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学报》1935,11(5):247-248
十月之天气,华南华中,湿暖异常,华北一带,颇为晴朗。东亚境内共有低气压中心十三,副低气压中心五,合计十有八个。其中之二个,发生於西伯里亚,一个出现於东部满州,一个导源於西部内蒙,均使蒙古或满州之天气发生显著之影响。又二个。初见於东海,二个滋长於渤海,均向东或东北去,当其离陆最近时,使沿岸天气变劣。另一个为台风,来自菲列滨以东洋面,运行於南海,越  相似文献   

2.
《气象学报》1936,12(3):161-162
本月天气,异常阴冷,各地雨雪过多,日光特见缺少,而以下半月为尤甚。东亚境内,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内蒙者一,发生於黄河下流者二,发生於西南内陆者一,发生於东南数省者二,发生於东海中者一。以上各个均向东或稍偏北移行。此外另有一个初生於西北,越三日即滑灭於西北。又一,现於西江流域後,即行移没於南海之中。  相似文献   

3.
《气象学报》1935,11(4):195-196
本月天气,全国晴朗,乾暖异常;惟十一至十二日寒潮之猛烈,则为常年九月所稀见。东亚境内,共发生风暴九个:其一,初现於蒙古而直趋东部西伯利亚。其二,渊源於黄海,而迳行日本中部。此外均发自东海而终没於大洋。故风暴之活动於中国境内者,凡五。此外有台风三,均未登  相似文献   

4.
《气象学报》1936,12(5):271-272
本月天气,变化甚剧,乍晴乍雨,寒暖不定。以全月论,华北山东阴寒多雨,长江流域湿暖多雾,但华南一带向称晴朗。东亚境内共见低气压十个,而六个发生於西北。此类西北发生之低气压,四个同走一轨,均向东南行,过鲁豫间到淮河平原而入黄海,然後即折行东北而去日本。此路低气压之来也,其後方均有高气压为之推动,冷面活动,殊现猛烈狂风暴雨每偕俱来。又一个发生於内蒙河套之境向东北去。另一个出现於汉水上流,向东北行,至山东以南入海。其余四个,均出现於华南及长江下流,向东北行入东海而去。  相似文献   

5.
《气象学报》1936,12(4):215-216
本月间,极地气团甚为盛行,因而风沙颇多,天气奇寒。降水量大体缺乏,惟洞庭流域之雷雨特多。东亚大陆,几全月在高气压控制之下,是以低气压所见不多。东亚全境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中国本部者一,出现於渤海及东海者各二,演成於满蒙区域者有三,余一发生於太平洋大东岛之左近,与中国天气无关。各低气压发生之後,大多向东或东北进行。  相似文献   

6.
《气象学报》1935,11(6):303-304
十一月之天气,殊为恶劣,全国各地,阴湿异常;惟东南沿海一带,颇属晴朗。东亚境内,本月共见温带低气压九个,其中之一发生於日本海之北部後,即行东北与本国天气无关。此外八个,分布国内,为本月天气变化之主要因子。另有台风一个,盘桓於菲列滨附近洋面,本国天气末受影响。本月中有较显之寒潮五次,其中之三次,曾使本国天气发生重大改变,於长江流域及其南之面积,降水尤多。一日,除东方滨海之一带地外,本国之大部面积,均在盛大之低气压下,阴雨连绵,其状殊为恶劣。二日,另二低气压出现於长江流域,阴雨区域推广而及苏鲁海岸。四日,一高气压已到外蒙,西北天气初现晴意。五日,高气压中心行抵华北,黄河以南先後发生大风,  相似文献   

7.
郑子政 《气象学报》1936,12(3):153-153
马得賫司铎(Joseph de Moidrey)不幸於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七日卒於上海,享年七十有八,远迩闻之,咸深悼惜!马司铎於咸丰八年(1858)生於法之梅村(Metz),光绪二年(1876)始入耶稣教会。马司铎曾入昂哥大学(Univ.de Angers)研究数学,旋得理科学士。後自愿来华,从徐家汇观象台劳动蔡尚质二司铎作气象观测者八年,厥後专心於磁力学之研究,努力不辍,历三十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否与天气形势有关?这方面现在还没有系统的材料,正在摸索中。我们从1963年以后,全国大於等於7级地震共24次,本省57年以后,大於等於4级小於6级的地震共9次的个例分析入手,(由于资料搜集不全,可能有漏)翻阅了500毫巴和部份地面天气图,寻找天气形势和地震有关的特点。经过短时粗浅的翻阅天气图后,归纳起来,发现7级以上地震,震前24小时内,震  相似文献   

9.
从对流层的温度分析来探讨我国上空冬半年西风环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过去凡讨论我国天气的气象文献里,均认为控制中国天气的因素不外乎太平洋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印度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印度低压。这五个因素、因季节的转变而相互消长,进而控制我国大陆的天气。这种忽略西藏高原在我国大气环流中和天气里所发生的作用:一方面固然由於缺乏高空记录,因而无从了解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情况;另一方面则由於过去一般气象工作者,过於重视海陆分布在天气上所发生的影响。涂长望和张丙辰二同志在分析中国气团时,因讨论热带  相似文献   

