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日上午,“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告别欢送的人群,长鸣一声汽笛,缓缓驶离青岛码头,开始了长达300天,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的远航。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如今,他们的夙愿正在变成美好现实。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因意义深远而备受公众瞩目。考察由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行程6万公里,瞄准四大成果此次大洋环球考察总里程大约6万公里,有6个作业区,将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前两个作业区分别为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区;第三个作…  相似文献   

2.
庞小平 《地图》1999,(3):31-33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于1999年7月1日至9月1日进行,整个考察计划60天。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航线为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沿西经170°至北纬82°)—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科考队员及船员共80多人参加此次科学考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赴北极考察。作为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参加者,他将再次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一、北极自然地理概况  北极地区通常指北极圈(北纬…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4.
《地图》2005,(3):7-7
2005年3月20日至6月20号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西藏登山队将联合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以“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的科学考察.这是我国第4次对珠峰地区进行大型科学考察.也适逢珠穆朗玛峰登山科考30周年。这次科学考察主要包括大气、冰川、生态与环境以及地质等方面的内容.将是对以往历次考察资料和成果的补充和升华.加深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特殊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6.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被我国南极科考采用之后,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北半球版)编制出“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图”,直接为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提供了服务。航线在图上形成封闭环,直观地表达出“环球”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测绘》2014,(1):62-69
今年执行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倍受瞩目。黑龙江局韩惠军、颜小平代表测绘地理信息人,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上,执行考察任务。他们与其它船员共同饮风沐雪、破冰航行,无畏艰难险阻,不惧自己安危,勇伸友谊之手,开展国际营救。他们事迹感动众人心。我们特选登他们的科考日记,与读者共同感受测绘地理信息人勇敢、坚强、乐观、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2003年,JODES Resolution号科学考察船将进行大洋钻探计划(ODP)最后一次航行。按计划,ODP在多年前就应结束,当时科学家们意识到,大洋钻探将会继续进行,而且需要开展一项新的计划来继续推动大洋深部研究,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合作,以实施ODP的后续计划,那就是大洋综合钻探计划(IODP)。这项新计划建立在ODP实施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所取得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9.
《地图》2006,(1)
2005年11月18日10时25分左右,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 龙”船从上海民生港码头起航,开始了为期130天、全程2万多公里的南极之旅。按计划 科考船沿途将只停靠香港和澳大利亚进行加油和补给,然后会在30天后即12月20日左 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科考任务后于2006年3月底前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各自事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整合,发挥专业特长与人才优势,在极地测绘发展战略规划、极地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极地科考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为武汉大学参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2.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14.
《地图》2005,(4):39-39
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完成了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7000平方千米的从海拔2500米至6500米范围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队员有地质、地貌、测量、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专业的46名科学工作者参加,分成地质组、地貌组、水文组、植物组、动物组等具体的小组分别对珠峰周围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5.
"极地科考,测绘先行"。伴随着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步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的测绘科学考察队员,参加了全部28次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测量标志是测绘工作的直观体现,在南极这块没有领土分割的大陆上开展测绘工作,布设测量标志,起到丰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彰显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次科考是我国第六次科考。考察是以中山站第二期建站为重点,结合进行各学科的科考工作。所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中山站第二期建站11项工程的施工放样测量工作。 2、对中山站第一次考察期间测绘的1:2000地形图进行扩测和补测,以便印刷出版。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2个越冬科考站及Dome-A临时科考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越冬科考站。南极科考队员分为越冬队员和度夏队员。极地测绘工作已有70多人次参加了南北极科考、考察。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徕卡测量系统提供最新GPS设备助力中国南极科考研究[本刊讯]2005年11月,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出发乘雪龙船赴中山站进行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主要开展陨石回收与研究、地质考察、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等研究。这是继我国考察队员于2002~2003年在该地区找到4 000余块陨石而一举使我国陨石数量位居世界第3位后,国家组织的又一次重要考察活动,其目标是在陨石数量、质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将承担格罗夫山考察的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测绘通报》2006,(4):I0001-I0001
徕卡测量系统2006年全国巡展北京站3月17日上午在北京日坛公园举行。作为全球知识的测量解决方案供应商,徕卡测量系统以其领先的技术和精良的品质赢得了全球测量专家的信赖和认可。徕卡测量系统大中华区总裁Peter Lippmann先生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在过去的这一年当中,徕卡测量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2005年,徕卡测量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在武汉建立了工厂,主要进行生产,建立供应链,为本地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徕卡测量系统GPS参考站网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他品牌;徕卡测量系统成为“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的独家白金赞助商;徕卡测量系统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南极测绘中心提供最新的GPS产品用于南极科考研究等活动。另外,徕卡测量系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级的建设和项目中,如故宫复测、兵马俑扫描、江阴大桥监测等。——据我所知,南极科考任务已经胜利结束,此次南极科考项目中使用了一些徕卡GPS卫星定位仪器,这些仪器为本次科考任务的胜利完成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徕卡测量系统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南极测绘中心分别提供了其最新产品Leica 1230差分GPS系统一套、Leica GS20高精度导航仪和先进的SmartStation用于本次南极科考研究。通过徕卡测量系统先进的全球定位技术,考察队已经初步完成了我国首张南极内陆地质图的野外绘制工作。南极科考队员对徕卡测量系统先进的GPS产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并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