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杜先  荀凡  王亚蕊  陈新芳  沈悦  李勇  冯慕华 《湖泊科学》2020,32(6):1671-1682
蓝藻水华暴发形成的大量有机碎屑,沉降到沉积物表面,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进而影响碳氮磷循环.本实验选择于桥水库湖心区作为沉积物采样点,通过设置不同密度藻屑添加组(×1倍组和×20倍组)及空白对照组,研究藻屑堆积对沉积物矿化特征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为蓝藻水华影响下的饮用水环境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藻屑添加降低了上覆水pH值,改变了沉积物生物酶活性.藻屑添加密度越大,上覆水pH值越低、波动越大,反映了培养过程异养微生物活性的变化.×1倍组的转化酶活性较高;×20倍组蛋白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2)藻屑添加对沉积物的矿化途径和沉积物产物的释放速率产生了显著影响.藻屑添加密度越大,有机质矿化速率越大.其中,×1倍组主要增强好氧矿化,释放CO2;×20倍组主要增强厌氧产甲烷矿化,释放CH4.(3)不同密度的藻屑添加组,其氮磷扩散、释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别.×1倍组以沉积物吸附为主,其上覆水NH4+和PO43-平均释放速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20倍组的NH4+在第0~10天以沉积物吸附为主,之后和PO43-均以向上覆水中释放为主,其NH4+和PO43-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223)和0.075 mg/(L·d))明显大于其他实验组.因此,大量蓝藻堆积明显促进沉积物的碳氮磷矿化,释放大量CO2、CH4和氮磷营养盐至上覆水中,对湖泊水环境造成污染,为蓝藻的生长繁殖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南极洲万达盐湖为饱和方解石湖水。计算出的方解石饱和指数随水深增加而变化。在Ca2+及HCO3-活度值均一的上部氧化环境湖水中,pH及溶解氧(DO)是控制该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下部还原环境湖水中,Ca2+及HCO3-的活度对方解石的饱和指数SI的变化起主要作用。这充分揭示了湖底部近代沉积物中分布较多方解石矿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崔旭  张兵  何明霞  夏文雪  王义东  赵勇 《湖泊科学》2021,33(6):1675-1686
生态补水是维持和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为研究生态补水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与补水后采集淀水、河水及地下水样品,分析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白洋淀补水前、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中Na+为主要阳离子,补水后阴离子以HCO3-为主,淀区南部地表水电导率高;补水后地表水与地下水Ca2+、Mg2+和HCO3-浓度显著增加,水体电导率降低.(2)补水前地下水为Na-HCO3型水,地表水主要为Na-Cl·SO4及Na-Cl·HCO3类型;补水后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向Ca·Mg-HCO3型演化,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基本保持不变.(3)生态补水使白洋淀水位升高,淀区水面积增大,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而深层地下水暂未受到影响.生态补水后,受稀释和混合作用的影响,水体Na+、Cl-和SO42-浓度显著下降,Ca2+、Mg2+及HCO3-浓度增加.在白洋淀生态补水中应"先治污,后补水",以减少补水过程中污染物向淀区的运移,还应注意区域地下水位上升过程中的阳离子交换及水岩相互作用,为合理调配生态补水及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量辽宁省鞍山-海城地区地震重点监测区地下水离子浓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测量结果表明,取样点水温变化范围为11.0~97.0℃,水样的总固溶物(TDS)在197.89~829.99mg/L之间,水样分为8种化学类型。大部分水样的δD、δ18O值均沿中国东北地区大气降水线分布,少数有所偏离,表明该区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可能有深部水的供给。研究区Ca-HCO3和Ca·Mg-HCO3型水主要是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结果;Ca-HCO3·Cl和Ca·Na-Cl·SO4型水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阳离子交换作用、深部卤水混入或人类活动影响;Ca-HCO3·SO4和Ca-SO4·HCO3型水与岩石风化溶解以及深部流体混入有关;Na-SO4·HCO3和Na-HCO3·SO4型水主要是深部来源水体的混入造成的。采样期间研究区发生2次ML≥3.0地震,采样点在地震发生月份出现了明显的离子浓度异常变化;Na+、Mg2+、Ca2+、Cl-和SO42-浓度变化明显,对地震活动响应较灵敏。  相似文献   

5.
