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在摄影测量方向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及时性、准确性上对可见光影像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不同控制点数量生产出的国内卫星雷达正射影像精度分析,研究利用国内SAR影像进行正射影像生产时控制点的选点方式,进而达到利用国内SAR影像进行摄影测量生产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起来的一种雷达干涉测量新技术,它可获得地表目标点的精确三维空间位置以及细微形变信息。基于雷达干涉测量发展的短基线(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干涉测量,可对缓慢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的监测。本文以广东省普宁市为实验区,选用2007~2010年间共10景ALOS/PALSAR数据,采用SBAS技术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普宁市区存在多个严重的沉降漏斗,年最大沉降速率达15cm/a。利用观测时段内两期的水准点观测资料对SBAS时序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发现两者较差最大为46mm,最小为21mm,表明SBA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矿区开采致使山体发生形变,由微小形变逐渐演变为大梯度形变,变形量值逐渐增加,导致传统的差分干涉技术无法监测到大梯度形变,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MT-InSAR)技术对大梯度形变研究区进行滑坡体形变监测。本文详细阐述了合成孔径差分雷达技术、小基线集以及像素偏移量追踪技术的原理以及适用范围,并使用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的10景ALOS PALSAR-2数据采用三种方法应用在贵州省兴仁县发耳镇发耳村某矿区的滑坡监测中,充分验证了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监测到由山体蠕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在地表沉降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本文利用D-InSAR技术,以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5景哨兵-1卫星(Sentinel-1)雷达影像,采用SARscape与Arc GIS软件相结合处理的方式得到了精准的成果数据,并结合实地水准观测结果对D-InSAR地表沉降监测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InSAR技术进行地表沉降地理国情监测,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且该技术具有大尺度连续覆盖能力、受天气干扰小、低成本等特点,在地理国情监测等相关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测量技术具有防区外探测能力,全天侯、全天时、精确地获取大范围地面三维信息,经处理可制成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地形图,获得地表详细资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获取地形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这项高新测绘技术是继GPS空间测量技术又一次大飞跃,具有重要的运用前景。本文叙述了InSAR测量技术原理、相对于GPS优越性以及21世纪应用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相位解缠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中一个关键的步骤,为获取地形高程提供了基础。相位解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DEM生成的质量。对现有的几类算法进行实验分析,并对解缠结果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其精确性。结果表明:统计耗费网络流算法具有较好的解缠连续性以及较高的精度,可以获得一个较优的全局解。  相似文献   

7.
结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基于外业实践经验,详细概述了角反射器及其支架从机械设计到外业安装的一整套工艺流程,创造性的设计出角反射器能随着SAR卫星入射角的变化而调整角反射器安装的方位角和仰角参数,满足水平方向90°范围内、垂直方向15°范围内灵活安装的工艺流程,为从事该方面应用的工作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几何精度的数字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即根据雷达站坐标、距离、基线姿态和长度误差、绝对相位差与地面点坐标之间的严密数学模型,从一个虚构的DEM数据出发,研究了轨道参数和雷达图像的内、外定向参数对地面点精度的影响;求得了配对的雷达影像坐标、绝对相位差和相对相位差,形成了一套理想的雷达影像的几何数据。在这种理想的雷达影像几何数据的基础上,试验了INSAR中雷达站位置误差、基线姿态和长度误差、距离误差、绝对相位差的误差对地面点几何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误差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线姿态误差。  相似文献   

9.
针对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确性不足的问题,以北方某研究区为例,采用一种基于时序InSAR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数据库的InSAR属性分类精确监测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时序InSAR处理得到大范围、高密度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然后基于InSAR监测点的高精度三维空间位置、具有丰富地物信息的GIS数据库进行多源数据的空间拓扑分析,实现地面InSAR监测点的精确提取,并结合水准数据进行属性分类前后的对比验证分析,可将同一实验数据的最大误差从7.77 mm提升至4.68 mm,将均方差从5.22 mm提升至2.91 mm,从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1,26(3):52-55
现代大地测量的进展主要是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 ,而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以 GPS的进展最为突出。因此 ,本刊曾在 2 0 0 0年 4期和 2 0 0 1年 1期连载了 GPS的最新进展。现陆续介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全貌 ,包括 :1.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概况 ;2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 BI)的最新进展 ;3.激光测月 (L L R)和激光测卫 (SL R)的最新进展 ;4.卫星雷达测高的最新进展 ;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的最新进展 ;6 .由卫星集成的多普勒和无线电定位系统 (DORIS)的最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提取数字地面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单新建  刘浩 《国土资源遥感》2001,12(2):43-47,63
简单介绍了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INSAR,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干涉雷达)的技术特点及原理,概述了干涉图像的相位解缠算法,并以西藏玛尼地区ERS-1/2SAR图像为例,提取了数字高程模型(DEM).  相似文献   