10.
李良骐 《气象学报》1935,11(6):286-295
中国位於欧亚大陆东部,东南方之海洋为其雨量之主要来源,但据中国雨量图(第一图)所示,雨量之分布,在东南沿岸附近之岛屿,虽接近水源,而其雨量尚较内地稀少。此种情形,初视之似觉於理不合;但考之事实,诚属如此。近因整理全国雨量纪录绘制图表之後,发现此种情形,觉其有探索其主因之价值,故特由沿岸岛屿中择石碑山,东涌及大戢山三处为例。同时又於陆上择三个相当地方与之一一比较。遂选用汕头,温州及吴淞三地。所用材料完全根据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11.
严振飞 《气象学报》1935,11(5):242-245
此次国际第二次极年探险工作之期与会各国除在南北二极设立测候站外,又於信风带季风区内作高山及高空探测,冀以阐发气象学上亟欲解决之问题,贡献於世。因我国亦在被邀之列,宜合作进行,於是南京气象研究所特设峨嵋及泰山二测候所,本台亦选择崂山之明道观内,设一测候所’以利工作。所址位於北纬36°10′,东经120°37′,  相似文献   

12.
叶笃正 《气象学报》1954,25(2):123-140
关於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两派意见.一派著重於热力的影响,另一派则着重於动力的影响.对海洋而言,在冬季大陆可以看作冷源,在夏季则好似一热源.由於海洋上与大陆上受热不同的结果,冬季在西伯利亚可长期维持着一强大高压.关於冬夏季风的产生,一般也都认为是由於海陆受热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气象学报》1936,12(2):105-106
本月天气,乾冷异常,此因极地大陆气团之盛行所致;但於其萎总之时,热带气团即行伸张,因於高空发生暖面,而降雨雪,故本月之雪,颇多自南方始者。月初,高气压中心尚在西伯里亚之贝加尔湖区域,而其极面已抵长江,因是雨雪纷飞。二日,有一小高气压自西伯里亚分离而出现於  相似文献   

14.
一、日之天气 雾之形成,须有待於静隐层结乏气团。於时风力微弱,对流不盛。故凡以足以扰动气团层结之因子,如风力增大气温升高等,均类能防础雾之发生,尤以辐射类为然。兹将湘省之长沙、常德、衡阳三地雾日之天气状况分述於下: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6,12(8):454-455
本年七月天气,殊见反常。大致言之,黄河流域苦旱,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阴湿多雨,各部气温大多在准平均下。本月风向,一如常年,以南风为最多,气流断面亦仍在平津河套一带,但因热带太平洋之高气压不甚稳定,大陆低气压之行径不若常年七月之集中於华北。计发生於长江上流沿江东来者有二;发生於淮  相似文献   

16.
么枕生 《气象学报》1941,15(1):47-48
1.民國二十九年一月份:(1)月初一老年氣旋發現於西伯得亞,故知冷氣團已俟機而動;惟中國本部仍在久經(?)質冷氣團控制之下、故天氣和暖晨多重霧。於月之三日此氣旋之冷鋒已至華北,此後盤桓於是地數日不去,於是大河以北終成氣旋追逐之場。自六日起此冷氣方開始南進,十日即行抵南海。自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因有一低氣壓槽自印度侵入,故長江流域先後雨雪數日。  相似文献   

17.
王应伟 《气象学报》1936,12(1):1-12
欲试作未来之天气图,以之研究天气预报,比年来实不乏其人。旧法中如Exner,Richardson等之方法,过於艰涩难用。(现今几无人过问矣)。实际上欲天气预报之推定,使之有效。第一对於自然现象须不作随意之假定,即预先洞察自然现象之移动时,务不执已见,但就其固有之变动与之推移,而决不能导入难於应用之假定。第二纵  相似文献   

18.
廣元測候所開始觀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鑒於嘉陵江河谷焉寒潮入川之主要途徑,其上游尚乏可靠之測候紀錄,爰擇定廣元籌設測候所一處,藉供研討川北氣候之資料,經調員訓練前往籌備,業於九月成立,五日開始觀测。九月二十一日日全食觀測是日中國科學社假氣象研究所舉行社友會,並在該所觀測日全食。氣象研究所同人並於日食時間,測候各項天氣要素之燮異。邵陽通訊湖南七月份雨量,湘南多於湘中湘西,上半月少於下半月,舆過去四年同月平均數比较,湘南幾超過二倍。南獄是月一日之雨量,竟達267.2mm,造成全  相似文献   

19.
《气象学报》1930,6(5):128-132
第一节国际气象管理会於1878年成立於荷兰之Utrecht,其组织经1919年巴黎会议,1923年Utrecht会议,及1929年Copenhagen会议之修正,包括下列诸部。 (1)气象台台长会议Les Conferences des Dire-eteurs.  相似文献   

20.
《气象学报》1935,11(3):143-148
我国气象电报,向由各处测候所,直接互送,此项办法於短距内,少数测候所间,尚属可行。年来我国气象事业,进步甚速,测候所之增加,测候区域之推广,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原用电报直接互送之办法,殊失便利,盖因路途之遥远,每电发出,须经辗转传递,同时又需分送各地,故於电政方面手续繁冗,徒为浪费;於气象机关方面,因电报迟到,常失时效。本年全国气象机关举行讨论会於首都,爰有采用分区广播办法之决议。大会闭幕以後,遵照决议原则,由交通部电政司与气象研究所会商订定施行办法十二则,自七月一日开始试行。当试行之初,只以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