随着外源性硫酸盐(SO42-)的持续性输入,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持续升高.野外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近几十年太湖水体的SO42-浓度逐渐升高,达到了96 mg/L的水平.此外,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衰亡会产生并释放大量的甲烷(CH4),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升高是否会对沉积物产CH4过程造成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实验构建了蓝藻水体沉积物微宇宙系统,通过添加30、60、90、120和150 mg/L五组浓度的硫酸盐,探究不同SO42-浓度下蓝藻衰亡过程中水体的SO42-、还原性硫化物(∑S2-)和CH4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蓝藻聚积衰亡的第6~9天硫酸盐还原作用最为强烈,此时水体中的SO42-浓度快速下降到最低值,依次为7.65、8.87、21.21、41.14和56.54 mg/L.伴随着硫酸盐还原过程的进行,水柱中∑S2-的浓度不断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4.77、6.98、7.49、7.49和7.43 mg/L.蓝藻聚积衰亡的第10~21天水体中的SO42-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S2-浓度逐渐下降,并趋近于0.培养开始时,CH4增长缓慢,SO42-浓度下降之后,CH4浓度逐渐上升,并在第6~9天迅速上升,培养结束时,CH4的最终浓度随着水体初始SO4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546.39、207.24、79.61、37.25和5.56 μmol/L,CH4的浓度与初始水体SO42-浓度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因此,对于精准评估富营养化湖泊的产甲烷过程,需要考虑不断上升的SO42-浓度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冰封期氨氮(NH4+-N)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机制及内源性营养盐对全湖污染的贡献,于2018年2月初在乌梁素海湖区7个采样点采集了上覆水体与沉积物样品,得到了冰封期上覆水体与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浓度,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扩散通量.结果显示,上覆水体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0.55~1.60 mg/L,平均值为1.05 mg/L,0~5 cm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浓度是上覆水体中的10倍以上,其变化范围为6.64~18.63 mg/L,平均值为11.92 mg/L.估算沉积物间隙水NH4+-N向上覆水体的扩散通量为1.282~4.269 mg/(m2·d),表明在湖水冻结过程中,底泥沉积物接纳了大量的可溶性污染物成为内源污染源,会在冰封稳定期、融冰期和融冰后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湖水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无机氮吸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了鸢尾(Iris louisian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茭白(Zizania latifolia)和水芹(Oenanthe clecumbens)对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对水体NO3--N和NH4+-N吸收可用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方程描述,随溶液NO3--N和NH4+-N浓度增加,植物吸收NO3--N和NH4+-N速率增加,当溶液NO3--N和NH4+-N浓度接近于2.0 mmol/L时,吸收速率增加趋缓;4种水生植物对NO3--N和NH4+-N的Vmax值大小为水芹 >茭白 >鸢尾 >狐尾藻,对NO3--N的Km值大小为水芹 >鸢尾=茭白=狐尾藻,对NH4+-N的Km值大小为水芹 >狐尾藻 >茭白=鸢尾.根据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Km)判断水芹适宜于净化NO3--N和NH4+-N浓度较高的水体,茭白、鸢尾和狐尾藻适合净化NO3--N和NH4+-N浓度较低水体;4种水生植物对NO3--N、NH4+-N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偏好性,鸢尾吸收NO3--N的潜力大于吸收NH4+-N的,但对NH4+-N的亲和力大于NO3--N,表明能在NO3--N浓度较高环境中优先吸收NH4+-N.狐尾藻和水芹对NO3--N和NH4+-N能均衡吸收.茭白对NH4+-N具有较高的吸收潜力与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依据江苏省盐城市纺织厂井Ca2+和Cl-月均值浓度,利用从属函数和自适应阈值法对该井进行了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结合波速比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数据,利用膨胀扩容模式开展了映震机理讨论。结果表明,2008~2016年Ca2+浓度出现6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Cl-浓度出现4次从属函数异常和5次自适应阈值异常,较好地对应了台站200km范围内ML≥4.0的地震。