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崖13-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决定了各垂向流动单元储层韵律特征。气田内的隔夹层与不同规模的海泛面相关,隔层以前三角洲泥为主,分布稳定,而夹层以分流间湾与水下分流间湾泥为主,分布较局限。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分布,可以把气田区分为两个大区及6个流动单元,而南II、南III区仍可有较好的储层,但由于构造上处于低部位,含气前景还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陆相盆地成煤沼泽内基准面变化与煤岩组分的关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柴北缘大煤沟矿区侏罗纪煤系层序格架下的煤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区域构造应力转换面和地层颜色突变面等9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纪煤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研究区主要煤层(F煤)形成于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中晚期的废弃辫状河冲积平原之高位沼泽环境,煤岩显微组分以高惰质组(平均57.7%)和低镜质组(平均32.0%)为特征。根据垂向上煤岩显微组分的变化特征,将F煤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和5个五级层序。垂向上F煤镜质组含量总体向上呈增加趋势,反映了泥炭沼泽内三级层序SⅢ6湖侵体系域基准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番禺低隆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区。区内的韩江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顶底界面均以削蚀和上超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为界;依据四级旋回的海泛面可进一步划分出11个四级层序或体系域。三级层序SQhj1上部的2个四级层序发育两套具有前积结构的三角洲沉积,SQhj2的低位域广泛发育下切谷充填和低水位楔。结合钻井约束的地震沉积学和古地貌学分析,揭示了四级层序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和演化。高位域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水道、低位下切水道及低位楔三角洲、海滩砂坝砂体等为区内主要的储集砂体,它们与其上覆的海进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沿上超斜坡带、下斜坡或坡折带可形成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样品测试及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洪山殿矿区煤系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发育和展布特征的影响。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沉积相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恢复等研究手段,将洪山殿矿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大隆组含煤地层划分为层序I和层序II两个三级层序;识别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转换面,以此将层序I划分为1个下降半旋回和1个上升半旋回,建立了龙潭组和大隆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亚相,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研究显示:矿区沉积的主要物源方向为NNE向,海侵方向由南向北;分流河道之间的沼泽环境最有利于煤层发育,矿区蛇形山井田向南塘向斜深部延伸区域为本区深部煤炭资源预测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义敦地区处于活动岛弧带 ,1:5万区调将原图姆沟组自下而上分解为党恩组、列衣组、曲嘎寺组和勉戈组。以曲嘎寺组底部的I型不整合面及勉戈组底部的II型不整合面为基准 ,结合内部沉积组合特征 ,尝试划分出 3套三级层序地层 ,即下部层序 (未见底 )、中部I型碳酸盐层序和上部II型层序 (包括喇嘛垭组 ) ,在这些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齐全 ,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根据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煤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共识别出12个层序界面,并将大荞地组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垂向上,大荞地组二级层序格架下聚煤强度曲线总体呈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且以高位体系域中期(盆地稳定断陷期SIII2)的聚煤作用最好。在该断陷盆地演化的早中期(SⅣ1—SⅣ5),主要煤层多发育于四级层序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早期以及高位体系域中晚期;至该盆地演化的中晚期,随着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缓,主要煤层逐渐向最大湖泛面附近迁移。   相似文献   

8.
在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及勘探区周边地区含煤地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已有成果基础上,立足于单剖面定量沉积环境分析和露头层序地层分析,对阳曲普查勘探区含煤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基岩型、陆表海II型、陆表海I型层序界面和基岩泻湖型、台地-滨岸复合型、碎屑滨岸型、沼泽型、浅水三角洲型准层序类型,划分了二个四级层序、14个准层序,建立了准层序级别的层序地层格架,籍此进行了区内及邻区含煤地层主要煤岩层的对比。探讨、总结了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勘探区煤岩层对比的方法、程序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S井区单砂体的空间分布复杂,进一步高效开发气藏难度较大。基于S井区的区域地质、沉积相、测井、钻井、岩心资料,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级旋回层序划分方案,结合测井相分析技术,对苏里格气田S井区下的石盒子组盒8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测井相研究。通过精细划分和对比,共识别出二个长期、四个中期和十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建立了区内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上述沉积相划分和小层对比格架的建立,加深了对S井区砂体纵横向展布规律的认识,为合理制订下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的实测资料, 初步探讨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含煤地层的沉积条件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及物性基础, 层序地层格架特点限定了含气单元间含气性的连通性.最大海泛面附近的菱铁质泥岩等低渗透岩层控制了垂向次级含气单元间的含气性相对独立, 且煤层含气量与海平面升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即最大海侵面附近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 此界面似乎可作为含煤层气系统内独立含气单元的成藏边界; 层序界面沟通了含气单元间的含气联系, 使得靠近层序界面附近的煤层具有相似的含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是盆地内重要的含油气层段。本文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地层中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14个四级层序和数十个五级层序(准层序)。四级层序中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等沉积体系,局部地区发育下切水道、干旱盐湖、泻湖—海湾、半深湖、浊流—重力流等沉积。该组下部四级层序:Psk1、Psk5和中上部四级层序Psk7、Psk12等的砂质沉积形成区内的主力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北—西北缘和东—东南缘,与其上覆的泥岩、膏泥岩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 海床以下深度)为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非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徐小蕾  白辰阳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2-2023060012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 海床以下深度)为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非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赛汉塔拉凹陷是二连盆地主要的油气富集凹陷之一,面积2300 km2〖KG-*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8万吨。论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根据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下白垩统中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以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建立了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内部沉积体系及其演化的研究,对层序格架内的烃源岩条件、储集层条件等成藏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3套生储盖组合。综合分析表明,阿尔善组中下部、腾一段中部的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垂向上与烃源岩直接连通,可形成有效的生储盖组合,在凹陷生油中心附近易形成有效的岩性圈闭,成为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北三区上白垩统葡一油层组以高频湖进面可划分为3个四级和8个五级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以密集开发井资料为基础追踪这些层序单元可为储层砂体研究提供精细的等时对比框架。该油层组的主要储集砂体多为复合型砂体,由各种单一砂体相互叠置和切割所形成,包括下切河道(谷)分流河道复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上叠水上分流河道复合砂体、分流河道上叠河口坝砂体、决口水道上叠决口三角洲砂体等复合类型。这些砂体的内部沉积构成复杂,控制着厚油层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变化。在高精度层序框架内可划分出3个砂体复合带,其沉积构成的差异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河道复合砂体带的孔渗性和连通性好,易形成上部层内和隔层非均质性剩余油;河道边部-河口坝复合砂岩带结构复杂,隔层发育,易形成平面未波及或物性变化导致的剩余油,应是区内剩余油挖潜的重要相带;边缘砂坝-决口扇-越岸泛滥砂泥岩互层带砂体分布局限,孔渗性和连通性差,由于井网控制不够或连通性差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16.
