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基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以及通信链路的稳定性问题,该文以基合导航系统和CORS为平台手段,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立单基站基合导航测试系统进行精度和稳定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基合导航系统静态和动态测试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用基合导航系统传输差分数据实现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的稳定性优于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华  程鹏飞  蔡艳辉 《测绘科学》2006,31(1):67-68,66
RTK技术具有实时高效等特点,使其在测量与导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传统的RTK数据传输模式为电台数传链路,其时空局限性的特点制约了RTK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GPS差分定位与RTK定位测量模式也相应产生巨大的变革,网络技术为GPSRTK技术提供了新的突破点:结合Inter-net技术来进行GPS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本文通过分析TCP/IP和UDP两种Internet传输协议、GPS差分数据RTCM类型和字节大小,及其在两种网络协议下数据传输速度的比较,对应用Internet作为差分GPS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远海精密动态定位研究中,BDS-3卫星钟差改正信息的质量对定位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在传输实时改正信息时,为了同时兼顾效率及成本,岸基用户端通常会将实时信息压缩后传输至远海用户端。针对数据压缩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钟差改正数预报模型进行数据压缩,同时分析钟差改正数的结构特征,并将其分解为总体趋势序列与随机波动序列,分别构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DSC模型在20 min的预报区间内较DLP模型提升了6%,较DLP模型提升了9%。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布式计算的高性能计算、传输和存储能力,解决常规集中式大规模GNSS数据处理中观测站规模受限和时效性差的问题。讨论了GNSS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方法、算法设计、处理策略和对已有软件的利用,并对GNSS数据进行了分布式计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线解算中,8个节点的加速比达到了6.39;网平差计算中,4个节点的平均加速比达到了3.04。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按坐标平差法平差天文大地网时,用共轭梯度法解算观测方程组的原理和计算未知量及其函数方差的方法。还简要地叙述了对4736个点的一等三角锁系进行平差试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动识别系统(AIS)不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差分数据播发问题,本文开展了AIS差分电文信息传输及通信协议研究,提出了AIS播发BDS差分数据解决方案,搭建了一套测试演示系统,验证了AIS播发BDS差分数据系统的可行性和BDS AIS船台动静态定位精度可达米级,并对该系统在海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现有卫星钟差预报模型缺乏对数据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以钟差一次差分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一次差分数据结构的图形化分布模式,提取一次差分数据趋势性和周期性特征,设计了一种包含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的全要素钟差预报模型。使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精密钟差数据进行预报实验,通过与二次多项式模型、灰色模型及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所提模型在钟差预报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GPS地震仪:PANDA软件测试结果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基于PANDA软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非差精密定位方法,为了验证高采样GPS技术与地震仪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震动平台模拟数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采样GPS和地震仪均能有效地恢复平台震动位移和震动主频率。对2010年Baja地震实际观测的GPS和强震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采样GPS技术不仅能成功获取地震波信号;而且能同时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而地震仪只能获取地震波信息,而不能直接获得地表永久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9.
Allan方差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随机误差辨识方法之一。大量的试验表明Allan方差可有效地分离出导航过程中的多项随机误差,但是Allan方差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针对Allan方差在处理大数据量时计算效率低下、辨识度受粗差的影响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简化Allan方差算法的方案。首先,在确保Allan方差计算准确的前提下,以提高Allan方差计算效率为目的,对Allan方差算法进行简化;然后,利用抗差加权整体最小二乘(RWTLS)模型的迭代算法对简化后的Allan方差辨识结果进行抗差拟合处理;最后,以光纤式惯性测量单元(IMU)为分析对象,设计试验方案对简化后的Allan方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极化掩星信号提取降水信息是国际上新兴起的研究领域.针对在前期理论研究、仿真分析和地基试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地基试验数据中的周跳处理问题.结合地基试验双极化载波相位数据的特点,系统对比分析了高次差法、多普勒观测值法等6种常用周跳处理算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进而研究对高次差法进行改进以解决人为确定求差次数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及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探测出无雨和有雨时水平极化载波相位和垂直极化载波相位的各类大小周跳,可有效应用于GNSS极化掩星信号的降水观测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1.