12.
雷害干涉(Radar Interferometry)测量技术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将复型雷达数据中的雷达相位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干涉处理,获得地球表面三维信息,可用于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特别是应用其差分技术,可对地表进行变形监测,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目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差分技术已经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其应用领域也正在迅速扩大。本文详细阐述和分析了关分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列出了差分雷达干涉在测地方面的应用。最后结合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因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穿透性强、多种入射角、宽幅成像、多模式、多极化等优势,而成为遥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它是当今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本文对ENVISAT的ASAR数据类型进行介绍,并利用欧空局开发的雷达处理工具NEST(Next ESA SAR Toolbox)软件包和ENVI软件对雷达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影像校正和图像滤波处理,为ASAR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层析SAR反演森林垂直结构参数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垂直结构参数反演是进行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蓄积量估算及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基础。层析合成孔径雷达TomoSAR(Tomograph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随着InSAR/Pol-InSAR技术的日益发展而产生的,更适用于森林垂直结构参数反演。本文首先介绍了TomoSAR的概念与实现方式:PCT(Polarization Coherence Tomography)、多基线干涉层析SAR MB-InTomoSAR(Multi-baseline Interferometric Tomographic SAR)、多基线极化层析SAR MBPolTomoSAR(Multi-baseline Polarization Tomographic SAR);概括了目前应用TomoSAR技术反演森林垂直结构参数的技术方法与信号模型等;论述了应用TomoSAR技术提取森林垂直结构参数的现状,最后分析了应用TomoSAR技术提取森林垂直结构参数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微波的成像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以及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等优点。本文在收集各类星载SAR影像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引擎技术的分析,在ArcGIS Engine和.NET的核心语言C#编程环境下,构建了基于Oracle和ArcSDE集成技术的SAR影像库系统。SAR影像库系统实现了影像数据之间的有效存储,以及元数据与影像数据的高效、统一存储,并为典型地物的特征信息提取和判读工具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高效平台。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仿真修正的序列SAR图像内波参数反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序列图像,提出了基于仿真修正的序列SAR图像内波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使用规则化长波方程(Regular Long Wave,RLW)和M4S模型数值仿真SAR序列图像中的同一列内波,并通过与实际图像的对比修正反演参数。实验表明,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依赖于历史水文数据精度和SAR成像条件的限制,其反演结果与实测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由于受时间、空间失相干和大气延迟两大因素的影响,不能在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方面得到较好应用的问题,该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利用22景ALOS雷达影像开展了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试验,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获取了2007年1月到2011年2月时间段内西安市的高精度地表形变成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成果与同时间内GPS、水准结果吻合较好。因此,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干涉雷达在DEM测量中的精度影响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为数字高程模型 (DEM)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它具有同时获取三维信息、测量范围广、空间和高程分辨率高等优点。文中首先扼要介绍了干涉雷达的原理 ,然后重点讨论几个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如相关、运动补偿、配准、相位展开等。  相似文献   

19.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中存在的基线误差会严重影响高程测量的精度问题。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地物点参考椭球半径在不同纬度地区与星下点的地球半径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出了雷达视角与基线的关系式。从雷达临界视角的角度,给出了临界基线的公式。结果表明在一幅影像图上,用一个点的基线值代替整张影像的基线值所产生的误差会传播到DEM以及形变的结果中。  相似文献   

20.
程晓  张艳梅 《遥感学报》2006,10(1):118-122
由于可以探测到视线向的微小形变量,重复轨道雷达干涉测量(INSAR)成为探测极地冰流的有效手段。基于ERS-1/2SAR影像的INSAR已经成功获取了南北极许多地区的冰流信息。采用最新的ENVISAT ASAR影像,利用干涉方法获得了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首幅ASAR干涉条纹图(其中包括地形信息和冰流信息)。其与利用该地区1996年ERS-1和JERS-1数据所获得的干涉条纹进行对比表明,在格罗夫山角峰群内分布有两个冰流子系统,且状态较为稳定,ENVISAT ASAR数据在冰盖干涉测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