酸化是全球变化的一个关注点,南大洋CO2吸收量占海洋对人为CO2的吸收量的30%—40%,同时,南大洋是缓冲能力较低、生态系统脆弱的高纬海域,所以,理解南大洋海水酸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海水酸化引起海水中碳酸根离子(CO2-3)的浓度、碳酸钙饱和度(Ω)降低,这对成钙类生物碳酸钙(包括文石和方解石)的形成有害,最终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了解海洋酸化的影响、预测酸化对海水碳酸盐体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目前南大洋的开阔大洋区以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和海湾的酸化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试图对南大洋表层海水酸化的研究进行概述、展望未来南大洋海洋酸化研究趋势并提出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陆地水文X5222005031964河流健康:概念、评价方法与方向=Riverhealth:concept,as sessmentmethodanddirection/赵彦伟,杨志峰∥地理科学.—2005,25(1).—119~124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在详细概括了有关河流健康概念的不同认识基础上,介绍了河流健康评价的生物监测法与综合指标法的优缺点与发展历程,并就有关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认为今后的重点是评价标准确定、河流对干扰敏感性、生态过程性指标及流域尺度上的健康评价的研究.图1表2参51(作者)Cha P3432005031965新疆…  相似文献   

4.
甘洛县泥石流活动十分活跃,曾造成摧毁场镇、冲毁桥梁、颠覆列车、淤埋农田等严重灾害。据现有资料,该县有泥石流沟50条,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背斜轴部和河流峡谷段。预防措施是结合农业改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合理开发地下矿藏;治理措施是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拦挡与排导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河流健康:概念、评价方法与方向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赵彦伟  杨志峰 《地理科学》2005,25(1):119-124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在详细概括了有关河流健康概念的不同认识基础上,介绍了河流健康评价的生物监测法与综合指标法的优缺点与发展历程,并就有关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认为今后的重点是评价标准确定、河流对干扰敏感性、生态过程性指标及流域尺度上的健康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给美国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见表1),也触发了关于河流工程的很多争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堤坝抵御洪水保护着冲积平原的居民,但在1993年,堤坝由于拦洪而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人们对堤坝的非难。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冲积平原上,这种情况发生得越来越多。很明显,河流的经营管理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气候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是占据一定空间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群体和生物栖居的环境,并进行着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在诸环境因子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子,对环境的性质和特征起着主导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8.
河流价值认知的片面化、管理保护的缺位等原因导致我国众多城市河流被暗化填埋。从城市水系统、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维度,对美国河流重现工程案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河流重现工程应当因时适地逐步推动;结合城市流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合理的恢复目标;重视人的活动参与;加强蓝线管控,并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分别在黑龙江流域三江自然保护区Ⅰ区和Ⅱ区的河流湿地中选取14个点采集水样,测试分析各个水样的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和氨氮(NH4—N)浓度及其变化情况,得到三江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水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三江自然保护区Ⅰ区和Ⅱ区河流湿地水质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研究区Ⅰ区河流湿地水中的TP质量浓度总体上大于Ⅱ区,最大的TP质量浓度出现在Ⅰ区浓江河1号采样点的秋季水样中,为2.483 mg/L;河流湿地水中最大的COD质量浓度出现在Ⅰ区的黑龙江入水口采样点的夏季水样中,为82.70 mg/L,表明夏季该处湿地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在春季和秋季,Ⅰ区和Ⅱ区河流湿地水中NO3—N质量浓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夏季和秋季,Ⅰ区河流湿地水中的NH4—N和NO2—N的质量浓度都大于Ⅱ区。研究区河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存在较大的季节波动性,Ⅱ区河流湿地的净化能力强于Ⅰ区。  相似文献   

10.
云南楚雄龙川江流域上游的水库建设和河道渠化等工程改变了河谷盆地、缓坡、农耕地、河道、间歇性河流湿地和季节性溪流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曾经支持健康河流生态系统的间歇性湿地大面积退化,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植被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通过调查和评估龙川江湿地,分析间歇性河流湿地生态修复的轨迹,确定修复目标、参考模型和技术路线,并制定湿地管理计划,旨在恢复健康的河流湿地环境。在湿地修复措施方面,挖掘和重新连接关键生态属性的湿地斑块,通过间歇性湿地保留雨水和流域的径流水量,实施综合种植计划,在河岸两侧恢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季节性湿地综合体等。  相似文献   

11.
