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79—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的662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划分为土地用途分区(1992—2006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分区(2007—2017年)和国土空间用途分区(2018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作者之间合作密切,形成具有规模的科研集群,“土地利用”这一关键词具有0.28的高中心性。2)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政策导向性强,内容不断深化。分区理论、分区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方法从定性或定量转变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区管制研究大多集中于现存问题发现、国外经验启示和分区实践研究3个方面。针对已有研究内容较为传统,科学验证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以及对多学科融合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包括:开展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相关理论研究,深化生态空间、海洋空间与乡村建设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需求拓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视角,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应用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外部性研究比较零散,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据此,从区域外部性存在的充要条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与区域差异性、区域关联性和区域作用的单向性是其存在的充要条件,区域空间关联理论、地理运动理论、公共规制理论等是其分析的理论基础;区域外部性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形式、地理运动格局、作用机理、内化途径等是其主要研究内容;至于区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区域关系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区域外部性研究是揭示区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是对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发展,其将丰富和发展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戈大专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21,76(6):1422-1437
城乡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背景下,乡村空间治理成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内涵出发,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结论如下:① 乡村空间治理是以乡村空间为治理对象,通过规划和协商等方式,实现乡村空间用途有效管制,空间权利有序配置,凸显多元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过程;② 通过“举措—效能—目标”体系,构建了刚性与弹性结合、物质空间与空间关系交互、空间权属与空间组织叠加的乡村空间“物质—组织—权属”综合治理分析框架;③ 多级尺度互联互通(区域—村域—地块)的乡村空间治理特征有利于完善乡村空间治理体系;④ 乡村空间治理通过多种手段并施、多元主体参与、多重价值共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融合,细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乡村善治和生态治理;⑤ 乡村空间治理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员和行动策略,构建新型村庄运营模式和组织机制,为落实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魏正波  罗彦  肖锐琴  何舸 《热带地理》2022,42(4):544-553
如何坚持陆海统筹,实现全域全要素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主要面临陆海统筹规划编制方法差异、陆海资源评价方法单一和海岸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文章结合不同层级管理事权,提出了“保护、利用、特色”三位一体的陆海统筹模式、基本原则和管控思路,以及陆海统筹规划编制和空间管控体系等。从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角度入手,以广东省为例,通过对陆海统筹重点区域管控对象、管控内容、管控手段和实施效果的全面梳理,提出应该以生态保护和底线管控优先,创新陆海统筹区线管控机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海岸带重点资源项目库、陆海使用权立体分层等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的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方法——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伟  陈诚 《地理研究》2013,32(10):1878-1889
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优质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影响沿海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特征,运用相关分区方法,划分海岸线和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获取较高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海岸带具有自然地理的特殊性,所以在指标选择上有较大不同。以宁波海岸带为例,讨论海岸线及海岸带的空间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方法应用问题。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在评价海岸线开发适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将宁波市海岸带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并结合宁波市空间开发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引导方向和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至理解城市与区域组织模式及其空间效应中。单个城市在城际协同关系中借助“网络化”的规模经济而受益,一些城市或地区也因更便捷地连接其他城市从而导致资源或要素的流失。传统强调集聚经济的城市内生增长理论不再适宜用来单独解释“流动空间”塑造下的城市与区域组织,而城市网络的外部性成为影响城市增长、区域一体化的另一重要动因。目前,已有的研究(特别在国内)相对匮乏,多集中在网络的空间格局、过程等方面,针对网络联系的效应(外部性)较为忽视,比如城市网络外部性与集聚经济如何相互作用,哪些类型的城市将从城市网络外部性中获益或受损,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产生条件如何等问题亟需探讨。为呼吁学术同行将更多对网络研究的关注移向探究城市网络对城市与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如何作用、怎样优化的科学探索,本专辑精心遴选了15篇相关论文,针对“城市网络外部性”开展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勾勒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研究议程与中国经验,并以此为起点推动城市网络研究从格局描述走向网络绩效的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7.
《西部资源》2008,(5):39-39
1、什么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答: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用途管制实质上就是规划管制。2、什么是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8.
“产权区域”经济地理学外部性研究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是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现象的一个解释,现已成为人-地关系领域中用于揭示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公共物品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但立足于抽象空间的理论基础使其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时显得苍白无力。"真实地理空间"是由"产权区域"组成的具体地理空间,"产权区域"即经济行为主体,亦存在不受市场交易制度制约的外部作用和外部影响,即区域外部性,可以通过判断外部性的作用区域、作用方向、范围和空间格局,进而得到区域政策方面的成果,用于弥补经济学研究的不足。针对当前由于数据难以获取、考察手段缺乏而使地理学区域外部性研究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可以以经济核心地发展的"地理扩散"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这是因为经济地理学关于区位、空间格局和结构的研究都是以"地理扩散"为肌理,"产权区域"经济发展对其他"产权区域"的外部作用和影响亦可以通过相关要素的地理运动(核心地企业、服务功能、就业和发展机会等扩散)来予以考察,并据此就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外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基于"产权区域"开展经济地理学外部性研究及其"中国化",不仅为地理学区域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重新认识区域的"空间作用"、摈弃"区域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式以及支持增长极、核心-外围、点轴、区域管理和城市的"区域主义"等许多理论模式概念等提供了依据和实证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0.
