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大理地区喜山期斑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该区中酸性岩浆岩特征及其成矿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喜山期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对照我国一些含铜(钼)矿的斑岩岩石化学特征,发现影响斑岩铜矿球形成的因素除岩石的酸度外,碱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本区绝大多数中酸性斑岩之所以未能赋存斑岩铜矿床,其碱质含量过高应是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并不排除本区局部地带存在生成斑岩铜矿的有利岩体,如朵谷、玉召块、大莲花山等。另指出,本区中酸性岩体有利于铅、锌、金、银的矿化,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根据岩石中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用定量计算模式来认识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七十年代以来火成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试图采用简易的定量计算方法来认识我国某些与斑岩铜矿有关岩体的成因,探索根据稀土和其它微量元素在岩石中丰度的资料获取岩石成因信息的方法。一、某些斑岩铜矿矿化有关岩体的稀土和其它微量元素特征根据我们测定的与斑岩铜矿化有关的七个岩体(七宝山、安基山、吴双格图山、城门山、丰山洞、大浪、铁石凹)的稀土和其它微量元素的分析数据,结合国内已发表的另外五个岩体(德兴、多宝山、玉龙、多  相似文献   

3.
中蒙边境及邻区典型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前人对中蒙边境各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研究成果,对中蒙边境古亚洲洋成矿域内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含矿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探讨,结果表明:1)区内岩石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低铝质岩石;2)岩石均呈现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模式,重稀土分布平坦,岩石矿化蚀变后出现明显的负Eu异常,同位素结果表明均来自地幔的部分熔融;3)区内矿床均形成于岛弧环境,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多源、多构造变化特征,是特定时期地壳演化阶段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通过对中蒙边境典型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的探讨,以期为区内斑岩型铜矿床的找寻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藏冈底斯带东段的岗讲铜钼矿床产于复式岩体中,岩体主要由二长斑岩、英安斑岩和流纹斑岩类岩石组成,其岩性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复式岩体可能形成于碰撞后抬升期,矿化与低温低压的岩浆结晶分异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普朗斑岩型铜矿是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中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普朗斑岩型铜矿成矿岩体中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科学分类。根据普朗复式斑(玢)岩体的地质条件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理论角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均确定了普朗复式岩体存在明显的Cu-Au-Ag矿化异常,主成矿元素Cu与Au、Ag、Mo、W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局部存在中―低温的Pb、Zn矿化异常组合。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中酸性斑(玢)岩体的侵入有密切的联系,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冷水坑斑岩杂岩体中产有Ag~-多金属矿床。该杂岩体可以划分出6种斑岩岩石和3种火山岩岩石。根据这些岩石的主化学成分、微量和稀土元素特点,该杂岩体具有S-型的特征。矿化作用具有斑岩型的特征:矿化发生在岩体内,为浸染和细脉浸染状,矿化作用和蚀变作用为渐变的环带状分布。矿床形成在中高温和高盐度的热液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总被引:98,自引:20,他引:98  
曲晓明  侯增谦  黄卫 《矿床地质》2001,20(4):355-366
通过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Re-Os同位素,硫、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查明了矿化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阐明了该带铜 (钼、金) 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关系.并通过与玉龙斑岩铜矿带的简要对比,指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完全有可能成为西藏的第二条“玉龙” 铜矿带,具有形成世界级铜矿带的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属钾玄岩至高钾钙碱性岩系.地球化学上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 Rb、Ba、Th、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重稀土元素 Yb为特点;稀土元素则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平滑右倾型式. 矿床具有自斑岩体向外由钾化→绢英岩化→青盘岩化的蚀变分带;矿化以岩浆期后阶段形成的脉状、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为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含矿斑岩和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具幔源特征,铅同位素显示造山带铅特点.由南木矿区5个辉钼矿样品得出了t=(14.6±0.20)Ma的Re-Os等时线年龄,说明成矿时代与斑岩体的侵入时代 (20~14 Ma) 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从岩石化学方面分析得出晚三叠世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其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西台南沟铜矿点,哈次谱山铜矿点和景忍山北坡铜矿点的矿化特征,提出了柴克木东南缘都兰-香日德地区和景忍山地区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铜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北山地区斑岩铜矿含矿岩体的某些地质特征及判别标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北山地区两个斑岩铜矿床的含矿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火山岩-斑岩体系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和产出构造环境。发现斑岩铜矿区皆发育有钾质、钾钠质、钠质三种类型的中酸性岩类岩石组合,矿区岩石与外围及区域岩石相比,在稀土配分和微量元素特征上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岩石化学指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江西城门山和内蒙古乌努格吐山2个斑岩型铜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用于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的岩石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常量化学组分MgO、CaO和Na2O等在斑岩型矿化体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在中酸性岩中的丰度值,w(Na2O)/w(K2O)、w(CaO)/w( MgO)值随Cu矿化强度增强有规律地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斑岩型矿化体的存在及其矿化强度。此项成果丰富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与铜、金矿化有关的富碱侵入岩矿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内与金矿化有关的姚安正长斑岩和与铜矿化有关的马厂箐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姚安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为(818±50)℃和0.9×108~1.3×108Pa,马厂箐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为(729±50)℃和2.2×108~2.8×108Pa,两岩体的氧逸度均高于地幔石英-橄榄岩-磁铁矿出溶线,相对于马厂箐岩体而言,姚安岩体结晶时的氧逸度更高。两岩体矿化作用的差异与岩浆的分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相对于铜矿化而言,氧逸度较高的岩浆有利于金矿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月龙铜铅矿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岩体和矿化特征等的分析,认识到该矿产出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缝合带的南侧,属于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地质环境。含矿地层为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群,母岩为花岗斑岩,已发现的矿化主要在围岩硅化白云岩与花岗斑岩接触带附近。根据岩石化学判别,认为该花岗斑岩属"S"型花岗岩类型,具有钾质花岗岩的特征。对比本区已发现的重要斑岩铜矿床———公婆泉矿床和白山堂矿床,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应属于同一成因类型。考虑到月龙铜铅矿的花岗斑岩体剥蚀浅,区域上还有相似的一些岩体,因而本区仍具有寻找斑岩型(包括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状,接触带的交代充填状和外部的脉状矿化)铜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中期,笔者有幸卷入全国性的“斑铜热”,在滇西北衙片找斑岩铜矿.那里的斑岩虽已有部分岩石化学资料,但不知这种斑岩是否有利于形成斑岩铜矿.有利于形成斑岩铜矿母岩的岩石化学指标是多少?斑岩铜矿不是孤立的事物,它与夕卡岩铁铜矿和锡钨等稀有金属矿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4.
冈底斯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及锆石SHRIMP年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早期为闪长岩,主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斑岩.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早期和主期岩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晚期岩体介于高钾钙碱和钾玄质岩石系列之间.含矿斑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2.9±0.3)Ma,此年龄及前人的年龄资料表明冲江含矿斑岩体是多阶段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为14~15.6 Ma,第二阶段为12~13.8 Ma.现有冈底斯铜矿带年龄资料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时代在12~18 Ma之间,岩浆活动时限约6 Ma.  相似文献   