“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红亮 《地学前缘》2008,15(2):35-42
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是经典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观点,对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频层序分析而言,由于三维空间中沉积作用的连续性、不整合面分布的局限性,以及不整合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等时面。因此以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此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引入了"转换面"的概念。转换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或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一是由于基准面的升降转换所引起的沉积作用的转换。转换面可分为两大类,基准面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面,包括不整合面、顶超面及进积与退积转换面;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换面,主要为洪泛面。作者探讨了顶超面、进积与退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洪泛面的特征及层序意义。"转换面"概念的提出对高频层序(如四级、五级层序)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以济阳坳陷博兴洼陷沙三段的辫状三角洲-滑塌浊积扇体系为例,通过内部转换面的识别,将沙三段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和8个中期旋回,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较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7.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eservoir deple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internal and boundary faults in gas reservoirs overlain by elastic and viscoelastic salt caprocks. The numerical models were of a disk-shaped gas reservoir with idealized geometry; they mimic the structure of a gas field in the northern Netherlands which has experienced induced seismicity during gas production. The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s identified the area of the internal fault most sensitive to fault reactivation as coinciding with the epicenters of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as production. Depletion-induced shear slip is initiated at the depth of the reservoir, in the fault areas where the vertical fault throw ranges between 0.5 and 1.5 times the reservoir thickness. The extent of reactivated area differ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caprock is viscoelastic or elastic: when it is viscoelastic, there is more down-dip shear displacement. High initial horizontal stresses in the rock salt and lower stresses in the elastic side-seal and the reservoir promote unloading of the internal and reservoir-bounding faults even before the reservoir is depleted. Particularly prone to fault reactivation are the fault zones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reservoir rock and the salt caprock, which may already be critically stressed before depletion and are likely to be reactivated early during gas production. Stress relaxation and associated geomechanical changes affecting fault stability and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may continue long after production has ceased, due to the viscous behavior of the salt.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砂体分布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控砂模式的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和正常海退造成的暴露侵蚀不整合面、与暴露侵蚀界面相对应的整合面、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强制海退底面和最大海退面等6种界面,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划分为一个半三级层序;并指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沉积界面与基准面一致或略低于基准面,准层序以与海泛面对应的暴露侵蚀面为界面,且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区域基准面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是控制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平面上砂体赋存在三角洲前缘和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地区,新增可容纳空间的形成速率及剩余可容纳空间的原有规模是控制砂体横向连续分布的关键因素;垂向上砂体分布在SQ1层序基准面缓慢上升到下降之前形成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基准面下降最低点到缓慢上升至最大海退面形成的低位体系域,这两套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存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条件,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白垩系是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东北部区块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但研究区目前勘探程度不均,对白垩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极大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因此在研究区白垩系全面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依据岩芯、钻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识别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岩性突变及地层叠置样式变化,对Oriente盆地东北部地区白垩系各级层序边界进行识别,确定了三级层序发育II型层序边界,并建立了全区对比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将白垩系Hollin组和Napo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16个四级层序、34个五级层序.各级层序边界识别特征明显.白垩系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二级层序,经历了相对海平面的下降—上升—下降完整的沉积旋回,三级层序也具有明显的海进—海退旋回,响应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多期潮坪环境过渡到局限台地、内陆棚水下浅滩、外陆棚泥,随后海平面下降,演变为内陆棚灰质滩及局限台地沉积.白垩系精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将为下一步有利砂体的分布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