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 我国后季稻抽穗开花时,正值秋季冷空气逐步加强南侵的时期,容易遭受低温危害,影响水稻正常孕穗开花,增加空壳率,造成减产。我们根据1953—1975年23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种植区的秋季低温(亦称“寒露风”)出现早晚的环流背景和前期环流特征及其预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指出,同年三月东亚槽的强弱和前一年10—12月我国东南沿海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位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寒露风出现早晚有较好的关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8,(2):26-28
我们曾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冷”早晚是影响后季稻安全齐穗期重要气象因子之一。但是,夏秋热量的高低会引起后季稻齐穗期的早与晚,也直接威胁齐穗期的“安全”问题,其中特别是8、9两月的热量条件,温度高,齐穗期能提早,遇到低温的可能性较小;温度低,齐穗期推迟,容易遭遇低温危害,引起后季稻空壳秕谷,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农谚为线索,采用多张概率图作为综合因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试作了危害后季稻的秋季低温预报指标,希望通过这些指标能比较早而准确地预报出秋季低温到来的迟早,供领导部门参考,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低温带来的危害。本指标已在实际中使用四年,预报与实况均符合,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6,(4):16-18
上海郊区县全面推广三熟耕作制,这是提高复种指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三熟制延长了作物在大田里生长的时间,在秋季低温来得早的年份,由于后季稻不能安全扬花授粉,空秕率高,严重影响了后季稻的稳产高产.因此在后季稻移栽前的七月底对当年秋季低温出现早、  相似文献   

5.
秋季低温早(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20℃的初日早),是危害连作晚稻安全抽穗扬花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尤以9月25日前出现的早期低温往往与抽穗扬花盛期相遇,常造成严重的空壳和翘穗。  相似文献   

6.
影响湖南水稻产量关键气象因子及避害措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抽穗前后的气象条件是导致其产量波动的关键因子。1994-1997年分期播种试验证明,短期不利天气条件可使抽穗提前或延后2-4天,稻穗的空壳率明显上升。不利天气的危害程度是:连续2天强降水伴阴雨>>5天左右20-23℃低温(杂交组合)>1天强降水;对不同发育期的影响程度是:抽穗>抽穗后2-4天>抽穗前2-4天。15天左右的中型不利气象条件在孕穗至乳熟均可发生影响。湖北早稻产量波动相对较大,晚稻稳产性能较好。湘北早稻早、中、晚熟组合稳产优质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是:早熟>晚熟>中熟。  相似文献   

7.
赵峻然 《气象》1979,5(5):32-34
水稻低温冷害,早已被人们所注意,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从不同角度对水稻苗期、抽穗开花期的低温冷害,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但对夏季水稻生长中期(指分蘖到抽穗开花,包括粒库形成和减数分裂期)的低温为害,研究的还不多。本文主要对夏季郁光(阴雨)所造成的低温为害,即群众所说的“哑叭灾”,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后季稻减数分裂期冷害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熙文 《气象》1983,9(5):19-21
水稻的低温冷害是中纬度地区产米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自种植双季稻以来,后季稻低温冷害的研究也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  相似文献   

9.
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晚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播植期的季节安排、品种搭配与气候条件不协调,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常受低温冷害危害,造成产量年际之间的波动。1978—1982年我们开展了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经过5年的试验,基本得出了不同播植期晚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1975年全县种植36万多亩后季稻,平均亩产513斤,涌现了一批亩产较高的单位。据调查有26个大队亩产超过600斤,98个生产队亩产超过700斤。 后季稻生长发育是处在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长变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农气 《气象》1975,1(12):21-21
我国南方,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常遇低温危害,造成空壳秕粒,影响产量稳定提高。各地贫下中农和农业科技人员,为了防止低温危害,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办法,在生产中起到一定的积极怍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低温危害问题,能不能选育一些耐寒的水稻品种呢?通过一些实地调查,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965年,我们在云南等地考察,看到那里的水稻抗寒性很强。  相似文献   

12.
低温冷害气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荣欣  沈能展 《气象》1982,8(2):26-27
近几年来,低温冷害的研究多以积温为指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热量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间的定性或定量的关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作物受低温危害的关键时段出发,用图示法表示哈尔滨地区(代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不同冷害年的气象型。 一、确定低温危害作物的关键时段 黑龙江省受低温危害的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和水稻。据研究,玉米,高梁属延迟型冷害;水稻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都有。造成玉米延迟生长发育的温度敏感时期,从外部形态上看,是在出苗至八叶期、灌浆至成熟期;高粱是在三叶至七叶期、开花至灌浆期;水稻是在苗期至分蘖期(抽穗前10天前后的低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试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气候资源利用率、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风险变化,分析了湖北省一季中稻籼改粳适宜品种、适宜播期,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结论有:(1)湖北省一季籼改粳能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2)籼改粳后抽穗开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增加、低温冷害风险降低;(3)在中稻供试品种中,甬优1540(籼粳杂交)是籼改粳最适宜的品种,热粳优35、中稻1号在各生态区适应性均不如甬优系列;(4)北部地区一季粳稻播期应安排在4月下旬,南部地区播期安排在5月上中旬,能保证80%的年份抽穗一开花避开高温热害高风险期。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2018年玉林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定位稻田实验观测数据,对早稻空秕率与抽穗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抽穗-乳熟期间的降水量是影响早稻结实率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强降水会显著增加空壳率;空秕率与抽穗后-成熟前10d≥33℃的日最高气温日数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连续的低温寡照过程的日数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低温是我县发展双季稻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低温危害我县双季稻生长,主要发生在早稻育秧、早稻移栽和晚稻齐穗这三个时段。近年来,我们针对这三个主要时段的低温危害,进行了以水调温抗低温的试验。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灌水保苗 早稻育秧期间,本县常常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造成气温大幅度下降或低温连阴雨天气,对秧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是开发利用头季稻杆上的“休眠芽”再生形成的一季稻子。从头季稻生育后期到收后再生苗形成,正是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和萌发成苗、成穗的重要时期,此期,正处于七月下旬到八月中旬高温少雨,空气干燥的伏旱季节,在目前农村水利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对蓄留再生稻的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弄清干旱程度对再生稻的影响和寻求相应的对策,我们开展了本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台湾大多数水稻田实行一年两熟制。前季稻二、三月间播种,六月底或七月初收获,后季稻七月播种,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收获。一般前季稻平均产量比后季稻高25—30%。许多试图缩小两季产量差异的尝试均未获成功。许多调查者把差别原因归之于气候,然而在台湾至今未进行过任何有关气候因素与水稻产量关系的定量分析。水分供应和能量收支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两个重要气候参量。在台湾,早稻仅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对早稻高温危害有不少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开花期。考虑到长江下游早稻结实率和产量波动与不同气候背景有关,有的年份在孕穗阶段受梅雨低温影响,开花结实期碰上持续高温影响,如1977年,也有的年份孕穗期梅雨不明显,已遇上高温影响,抽穗结实阶段  相似文献   

19.
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晚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播植期的季节安排、品种搭配与气候条件不协调,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常受低温冷害危害,造成产量年际之间的波动。1978-1982年我们开展了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经过5年的实验,基本得出了不同播植期晚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前言杂交稻汕优6号,在本省引种、推广以来,增产效果明显。目前,浙南已成为连作晚稻的当家品种,浙北也有不同比例的推广。汕优6号是感温性较强的组合,在本省连晚栽培中,低温冷害仍然是影响增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低温对晚稻的危害,有关的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阶段,即幼穗分化期(抽穗前23—30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