GPRS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网络RTK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RTK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RTK的作业范围,使GPS的应用更广泛,精度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差分数据传输是RTK技术实现的关键。介绍网络RTK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基于GPRS的RTK差分数据传输技术系统构成,并对移动站软件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对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甘肃段)接地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开发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网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ArcGIS作为系统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对系统进行开发,JSP开发前端网页界面,SQL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在该系统平台上,可以将输电线路的塔基标注在地图上,并为每个塔基点建立信息表格;每个塔基信息包括接地网腐蚀情况、土壤理化参数、环境数据等。该平台可以直观地展示输电线路接地网的运行状态、土壤信息、环境信息、研究对策等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讨论了GPS差分基准站与数据中心之间差分信息的传输。介绍了GPS差分网络系统的组成和VSAT卫星通信情况与优势,利用网络技术,以VSAT系统为实例研究了基准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的实时信息传输,同时通过软件开发完成了数据中心利用VSAT网络对差分基准站的监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辆监控系统中数据传输速度、费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技术的无线通信平台。该平台在车载终端GPRS模块的通信链路和监控中心通讯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条费用低、实时性高、通信覆盖范围广的双向无线数据传输通道,并对其通信性能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达到了通信平台设计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斗/GPS双模定位方式,采用北斗定位优先策略,设计了面向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车载数据智能采集终端,建立了相应的数据传输、监控平台,并在混合动力公交车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终端能实现电池电量、电压、温度等数据的读取与传输,在结合定位数据、行车记录等数据情况下,已经达到实际营运所要求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系统是基于Android终端设计开发的一个集RS,GPS,GIS于一体的综合应用软件,以移动警务终端和公安网复杂的网络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移动终端与公安网内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过程、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回传公安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存取过程,以及移动终端地图导航功能与公安业务结合的案件目的地导航应用。系统由终端单兵软件、GouWork服务接口、信息共享平台、后台业务系统及后台管理系统几大部分组成,采用SOCKET和TCP/IP技术保证消息在3G网络环境下的实时高效传递,采用WebServices服务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传递、接口调用和数据分发等功能。最后总结了在实际公安部门使用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输电网地理接线图无杆塔实际坐标、无线路走向、无实际地形、无属性数据等问题,本文采用Arc 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及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一个输电网地理接线图管理平台。该平台利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杆塔坐标数据及其他属性数据,整合现有地形数据和影像数据作为地理底图,从而使得该平台不但具备属性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而且能将杆塔位置标记于真实的地理位置中,显示出整个输电网络分布及走向。将该平台运用于雅安市输电网结果表明,与传统输电网地理接线图相比,基于Arc Engine的输电网地理接线图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和较好的空间分析能力,提高了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数据是国家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本文面对移动平台上地理信息数据安全存储、高效传输和实时信息解密及处理等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TEA算法的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该技术采用循环迭代的移位和异或运算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实现移动平台端地理信息数据的高安全加密存储和高性能实时解密处理,并采用该算法对SRTM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基于TEA算法的地理信息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加密及解密处理,满足移动系统对地形数据的高安全存储和高性能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In the virtual globe system, ever higher performance is demanded for high quality service, especially when requesting intensive data from large‐scale networks, such as large scene 3D city models with fine textures. Extending the virtual globe platform from the present centralized mode into a decentralized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latform capacity and service quality without additional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t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time cost of finding a peer, unstable offering, and low service capacity. A GeoODP2P network is designed based on specific features of spatial data transmission. Next, we discuss peer selection mechanisms that relie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eers, and propose a pre‐fetch mechanism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2P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implements a simulation system for a GeoODP2P network and presents a prototype platform that incorporates P2P functionality. Peer selection and pre‐fetch mechanisms are studied and tested on this simulation system. The prototype platform run in a real scenari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P2P to a virtual globe plat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