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氯化钠-溴水封闭溶样碘量法测定矿石中的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aCl-溴水为溶剂、封闭溶样法分解试样,泡塑抽滤吸附以及碘量法测定矿石中Au。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不污染环境,适用于测定矿石中0.x~xxg/t的Au。  相似文献   

2.
薛光 《黄金地质》1996,2(1):77-79
研究了黄原酯棉振荡吸附Au的条件和解脱方法,并利用氢醌滴定法测定矿石中的金。方法的测定范围为0.5×10^6-××.10^-6。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35%,可用于矿石中金的野外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冉红彦  甘先平 《地球化学》1996,25(5):520-528
云南墨江金矿和陕西煎茶岭金矿中Ag,Au和PGE的丰度和共生状况如下:(1)两矿床中的Ag-Au关系呈三种情况:硅质岩型矿石和其他类型低金矿石中Ag-Au基本上不具相关关系;石英脉型矿石中Ag-Au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氧化矿石中Ag-Au呈负相关关系。(2)所有样品中的PGE均低于71×10^-9,其PEG的特征是Pt≥Pd和Ru〉Os,Ir,Rh。(3)这些样品的地幔标准化PGE分布模式是以RH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硫化物矿床矿石化学特征与分带型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增谦  T. Urabe 《地球学报》1997,18(2):171-181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式硫化物矿床分布于琉球弧后扩张盆地、产于尹是名洼陷盆地(深1400m),其特征与日本黑矿类似。硫化物矿石及烟囱主要有3种化学类型:Pb-Zn-Ba型、Zn-Pb型和Cu-Zn型,三者分别代表温度不断升高的热液体系的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产物,其中,Pb-Zn-Ba矿石及烟囱形成于高fo2环境和高流速、低温、富Pb、Zn、Ba热液体系,Cu-Zn矿石及烟囱形成于低流速、高温、富Cu热液体系,Zn-Pb矿石则介于其间。硫化物烟囱显示明显的矿物-化学分带。在Pb-Zn-Ba矿石(烟囱),Zn、Cd集中于烟囱中央,Ba、Fe、As、Sb、Ag、Pb集中于烟囱外带,Cu则富集于烟囱中外部。在Cu-Zn矿石,As、Sb、Fe、Ag、Au仍富集于烟囱外带,Cu、Zn、Pb则在烟囱中央富集。依此元素化学分带型式,建立了古代黑矿硫化物矿体分带与硫化物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云南墨江金矿和陕西煎茶岭金矿中Ag、Au和PGE(铂族元素)的丰度和共生状况如下:(1)两矿床中的Ag-Au关系呈三种情况:硅质岩型矿石和其他类型低品位金矿石中Ag-Au基本上不具相关关系;石英脉型矿石中Ag-Au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氧化矿石中Ag-Au呈负相关关系。(2)所有样品中的PGE均低于71×10(-6),其PGE的特征是Pt≥Pd和Ru>Os、Ir、Rh。(3)这些样品的地幔标准化PGE分布模式是以Rh为峰的上凸曲线,而墨江样品又具Ir的负异常。与一般超基性岩的情况不同,这些样品的模式曲线中Pd-Au部分呈陡弯折,它表明矿化元素金可能主要由区域成矿流体提供。  相似文献   

6.
载炭泡塑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载炭泡塑从5%-30%的王水介质中吸附富集5-1000μgAu,经无臭灰化和王水浸提,Au的回收率大于99%。方法用于含Au量较高的矿石分析时,效果较泡塑吸附好。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含Au6.80g/t的金标样,验证分离富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平均值为6.72g/t,相对标准偏差(n=11)为3.1%。  相似文献   

7.
半宽金矿床有两类矿石:石英-黄铁矿型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型。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元素组合为Bi,Pb,Au,Ag,Zn,Sb,W,Cu,As,Mo。矿石中铅含量是区分黄铁矿型矿石和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重要指标。金矿化与Co/Ni,CuPb,Rb/Sr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与日本黑矿及现代海底火山岩为主岩矿床相比,白银厂矿田各类矿石,尤其是块状Zn-Pb-Cu矿石具有最高的As和Bi含量,比较高的Ga、Cd和Au含量,以及较高的Au/Ag和Co/Ni比值。该矿田矿石的Au含量与闪锌矿中铁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小铁山矿床闪锌矿与日本黑矿的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很相似。矿田各类矿石REE型式与细碧角斑岩类岩石基体相似,这说明矿石与岩石的物质来源基本一致。研究和对比表明,火山成因  相似文献   

9.
曾志雄 《湖南地质》1998,17(4):251-252,266
本文分析了不同矿石中Ag与Pb、Zn、Cu、S等元素的相关性,并根据银含量变化规律,银矿物组合特征,划分Pb(Zn)-Ag-Sn-Sb和Cu(Mo)-Ag-Te-Bi两个不贩银的矿化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类型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水沉积成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颜文  李朝阳 《地球化学》1997,26(1):54-63
对兰坪-思茅沉积盆地几个代表性脉状铜矿床的研究发展,矿石构造以角砾状为主;金属矿物组合中出现较多的黝铜矿系列矿物(Cu12Sb4S13-Cu12As4S13),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50%以上,部分矿石达80%以上,其中尤以砷黝铜矿占优势;矿床的元素组合以Cu-As-Sb-Ag-Zn-(Au)-(Hg)-(Co)-(Ga)为特征;脉石矿物的稀土元素表现出特异的富中组稀土(Sm-Ho)、弱或无铕异常的曲  相似文献   

