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晓勇  冯晔 《江西地质》1996,10(4):265-273
江西二叠系可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其中早二叠世3个,晚二叠世2个,它们构筑了2个1型层序和3个Ⅱ型层序。与5个层序对应的5个三毋海平面升降旋回的程度,幅度和频率均显示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儒峰  刘本培 《地质学报》1996,70(4):342-350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链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和滨海-浅海相。根据剖面上发育的4个不整合面,以及1个沉积趋势由向上变浅到向上变深转换的突变面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结合各层序内部特征,将石浦剖面划分出5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的T-R层序,以及1个仅发育海退体系域的层序。根据各层序内沉积相类型的变化特征、体系域叠置方式初步重建石浦地区早白垩世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发现阿普特阶-阿尔必阶,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在四级旋回多次波动叠加的基础上,在三级旋回尺度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合前人在该剖面建立的同位素年龄格架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发现石浦剖面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高度耦合,仅在119~116 Ma和104~100 Ma存在差异。结合石浦剖面火山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出现海平面变化差异的时间段与大规模火山岩发育的时间段耦合,推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是影响石浦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中段早古生代地层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西缘凹陷带的贺兰山中段地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出露齐全。作者在综合了野外特征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区沉积地层划分为三大沉积体系和十四种沉积相类型,并分述了每一沉积相类型的岩性组合及其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和沉积相序特征,进而对区内早古生代地层的旋回层序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早寒武世开始至早奥陶世结束为一个Ⅱ级旋回层序,其中包括四个Ⅲ级海平面变化周期;从中奥陶世开始至其结束。代表另一个独立的受古构造因素控制的Ⅱ级旋回层序,其中每一内源重力流单元与陆源重力流单元的规则变化则相当于一个Ⅲ级旋回层序。  相似文献   