此外,根据波速比、地磁谐波振幅比和该井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因等分析结果,判断Ca2+、Cl-浓度在震前的快速上升与深部流体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9年夏季(8月)对岱海水样的实测数据分析,通过运用克里金插值、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了叶绿素a(Chl.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显示:Chl.a空间分布呈现由岸边向湖心递减的趋势,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硝态氮(NO-3-N)、正磷酸盐(PO3-4-P)空间分布特征与Chl.a空间分布特征相近,采样期内岱海湖局部区域水质状况已达到富营养状态;Chl.a与浊度(Turbidity)、TP、TN、悬浮物(SS)、pH、NO-3-N、NH3-N、PO3-4-P、蓝绿藻丰度(CYANO)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Cond.)呈正相关、与氮磷比(TN/TP)呈负相关;各湖区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同,全湖逐步线性回归方程为YChl.a=-21.42+8.658XpH-0.865XDO+0.779XNH3-N+0.699XTurbidity+0.502XCYANO;岱海不同湖区因子对Chl.a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各湖区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同,通过岱海与我国其他湖泊Chl.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对比分析,湖泊地理属性差异及营养物质输入浓度是影响Chl.a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岱海的TN/TP平均值为12.23,说明夏季岱海湖Chl.a变化为氮磷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10.
淀山湖底泥生态疏浚适宜深度判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淀山湖东部湖区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测定沉积物在不同疏浚深度和疏浚温度下的铵态氮(NH4+-N)、正磷酸盐(NH43--P)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释放速率,并对该区域沉积物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淀山湖表层沉积物近年来总磷和有机质含量有较大增加.淀山湖东部湖区NH4+-N和DOC存在着释放趋势,NH43--P在夏季会从沉积物中向上覆水中释放,在年内会形成"源"和"汇"的转化.整个淀山湖东部湖区按不同研究区域划分,疏浚深度以10~20 cm最佳,疏浚季节以秋季为佳.通过对淀山湖东部湖区的沉积物在不同疏浚深度和疏浚时间下的污染物释放速率的研究,可以为淀山湖和其它类似湖泊的疏浚工作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松  魏榆  韩翠红  晏浩  刘再华  孙海龙  鲍乾 《湖泊科学》2021,33(6):1701-1713
为探究筑坝后不同水库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水化学和碳循环的影响,本研究对贵州三岔河流域的平寨水库、普定水库以及猫跳河流域的红枫湖水库进行研究,于2018年3月2019年1月分别在入库河流和库区采集了分层水样和沉降颗粒物,并探究水中主要离子及颗粒物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水体主要离子的主要来源受碳酸盐溶解影响,并且离子浓度受光合作用控制.红枫湖水库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SO4型,普定水库、平寨水库水化学类型均为Ca-HCO3-SO4.夏季藻类光合作用诱导碳酸盐沉淀导致水体表层Ca2+、HCO3-及溶解态Si浓度降低,其降低幅度分别为20.87%~44.25%、33.12%~51.18%、48.55%~96.34%.此外,藻类光合作用也影响C、N、Si等生源要素间的化学计量关系.Mg2+/Ca2+比值在水体垂向剖面上主要受碳酸钙沉淀的控制,而在不同水库之间则主要受流域岩性的控制.根据沉积物捕获器通量计算的平寨水库、普定水库、红枫湖水库夏季颗粒无机碳沉积通量分别为0.74、1.36、0.27 t/(km2·d),而根据水体Ca2+浓度降低计算的通量分别为0.31~0.64、0.35~0.99、0.09~0.29 t/(km2·d),根据水体HCO3-浓度降低计算的通量分别为0.30~0.65、0.29~1.26、0.12~0.33 t/(km2·d).其红枫湖水库无机碳沉降通量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接近,而平寨、普定水库实际沉降通量高于计算值,这可能是有外源输入导致.因此,利用水化学分层数据能对喀斯特水库中的无机碳沉降通量进行合理估算,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估算结果,从而指示碳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以来,程海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持续升高,而生化需氧量(BOD)却维持不变,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升高也较缓慢.