11.
对天然水,土壤和岩石中金与腐殖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及Au-腐殖酸和AuCl4ˉ-腐殖酸在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实验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金与腐殖酸有机质形成配合物的过程,乃是表生带中金的迁移和富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了从碳质矿石中萃取金的工艺特点,影响到岩石,矿石,土壤和天然水中金的测定准确性,进而对金矿质普查和评价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烧锅营子金矿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菲  王建国 《贵金属地质》1997,6(2):132-139
烧锅营子金矿床的黄铁矿形成于早,中,晚3期,是主要的矿石矿物和载金矿物,其中以中期黄铁矿为最主要的载金者。黄铁矿的化学成分为;TFe43.34%-45.52%,S46.58%-48.86%,,与标准黄铁矿相比显示亏铁,亏硫特点,黄铁矿为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有Au,Ag,As,Sb,Bi,Cu,Zn,Pb,Co,Ni,W,Mo,Se等。其中Au,Ag,Cu,Pb,Zn,Bi含量较高,而As,Sb低,S  相似文献   

13.
范斌 《地质实验室》1995,11(4):208-209
在有Br^-存在下的PH5HAc-NaAc缓冲溶液中,加入过量EDTA,用CuSo4标准溶液滴剩余的EDTA,以Ca^2+在交流示波曲线上的切口指示终点。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矿石中钒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钒金试剂Ⅱ指示滴定法测定天然水和岩矿中痕量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成 《岩矿测试》1993,12(4):280-282
在硫磷混合酸和尿素存在下,用KI和SnCl2还原富集在泡塑上Au^3+呈Aul而进入溶液,用NaNO2氧化过量KI和SnCl2,AuI中I^-不被氧化。过量NaNO2被尿素破坏后,以作者合成的钒金试剂Ⅱ为指示剂,偏钒酸铵标准液碇 AuI中I^-,至溶液出现紫红色为终点测定痕量Au,在5ml滴定液中可检出0.3pg Au.对0.01mg Au,5次重复测定,其RSD为7.43%。  相似文献   

15.
四川石棉碲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埃平  钟子川 《地球化学》1996,25(4):365-371
研究了世界首例碲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微量分散元素碲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此矿床属Te-Bi-Au-Ag组合型中温热液矿床,矿体为碳酸盐脉和磁黄铁矿脉,矿石平均品位:Te5.98%、Bi8.02%、Au9.73×10-6、Ag37.45×10-6。成矿元素Te、Au、Ag主要来源于深部富含CO2、S的热流体。此热流体沿深大断裂上升至地壳浅部时,从围岩中浸取了大量的成矿元素Bi、Fe等。热液中的硫优先与铁结合生成磁黄铁矿析出,降低了热液中的硫浓度,从而促使分散元素碲与其沉淀剂Bi、Ag、Au相结合呈碲铋矿物、碲银矿和碲金矿等独立矿物形式沉淀,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系统和古代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都含有大量的贵金属这一事实出发,论证了贱金属硫化物矿床中贵金属的重要性,并论述了Au,Ag在矿物、矿石、矿体及矿床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及其Cu-Au共生、Pb(Zn)-Ag共生相合对于矿床地质和找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丹宁纤维富集分离-示波极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螯合罗丹宁纤维富集分离。示波极谱法测定Au的条件,选用0.15g罗丹宁纤维装柱(Φ5mm×80mm)富集Au,吸附Au后的罗丹宁纤维于700℃灰化的烧,浸取物在NaOH底液中用示波极谱法测定。测定范围为0.4~140μg/mlAu,经对标样分析,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对Au含量为4.93×10 ̄-6级的标样进行10次测定,方法精密度(RSD)为1.14%。方法选择性高、稳定性好,适用于Au含量在0。2×l0 ̄-6以上地质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郁云妹  莫德明 《矿物学报》1995,15(2):168-175
文章叙述了用Au-Ag合金测定Au和Ag溶解度及讨论Au的热液行为的意义和方法。实验结果指出:在300℃,fo2在10^-35 ̄10^14间,ΣC1=3.0mol/kg和有含银矿物存在时,Au-Ag系列与含水氯化物热液反应,Au-Ag系列中纯Au的溶解度最高,中间组分的溶解度随XAu的增加而升高,而银的溶解度随XAg的变化不明显,但随ΣC1^-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含银相存在时,金和银总是趋向于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陈永群  詹秀春 《岩矿测试》1994,13(3):211-213
酸分解试样,点滴麦勒膜制片,Ni元素作内标,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金银标准样品中Au,Ag,Cu和Zn,分析范围为0.2%-100%。对于Au,Ag,Cu和Zn含量为83%,8.0%,6.2%,3.0%的试样,其RSD(n=6)分别为0.1%、1.1%、0.9%和1.1%。  相似文献   

20.
巯基棉吸附富集—硫代米蚩酮光度法测定铁矿石中痕量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杰  彭桃青 《地质实验室》1996,12(5):362-363
试验了在1mol/LHCl介质中,巯基棉吸附富集Au,10g/L硫脲-0.5%HCl溶液洗脱,硫代米蚩酮显色,分光光度法Au的方法,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均较好,已用于Au〈10^-6的铁矿原矿及选矿尾矿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