15.
马鸿文 《地质论评》1984,30(5):456-466
马拉松多矿床位于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中段。与矿化有关的A(昂克弄)和K(卡仁马勇)两岩体先后侵入于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酸性火山岩中,其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0.8和34.6百万年。两者的空间形态均呈陡立的小岩株,面积分别为0.103和0.005平方公里。A岩体赋存大型斑岩铜矿体,K岩体仅显示铜矿化。它们的岩石类型分别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黑云母碱长花岗斑岩。本文主要讨论造岩矿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对研究岩石和矿床成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斑岩铜矿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复杂性科学高合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斑岩铜矿床,蚀变,矿化,裂隙-脉系统,成因模式,复杂性科学斑岩铜矿床占钢产量的60%以上,它既与斑岩体的形成与演化相关,又与热液蚀变作用有关。矿床中存在大...  相似文献   

17.
新疆青河县哈腊苏地处南蒙古铜矿带的西延部分,是铜矿勘查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地区.文章以近年发现的玉勒肯哈腊苏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矿区内铜矿化的斑状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进行了锆石U-Pb法精确定年.研究表明,这2个主要矿化岩体先后形成于中泥盆世和早二叠世,两期岩浆活动形成了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化.玉勒肯哈腊苏地区主期斑岩型矿化发生在中泥盆世,早二叠世有斑岩型矿化复合,中晚三叠纪有明显的构造-岩浆-热液引起的矿化-蚀变叠加,复合叠加铜矿化过程有确切的年代学纪录.该研究为认识铜矿成因和明确勘查方向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林 《矿产与地质》1991,5(4):249-261
对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岩体形态、规模、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该类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和矿化与蚀变带的关系作了论述,指出了该类矿床最重要的蚀变带为黄玉云英岩化带, 在详细研究该类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桂东古里脑斑岩体地质及金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里脑花岗斑岩体是桂东地区新近发现的加里东期同熔型(Ⅰ型)岩体,是一个具面型蚀变特征的矿化斑岩体。本文论述了斑岩体的地质及矿化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包裹体特征等,探讨了岩体及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