为研究程海COD持续升高的原因,选取程海水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无机阴离子(Cl~-、F~-、S~(2-)、HCO_3~-)和溶解性有机质(DOM)中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商品化腐殖酸(SHA),研究其对COD和COD_(Mn)测定的影响,探讨Cl~-和DOM共同存在下对COD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程海水体中Cl~-浓度对COD存在显著影响,产生的COD值为5.42 mg/L,S~(2-)、F~-和HCO_3~-对COD影响较小;各离子对COD_(Mn)的影响很小;不同浓度梯度的HA、FA和SHA与COD测定结果呈显著线性相关,氧化1 mg C HA、FA和SHA所产生的COD值分别为2.164、1.964和2.362 mg;氧化1 mg C HA和FA所产生的COD_(Mn)值分别为0.646和0.344 mg;DOM对COD测定值的影响显著大于对COD_(Mn)测定值的影响;且一定浓度Cl~-的存在增强了FA与HA对COD测定的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程海COD逐步升高,COD_(Mn)值缓慢升高的内在原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以来太湖总磷浓度高位波动而总氮浓度持续下降,藻细胞内源性磷释放是湖泊水体总磷的重要来源,而多聚磷酸盐作为藻细胞内磷的储存库,其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藻细胞内源性磷的释放量.针对上述现象,开展了不同硝态氮浓度影响野外水华蓝藻及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利用磷特别是合成多...  相似文献   

14.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6):1230-1240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high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 of the Nairobi area, Kenya. For this purpose 16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WHO standard are found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The high F? concentrat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high sodium and pH and low Ca2+ concentrations. Weathering of sodium-rich alkaline igneous rocks causes a pH increase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HCO3 ? and CO3 2- by dissolution of CO2. Groundwater becomes oversaturated compared to calcite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occur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Ca2+. This causes a sub-saturation with respect to fluorite and dissolution of fluorite increases the F? concentration. These reactions were modelled using the PHREEQC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groundwater quality,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reactions are plausible for explaining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鄱阳湖流域赣江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启渝  王鹏  王涛  舒旺  张华  齐述华 《湖泊科学》2020,32(4):1008-1019
于2015年1月和7月采集赣江干流及支流34个采样点水样,测定电导率、水化学离子、无机氮等水质指标.利用赣江流域2014年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赣江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Cl~-、Na~+浓度最高,中游电导率、Cl~-、Na~+、K~+、Ca~(2+)等水质指标最低,下游电导率、HCO_3~-、SO_4~(2-)、Mg~(2+)、Ca~(2+)、NO_3~--N等水质指标最高.居民建设用地是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水田与居民建设用地是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组合.平均最近邻体指数是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单一景观指数,斑块个数、斑块聚集度指数、平均最近邻体指数是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景观指数组合.枯水期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贡献率分别为41.1%和17.2%,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贡献率(17.2%)均为和土地利用结构的交互作用,无独立贡献部分;丰水期二者对水质贡献率分别为51%、53%,交互作用部分为37%.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赣江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枯水期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涵盖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交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16.