5.
桂西北早石炭世台槽地区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庆来 《地球科学》1994,19(5):609-619,T001
重点研究了桂西北地区下石炭统台槽斜坡相和台槽盆地相露头层序地层,在斜坡相识别出4个Ⅰ类和2个Ⅱ类层序界面,以及3个Ⅰ类和2个Ⅱ类沉积层序,台槽盆地相同期地层也可分出5个层序,但这种层序与Vail的沉识层序含意不尽相同,依据生物地层学资料和层序顺序,将这些层序与台地相区沉积层序逐一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早石炭世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早—中二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2002,76(2):145-154,T001,T002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在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1层序界1个SB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地块与羌墉地块的开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黔南独山石炭系层序地层及麦粒蜓带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刘本培  李儒峰 《地球科学》1994,19(5):553-564,T001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黔南独山地区碳酸盐岩为主的石炭系著名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其中岩关阶2个,大塘阶3个,威宁阶2个,马平组3个,大部分可以在台地和斜坡带追踪对比,在晚石炭世Triticites(Tr)带内识别出17个副层序和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与北美中大陆同期17个四级层序和相应的海侵-海退旋回对比,黔南和北美中大陆之间存在相同的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研究,详细探讨了各群落的古环境意义,结合剖面沉积相和沉积旋回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群落取代的影响。本溪组上、下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而中段沉积时期河流作用明显。辽宁本溪地区本溪期底栖生物群落的生态位主要集中在BA1-BA3之间,即潮间、潮上带到潮下浅海环境,沉积最大水深一般不超过60 m。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控制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底质环境、海水含盐度、水动力强度等对群落的内部演替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取代都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变化和剖面沉积相分析所揭示的海水深度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该区石炭纪本溪期经历了四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本区本溪期多了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显示该区本溪期海侵较早,该区下部旋回发育时,华北其他地区尚未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9.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华北板块沉积层序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形成于一个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其中包括4个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分别发育于晚石炭世早期早时,晚石炭世早期晚时至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在世和中二在早期至晚二叠世早期。每个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又包含了若干个四级升降旋回。海平面变化具有全球性和等时住,本区的二级和三级海平面变化可与俄罗斯地台和北美地台等对比。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山东部早石炭世早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此期该区腕足动物的演化明显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生存环境的稳定性似乎是群落演替过程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在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诸多因素中,底质性质及其稳定性最为重要,其次是食物供应、海水盐度和水动力强度等。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海水深度,与海平面的变化直接相关。而造成这一时期腕足动物群落横向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海水深度外,陆源碎屑供应量、海水循环性以及含盐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区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和BA2之间,缺乏BA3-BA5较深水群落(BA-Benthic Assemblage,底栖组合),说明此期该区早石炭世早期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受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制约,本区早石炭世早期BA2生态域的主要分布范围局限于东部的景泰一带,向西水体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11.
<正> 下扬子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发育,研究历史早,工作精度高。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区内岩石地层剖面和沉积构造作了详细观察,分析了沉积物来源和古生物特征,建立了四个海进—海退的沉积序列,讨论其时代。把本区划分为三个沉积相带:北带——滨海、宝应到巢县一带;中带——南京、镇江、溧阳至泾县一带;南带——江阴、宜兴、湖州、宣城沿长江至鄂东南(图1)。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北部地区石炭系出露完整,层序清楚,沉积类型多样,是下扬子地区研究石炭系的重要地区之一。本研究在分析石炭系剖面的基础上,结合U-Pb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探讨了巢湖北部地区早石炭世物源特征。本研究共对两组岩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 U-Pb锆石年代学分析,第一组样品为采集于高骊山组中段的砂岩,第二组样品为采集于和州组顶部的砂屑生屑灰岩。高骊山组样品锆石最晚年龄为404.4±10.2Ma,最早年龄为3194.1±40.7Ma,获得了两个峰值年龄435±6Ma与846±14Ma。和州组样品锆石最晚年龄为410±10.8Ma,最早年龄为2780±46.0Ma,获得了两个峰值年龄448±20Ma与849±12Ma。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及年龄数据表明,巢湖北部地区早石炭世的陆源碎屑沉积主要来源于扬子海周围晋宁期及加里东期形成的古陆,部分沉积物可能来自其他古陆。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巢湖市北郊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环境多样,海平面升降频繁。根据岩性、生物与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将其划分为开放海湾、潮坪、潮下浅滩、开阔台地等沉积相。对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的形成机制提出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4.
西藏波密及邻区松宗、然乌一带,下石炭统诺错组与中上泥盆统松宗组之间的层序不整合界线是藏东南地区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性质转变的重要界面。界线之下的松宗组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界线之上,以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盆地裂解为标志,伴随着沉积盆地的持续沉陷和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了以石炭系诺错组和来姑组为代表的向上变深序列,相对海平面在晚石炭世达到了顶点,以来姑组上部的含铁质板岩和大套的浊积岩为标志。其后。以洛巴堆组为代表的晚石炭世末期—二叠纪的沉积记录,则代表了一个缓慢的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在这个向上变深再变浅的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火山活动呈现了明显的由强转弱的变化轨迹。中侏罗统马里组陆相红色磨拉石不整合堆积于下伏地层之上,表明本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褶皱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宁  张仁杰  冯少南 《地质科学》2002,37(3):313-319
通过对新建立的海南岛上泥盆统昌江组及其下石炭统南好组多重地层的综合研究,并以首次发现的南好组底部的河流相砾岩和砂砾岩为标志,指出海南岛在泥盆纪末期曾发生大规模海退事件,这恰好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完全一致。不仅确认了昌江组与南好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而且两者以Ⅰ型层序界面相隔分别构成2个三级层序,因而认为海南岛泥盆—石炭纪年代地层界线已与层序界面重合为一个共同的分界面——平行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16.
云南保山地区的下石炭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向东  朱夔玉 《地层学杂志》1993,17(4):241-255,T002
<正> 云南保山地区下石炭统及其生物群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Reed l927;王鸿桢,1945;段丽兰,1973,1985;宋学良,1982;金玉玕、方润森,1983;杨宗仁,1983;陈重泰,1984;陈根保,1984;金苏华,1992),其主要原因在于丰富而特殊的生物类群,悬而未决的地层问题以及独特的生物地理位置。本文以4条剖面(图1)为基础,依据多门类的生物化石对诸如本区杜内/维宪阶界线、Siphonophyllia-Keyserlingophyllum(Humboldtia)动物群的时代、冷水(凉水)珊瑚动物群、岩石地层单位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的唯一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本文针对该井开展岩心描述并进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数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将志留系-石炭系划分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侯家塘组、坟头组,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其中,志留系沉积了一套浅海陆棚相的细碎屑岩,沉积物以浅海-滨海相砂泥岩为主;泥盆系五通组同样为碎屑岩沉积,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并存,下部为潮坪相,上部则为三角洲相;而石炭系发育台坪、泻湖、颗粒滩等碳酸盐岩台地亚相,岩性以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下扬子区由陆域向海域的延伸,其志留系-石炭系岩性序列与下扬子陆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域地质填图时,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可与西邻区域地层进行对比,对此新建下石炭统帕斯群。  相似文献   

19.
赵澂林 《沉积学报》1986,4(1):43-48
安徽巢县地区有较发育的下石炭统地层,自下而上地层层序是:金陵组(C1j)、高丽山组(C1g)、和州组(C1h)。下伏为上泥盆统五通组(D3w)碎屑岩系,上覆为中石炭统黄龙组(C2h)碳酸盐岩系。是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夹一定数量的砂岩和泥岩,岩性、岩相变化较大。所含遗体化石较丰富,已有较好的地层学研究成果,但有关其中的生物扰动构造或遗迹化石尚缺报道。本文仅就野外所见的一些生物扰动现象,从沉积学的观点简述于下,供参考。实测剖面位于巢县北部凤凰山背斜南东翼麒麟山一带(图1)。  相似文献   

20.
我国腐植煤的还原性质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师庆 《沉积学报》1984,2(2):53-65
一、不同还原性腐植煤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华北聚煤区东部晚古生代太原组(C3)和山西组(P11)煤性质差别及显微特征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除煤岩成分和变质程度外,还存在着影响煤质的第三个成因因素--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