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碳收支核算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展县域空间碳收支与碳平衡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构建县级尺度碳效率和碳生态压力评估的方法,而且对于县域空间碳补偿及低碳发展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9 年中原经济区县域单元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对县域空间的碳收支状况进行了核算分析,并在碳平衡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结论:① 中原经济区2009 年碳吸收和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 亿t 和2.1 亿t.碳排放量基本呈现“从市辖区到周边县(市) 逐渐降低”的规律;碳吸收量的分布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②县域空间碳补偿率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均GDP 越高的地区,其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③ 由于县域单元碳源/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率和碳生态容量存在明显不匹配现象;④ 基于碳平衡分析,本文将中原经济区县域空间划分为碳强度控制区、碳收支平衡区、碳汇功能区、碳总量控制区及低碳优化区等5 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思路及低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碳排放清单测算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省域层面,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核算框架和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2000-2010年的碳排放清单进行了全面测算,并对江苏省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情景分析.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8 005.29万t上升到2010年的20 888.88万t,涨幅为16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占86%;江苏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94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71t/万元,降幅达24%;人均碳排放则呈逐年增长态势,从1.09t/a增长到2.69t/a;在低碳情景下,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碳减排量分别为4 930.75万t和16 101.13万t,碳减排比例分别达15%和29%;在江苏省“十二五”低碳经济规划中,应重点加强工业能源与交通能源消耗、垃圾焚烧与填埋等部门的碳减排力度,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引入重心模型,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经济和能源消费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路径对比和空间相关性多角度阐释了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联系.结果显示: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2006年后出现略微的北移迹象;11年间重心移动距离排序为:碳排放重心(32.1 km)>人均碳排放重心(29.6 km)>GDP重心(14.6 km)>工业产值重心(10.9 km);相较于经济重心而言,碳排放重心的空间位置偏向于省域的西北方向;经济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碳排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保证在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量,是河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的测算方法,首先,建立河北省碳源碳汇的科学核算体系,从碳源、碳汇、净碳源三方面测算了2000-2013年河北省的碳排放量,研究其历时性变化特征;其次,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2014-2030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不同碳减排目标情景下其碳减排潜力与压力,提出碳减排管理措施,为该地区制定碳减排计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1)河北省碳源总量从2000年的32 959.21万t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151 765.12万t,增加了360.46%,年均增长率为12.46%,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碳源,工业过程碳排放增幅最大。2)同期,人均碳源、碳汇和单位面积碳源、碳汇也逐年增加,净碳源持续增加,但碳排放强度降低。3)2014-2030年,河北省碳减排压力系数均大于1,其中2016-2020年是关键的碳减排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将闽、粤、浙城市发展置于一种新的发展框架之下.文中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要素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城市的竞争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策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海峡两岸合作背景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能源消费量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3年,环京津区域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4 264.21万t增加到2013年的20 389.78万t,年均增加约1 240.43万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起主导作用。2)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间差异性均较大,其中净碳排放总量唐山市最高,其次为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和廊坊。以2011年为例,唐山市净碳排放总量高于其他4个城市总量之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唐山和张家口最高,且两市较为接近,其次为石家庄、保定和廊坊。3)近14年环京津区域单位GDP碳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00-2005年表现为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近14年的峰值1.8t/万元;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张家口市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然而其人均GDP相对较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碳减排相应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际经济联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引入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测算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用对应的航空、公路和铁路客运联系资料进行验证,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的主要联系方向以及省际的主要联系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的经济联系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海峡西岸城市群;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际经济联系方向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得结论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研究基于2009—2016年全球1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探究了整体样本及不同等级城镇化水平国家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2009—2016年,研究样本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碳排放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欧洲西部及非洲,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国家基本位于北美、亚洲及大洋洲;(2)从整体来看,科技创新水平、人均GDP及信息化水平均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大小为人均GDP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占比及对外开放度均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为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工业占比;(3)分区域来看,不同等级城镇化水平国家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效应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重视科技创新生态价值、优化对外出口贸易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岛城市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以及碳排放特征。定量剖析海岛城市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于指导"低碳海岛城市"和"生态海岛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以中国典型海岛城市舟山市为案例区,采用IPCC参考方法,测算2001-2015年间舟山市各部门的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定量分析能源强度、人均GDP以及城市化率等关键驱动因子对海岛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分析技术对舟山市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间,舟山市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32%,碳排放强度遵从先降后增的"U型"变化规律,年均值略高于厦门市。(2)岭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率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影响最大,其次为能源强度,人均GDP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弱。(3)舟山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Kuznets曲线假说,且理论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10.46万元附近(2000年可比价)。(4)舟山市在2020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2142万t和4333万t。总体而言,产业结构低碳化和能源效率提升是缓解舟山市未来碳减排压力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0.
吴殿廷  吴昊  姜晔 《地理研究》2011,30(4):579-589
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使碳排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世界112个独立经济体截面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人均碳排放、单位GDP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和服务业比例等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优选模型,概括总结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四阶段、五类型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催生了虚拟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已经从多方面向区域经济渗透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存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网络技术改变了"距离"的固有概念,虚拟经济摆脱了"区位"的严厉束缚,区域经济学原本依赖的空间基础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些基本原理在新兴的虚拟经济中失去解释力,甚至受到强烈的冲击.基于现实的新情况,积极探讨区域经济的新形态和区域经济学的认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中一种特殊的类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三农问题由此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焦点。文章从县域经济的特点、作用出发,论述了县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战略问题,对县域经济进行了定位:文章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发展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制定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应允许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叉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志宏 《地理研究》1995,14(4):104-104
在分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基础上,探讨区域开发的方向、结构与布局问题,提出实施深层区域开发的策略.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第二部分剖析外向型经济发展所特有的四大优势:1)区位优势,2)劳动力资源优势,3)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4)“侨”、“台”关系优势.第三部分以“投入-产出”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其部门结构,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相对低效益.第四部分研究创汇农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三大支柱产业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五部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地域组合形式,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伴随世界性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智力经济)扑面而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现实体现。面对信息时代的新气息,我们地...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给经济地理学带来的新课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贾绍凤 《地理研究》2000,19(1):101-106
知识经济是经济的高级形态,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经济地理学以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为己任,应当密切关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新动向。知识经济既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诸如知识经济组织结构、信息产业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经济全球化、区域创新环境等新的研究课题,也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信息化和开放化等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述区域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 ,它的内涵更加丰富 ,其研究方法将由传统方式迈向现代化 ,区域研究将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 ,其主要方向有 :区域差异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区域演变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分析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作者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信息化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小型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下列变革:一是中层管理机构大规模削减,二是公司总部规模不断缩减,三是企业规模正在向适度或精干方向调整。这些变革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型”企业组织。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特点。从知识产业的零排放概念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微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知识产业的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