胡东生 《湖泊科学》1995,7(4):327-333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区外围沙下盐湖的卤水及沉积进行了综合研究。沙下盐湖卤水化学组成与地表径流和开放性盐湖卤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高Na++Cl-、低Mg2++Ca2++SO42-、贫K++CO32-+HCO3-等特征。沙下盐湖析盐层位含有新生矿物并夹带碎屑矿物,其盐类矿物组合为:石盐+羟氯镁铝石+光卤石。25℃等温蒸发相图表明,其卤水演化方向往光卤石析出区迁移,在穿越上覆盖层通道中卤水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与独特的沉积特征,可以作为继续寻找沙下盐湖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艾佳  吕杨  钟雄  李彦澄  李江  杨爱江 《湖泊科学》2022,34(3):906-918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为了解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浅水沼泽、莎草湿地、深水沉积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中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MethylobacterMethylomonas,主要的厌氧甲烷氧化菌为Candidatus_Methylomirabilis_oxyfera,属于NC10门的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所研究的4种代谢功能基因种类多样性表现为碳代谢>氮代谢>硫代谢>甲烷代谢;基于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6大类功能和18条与碳、甲烷、氮、硫相关的完整代谢路径.PCoA分析表明浅水沼泽和莎草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种类和功能相似,且与深水沉积物存在差异.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Methylacidiphilum_fumariolicumMethylacidiphilum_kamchatkense与草海湖泊湿地中的各个代谢功能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著影响草海湿地中大多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是硝酸盐、电导率、总磷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18.
新疆艾比湖干涸湖底不同景观单元蒸发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尘暴是由干旱、半干旱区尾闾湖干涸湖底及其附近盐质荒漠风蚀所导致的一种灾害性极强的天气现象.盐尘主要来自风蚀过程中干涸湖底盐分的释放.由于干涸湖底不同的植被覆盖状况,导致风蚀过程中盐分损失不同.为了解风蚀过程中不同景观单元下盐分分布与变化特征,选择艾比湖干涸湖底自然状态下典型的6种景观单元(胡杨林带(Landscape 1,简写为L1)、乔本结合带(L2)、草本结合带(L3)、芦苇荒漠带(L4)、梭梭荒漠带(L5)、无植被覆盖(L6)),于2011年6月初和10月初2次采集沉积物样品,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各个景观单元下盐分的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次采样不同景观单元0~30 cm和30~60 cm处阳离子Na+、K+、Mg2+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a+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含量最高,而不同景观单元0~30 cm和30~60 cm处阴离子Cl-、SO42-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CO32-、HCO3-含量甚微;2)干涸湖底沉积物的主要盐分类型是NaCl,其次是CaSO4,其它盐分含量较小,且不同景观单元相同深度沉积物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盐分离子组成还是含量,L5均最高,其次是L6,而L2均最低.随着深度的增加,不同景观单元沉积物中的盐分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时间变化,景观单元L2、L3、L4、L5、L6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L1盐分含量减少;3)在小尺度范围内,局地气候条件相对均一,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及沉积物性质差别不大,不同景观类型是影响盐分表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韩翠红  孙海龙  魏榆  鲍乾  晏浩 《湖泊科学》2020,32(6):1683-1694
耦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物碳泵效应是稳定碳酸盐风化碳汇的关键机制.河流筑坝后,生物碳泵效应的变化、控制因素及对水化学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对2个喀斯特筑坝河流平寨水库和红枫湖进行系统采样,以研究河流筑坝后生物碳泵效应的变化、控制因素及对水化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库河流的水化学变化不明显,而2个水库的水化学则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水库的水温和pH均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而电导率(EC)、HCO3-浓度和pCO2则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叶绿素a(Chl.a)浓度和溶解氧(DO)饱和度指代的生物碳泵效应则是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生物碳泵效应利用溶解性无机碳(DIC),形成有机质并释放出氧气,是造成夏季水库pH值和DO饱和度升高,电导率(EC)、HCO3-浓度和pCO2降低的主要因素.空间上,水库的Chl.a浓度及DO饱和度均大于河水,EC、HCO3-浓度和pCO2均小于河水,这表明河流筑坝后,由于水库的“湖泊化”导致水库的生物碳泵效应显著提高.通过对Chl.a与碳、氮和磷浓度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寨水库和红枫湖的生物碳泵效应受到碳施肥的影响.平寨水库和红枫湖水库生物碳泵效应碳施肥机制的发现,表明在喀斯特地区,生物碳泵效应不仅受到氮磷元素的控制,也受到碳元素的控制,因此在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时,也应考虑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