董冠鹏  张航  郭雨臣 《地理研究》2023,42(2):495-513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动力由内部功能集聚转向外部关系协调,城市间的关联作用愈发重要,成为“城市的第二本质”。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空间计量模型逐渐成为城市网络外部性定量测度的主要方法之一。从研究设计角度,空间计量模型作为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定量建模工具,存在至少两方面的问题:城市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和城市网络的多尺度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外部性测度与建模,首先阐述如何规范地解读空间计量模型参数及其与网络外部性测度的对应关系;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实验论证非对称城市网络外部性和多尺度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建模方法。研究表明:(1)忽视城市网络外部性中潜在的非对称效应会显著降低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本文开发的非对称空间效应模型(Asymmetric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ASEM)可以准确识别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给出更加准确的参数估计;(2)忽略现实存在的多尺度网络效应,只在单一尺度对网络效应建模会造成参数估计失真,而空间多尺度统计模型(Hierarchical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HSAR)为多尺度网络外部...  相似文献   

11.
李彦平  刘大海  罗添 《地理研究》2021,40(7):1902-1916
陆海统筹是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在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中,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具有显著的复合系统特征。基于陆海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的流动特征,构建了包含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的海岸带复合系统,并将陆海统筹的实现转化为海岸带复合系统的协调过程。研究表明: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受复合系统与外界之间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流动过程的影响深刻。因而,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系统空间位置调整和系统输出内容管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陆海统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郭丽英  胡业翠 《山地学报》2005,23(1):121-125
以温州乐清为例,在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山地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在于山地、平原和海域的综合资源优势。建议重视山地一平原一海涂土地资源开发的系统设计和分区规划,促进市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高效利用,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开创良好的土地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协调海岸带不同类型空间的矛盾,从海陆统筹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构建海岸带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研究并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判别方式,提取了河北省唐山市海岸带"三生空间"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唐山市海岸带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为481.6,1 353.5,180.1 km2,比例分别为23.90%,67.16%,8.94%。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生产空间主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滦河口区域。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岸带地区作为海洋、陆地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区域, 其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海岸带地区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 研究是海陆交互作用( LOICZ)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海岸带LUCC 研究的目标、 内容以及海岸带LUCC 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LUCC 研究的进展, 指出目前 在海岸带LUCC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即驱动力模型和机制研究相对欠缺; 对气候、水环境等的影响机理不明 确; 对环境脆弱地区的LUCC 研究甚少等。今后应该加强海岸带地区LUCC 物质通量研究、海岸带地区环境之间的 影响模式以及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美国1949~2002年以州为统计单元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及其图示表达,包括: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①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在结构特征、数量变化、时空动态特征等方面明显不同于美国48州;②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东海岸4个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动态也表现出多方面的显著差异性;③美国48州、海岸带区域整体及其4个分区相比,50余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差异性为主,但也有共性,例如,特殊用地的持续快速增加体现了普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④在长达50余年的时间尺度来审视,人口、经济与政策因素对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总之,20世纪后半叶,美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为我国海岸带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年平均高潮线向陆一侧延伸2 km的陆域部分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和评价了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 km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 166.44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2)文昌市海岸带土地面积及农用地面积均居全省首位,但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为三亚市,其次是海口市;3)海岸带是全省建设用地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建设用地平均密度约为全省的4.5倍;4)海岸带土地利用率高,但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尚待优化;5)海岸带土地利用已引起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这在文昌、万宁与海口3市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从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和开发效益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建春  高玉婷  曲衍波  关梅  张勇  王森 《地理科学》2022,42(7):1155-1165
充分识别陆海空间冲突并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关键。基于陆海空间利用现状与规划,构建陆海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冲突识别矩阵、邻域冲突测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山东省莱州市为案例区,1 km格网为研究单元,分别从陆地对海洋、海洋对陆地2个方向定量识别陆海空间的现状冲突和规划冲突,并结合四象限模型对冲突进行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 从冲突范围与强度来看,莱州市陆地利用与规划越过海岸线的范围更大,陆海交互冲突范围将持续增加,陆海统筹应重视空间复合利用与跨系统交互影响。② 从冲突的类型来看,现状冲突中陆地的水域与湿地以及海洋的渔业用海等利用方式对海陆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而在规划冲突中,陆地的一般农地区和其他用地区,海洋的农渔业区和港口航运区4类功能分区跨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大。③ 现状与规划的耦合分区结果显示,相对独立的陆海空间规划对于控制和缓解空间冲突具有一定效果,然而陆海空间统筹利用与管理迫在眉睫,应结合系统观点根据不同分区特点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