河流管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的河流管理需要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观点,不仅仅局部地集中于河岸带,而且还涉及渔业管理和河流的外在因素。河岸带作为河流与流域之间的缓冲带的重要意义由丹麦和荷兰的实例所证明,那里(流域)的农业利用威胁着地表水的质量。另外,来自牙买加、津布巴韦和美国的实例证明了河流的生态价值,同时也阐明了历史上河流的错误管理,并用瑞典农业土地的例子探讨了作为养分过滤器的河岸带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参照条件是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这些条件不受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为研究尼泊尔Andhi Khola河上一处河坝的生态影响,采用野外快速生物筛分(RFB)法预先划分出2个研究参照点或最少干扰参照点,于2013年1月和2月采集了生物学样品(大型脊椎动物)和物理-化学样品。对大型无脊椎动物区系使用多栖息地采样(MHS)法。通过一些指标对预选的研究点进行了确认,这些指标是:尼泊尔生物评价法(NEPBIOS)、生物监测评价法(BMWP)、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生物评价法(HKHBIOS)、Hilsenhoff法(HILSENHOFF),以及国家卫生基金会水质指标法(NSFWQI)。NEPBIOS、HKHBIOS、HILSENHOFF、RFB以及NSFWQI指标预测2个参照点的河水水质都比较好,达到II级水准。只有BMWP/ASPT水质指标预测2个参照点的河水水质都很好,达到I级水准。如此,预选的这2个水质较好的点(II级)被确认为研究参照点。本研究表明,多度量法适用于即将修建水利工程的河流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产卵场河段,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污染状况调查,以期为大麻哈鱼种群恢复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50种,其中昆虫纲物种的数量最多;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80±81.71) ind./m~2和(4.42±3.81) g/m~2,优势种为条纹角石蚕(Stenopsyche marmorata)、蚊型前突摇蚊(Proclaclius culiciformis)和八目石蛭(Herpobdella octoculata);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6.89±101.25) ind./m~2和(16.99±21.05) g/m~2,优势种为蚊型前突摇蚊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冬季和春季,河流水体都被轻度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源丰富,丰度较高,能够满足大麻哈鱼幼鱼等底栖动物食性的鱼类对饵料的需求,但是其水体被轻度污染,因此,应该加强对集水区湿地和农业的生态管理,禁止损坏河道底质和破坏河流水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改善河流水体的健康状况,以维持大麻哈鱼产卵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把边江流经区域生境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于云南和下游国家越南意义重大。基于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把边江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可为流域的水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在水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生物完整性指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指数)作为评价方法,通过指标数值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与冗余分析,从27个备选指标中筛选出EPT分类单元数、改进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敏感类群分类单元数、敏感类群个体百分比、刮食者个体百分比、BMWP指数共8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体系,用比值法计算得出各采样点B-IBI分值,根据分位值法确定把边江流域的B-IBI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显示:(1)把边江流域的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37个采样点中健康等级占5.41%,亚健康等级占比29.73%,一般等级占24.32%,差为21.62%,极差占18.92%;(2)从空间分布看,源头和中段(源头—把边乡)河流状况较好,把边乡以下河段健康状况整体变差。支流整体优于干流,非城镇周围优于城镇周围。(3)运用B-IBI指数对把边江河流生态健康的整体评价,参照点普遍优于干扰点,结果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适用性,对河流水生态的分区分段保护与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业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矿石中伴生的还原态硫带入土壤而导致周边土壤酸化, 是目前矿山周边普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广西环江为例, 探寻大面积农田酸化的原因和 酸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矿物组成分析(X-ray)、硫形态分析(EXAFS) 和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环江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是洪水携带含硫尾砂进入农田, 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 土壤酸化。由于矿渣中还原态硫的污染, 受污染土壤的酸度、铁和硫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受矿渣污染的土壤。大环江沿岸出现不同的污染特征: 上游土壤的Fe, SO42- (SS)和St 含量较高, 但土壤尚未发生明显酸化; 中下游农田土壤H+ 和SO4 2- 含量较高, 土壤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 还存在继续酸化的风险。土壤受还原态硫污染后, 如果将旱地改为水田, 则可以降低土壤还原态硫的氧化速度和减缓酸化速度。  相似文献   

16.
大莲湖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部,属淀山湖水系,是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大莲湖湿地生态环境发生退化,湿地面积较少,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大莲湖湿地修复的主要措施有湿地恢复、河道疏浚、景观塑造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此外,还应加强对大莲湖湿地管理和社区共管,促进区域经济和水源地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退化芦苇湿地恢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松嫩平原退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的生态恢复模式,2001—2008年,在吉林省西部牛心套堡退化的芦苇湿地进行了示范研究。试验苇田面积100hm2,以工程措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水力联系,改造苇田基底,完善灌排水系统;通过鱼虾自然增殖与人工放流、芦苇培育等生物措施,恢复苇田生物群落;采用农艺措施与水资源管理技术,恢复苇田的水文过程和生境。至2008年,苇田水环境盐度和碱度分别下降了92.21%和90.96%,平均每年下降30.55%和29.06%;苇田地表0~20cm土体脱盐率59.70%,平均每年下降14.06%;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5.37%;芦苇产量增加697.6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过程导向策略,恢复与重建因水文过程功能丧失而导致退化的芦苇湿地,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农艺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措施,可促进苇田生物与生境的恢复,再建水文、生物等重要生态过程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对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渭河渭南段重金属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对关中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渭河下游渭南段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个监测点采集河流底泥及河滩耕地土壤样品24件,用便携式土壤重金属测量仪(ALPHA-4000)对河流底泥及河滩耕地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应用地积累指数法(lgeo)对河流底泥重金属含量进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并对河滩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物平均浓度指数中,As的平均浓度指数为1.638,属于严重超标,Sr、Pb的平均浓度指数分别为0.184、0.016,属于轻度超标,同时重金属Sr、As在河滩耕地土壤中的含量均超出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沋河入渭口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单因子含量最高,污染最为严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识别某一物种受威胁的原因有助于制定最好的物种恢复计划,基于一般概念的恢复计划可能并不适用于某个特定区域或者某个特定物种的恢复。城市扩张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就被认为是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人为因素,因此厘清这个威胁过程与受威胁物种的相互作用可以指导物种的恢复工作。在南澳大利亚州,异木麻黄(Allocasuarina robusta)的变化过程为了解该地区过去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聚焦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植物标本数据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常见物种和受威胁物种之间的关系。随着物种的进化和对环境的适应,所采取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措施(包括用于识别未来行动的方法)需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同时,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进而给土地管理者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的物种恢复技术可以减缓威胁过程,例如补充种植就是有充分依据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的意义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自然再生对于种群长期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生命力旺盛的异木麻黄中却并没有发生(自然再生情况)。调查异木麻黄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索植物标本数据与土地历史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指导未来的物种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20.
识别某一物种受威胁的原因有助于制定最好的物种恢复计划,基于一般概念的恢复计划可能并不适用于某个特定区域或者某个特定物种的恢复。城市扩张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就被认为是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人为因素,因此厘清这个威胁过程与受威胁物种的相互作用可以指导物种的恢复工作。在南澳大利亚州,异木麻黄(Allocasuarina robusta)的变化过程为了解该地区过去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聚焦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植物标本数据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常见物种和受威胁物种之间的关系。随着物种的进化和对环境的适应,所采取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措施(包括用于识别未来行动的方法)需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同时,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进而给土地管理者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的物种恢复技术可以减缓威胁过程,例如补充种植就是有充分依据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的意义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自然再生对于种群长期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生命力旺盛的异木麻黄中却并没有发生(自然再生情况)。调查异木麻黄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索植物标本数据与土地历史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指导未来的物种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