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郭鑫  赵际新 《吉林地质》2013,(4):164-166
主要介绍了技术及其快速静态定位、准动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三种定位模式。重点对GPS RTK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测量中的勘探网及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图根控制点加密、勘探工程放样、地质特征点采集、物化探测网和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家祥  丁锐 《安徽地质》2003,13(4):301-302,315
利用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合肥市行政中心区域的工程控制网,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结合全站仪进行行政中心大楼轴线桩及挖孔桩放样。  相似文献   

3.
GPS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庆中  李莉 《地下水》2012,34(5):153-154
GPS和RTK已是非常成熟的测量技术,在长跨度的带状测区中将二者结合,利用GPS的静态定位技术进行首级控制,用RTK技术进行断面基桩放样及施测,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鲁北段的5标段断面复测中得到很好应用,实践表明E级GPS网二维约束平差精度远优于规范要求,RTK测量成果,经用多种常规测量手段检查后,其精度较高。GPS和RTK相结合的关键技术是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差分数据的传输,坐标转换参数的未定三个方面。RTK作业距离受卫星状况、天气状况、数据传输状况等影响,应使各点与基准站电台准"电磁波通视"。  相似文献   

4.
白浩铁路一期工程线路自桑锡线的白音库伦车站引出,直至门迪诺尔,全线长约52.253km。根据野外施工条件采用GPS定位技术进行E级网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几何水准方法,在施测时加测一个临时点以增加图形强度。测量施工采用4台S82-2008双频GPS接收机按静态观测方法进行同步观测,观测时间控制在45min~60min。根据GPS网平差后坐标和点位精度分析,该项勘测工程控制网设计与施工措施合理,测量结果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各项限差要求。白浩铁路一期工程GPS施测控制网的布设方法为GPS在沙漠地区特殊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一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5.
GPS测量技术目前是国内地面沉降城市开展地面沉降研究的一个重点。GPS具有常规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GPS系统固有的原因,其垂直方向的测量精度相对于平面测量精度一般较差。这对于开展城市地面沉降需要布设大面积GPS网而言,显得尤为突出。GPS伪星定位测量技术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技术,它可以全面改善GPS测量在垂直方向(大地高)的精度,从而全面提升GPS的性能。本文就GPS伪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原理、方法结合国外的诸多实践进行了论述,对伪星定位的潜在能力进行探讨。并就目前上海市开展的GPS地面沉降网改善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对勘探精度及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而“3S”(GPS、RS、GIS)技术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为物探测量工作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3S”技术在测量中存在的若干技术和概念问题.指出GPS技术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提高测量效率,降低工程费用:RS技术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为在沼泽地、高山区等不易到达的地区施测提供了参照资料,其小于1m的影像图分辨率,对于物探施工设计、变观放样及精确绘制测线草图,提供了较大方便;基于位置多属性处理和分析的GIS技术,在数据处理、图形处理、空间查询、可视化表达等方面,为提高物探测量技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陈波 《四川地质学报》2011,31(2):239-241
分析实时GPS误差的来源,并用RTK测量技术来检核GPS静态相对定位所测设的E级控制点,对其测量精度做出相应的比较分析,阐述GPS静态相对定位和RTK定位技术在煤田勘探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点位的放样在野外的各种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不通视的情况下,利用建筑物主轴线以直角坐标法放样点位的方法,解决了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放样问题。对放样数据公式进行了推导,同时对放样精度进行了讨论。由于该方法计算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了野外作业时间,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GPS技术已经被逐步应用到桥梁工程测量实践中,并引发了该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本文阐述了桥梁工程中应用GPS测量技术的基础工作,探讨了GPS测量技术在桥梁工程设计规划和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并就GPS-RTK、GPS高程拟合、施工中静态定位测量的优势及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GPS-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GPS—RTK技术对公路测量的作业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精度。本文从公路测量工程的几个关键过程阐述了应用GPS-RTK技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GPS PPP技术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张勤  黄观文  涂锐  张双成 《岩土力学》2014,35(7):2118-2124
为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时可能达到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GPS监测点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利用PPP技术对该滑坡从稳定、开始滑动直至产生破坏的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并与GPS单历元差分定位、载波相位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 PPP技术监测结果的内符合精度约为10 mm,外符合精度约为40 mm,且GPS PPP技术具有一些差分GPS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无需基准站支持、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可直接获取监测点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的绝对坐标等。该技术完全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2.
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实时变形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 RTK技术、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和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实时跟踪监测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稳定到产生破坏的全部过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RTK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等技术参数,即在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步观测到的卫星数在7颗以上且RTK系统的数据链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就能分别控制在15mm和20mm以内。研究结果表明,RTK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用于滑坡灾害的动态实时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13.
GPS定位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PS定位技术对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进行试验性研究,是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的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分析、研究和论证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监测的可行性并制定技术规程;建立从链子崖至巴东段的地质灾害GPS监测试验(示范)。基于GPS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研究,分析了GPS监测的最佳时期、最佳时段长度、最佳截止高度的选取及适宜采用的软件和星历等问题,结果表明,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能够满足其精度要求,该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某测区GPS静态测量和GPS—RTK代替一级导线的对比,对提高GPS—RTK定位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认为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GPS—RTK技术代替一级导线测量时能够满足点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朱保民 《安徽地质》2011,21(4):309-311
随着GPS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GPS定位测量获得大地高精度在逐渐提高。如何有效利用GPS水准测量把GPS高程转换成工程所需的正常高,成为了水利测量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淮北矿业集团临涣工业基地引水工程为实例,采取多项式曲线方法进行了GPS水准拟合的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平原地区,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所获得的正常高结果可以满足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在带状测区的水利工程中可以取代几何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弱GPS单点定位中残余的系统偏差对参数估值精度的影响,在误差方程中引入一非参数分量来表示测量中残余的系统误差,即利用半参数模型来精化GPS绝对定位的函数模型。利用实测GPS数据检验了此算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平差模型中残余的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7.
苏艳红  刘沙 《山东地质》2011,(5):30-32,38
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前进,利用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已成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通过对胜利油田单基站CORS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在胜利油区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中的应用方式及精度分析的论述,对单基站CORS系统在石油天然气井位测量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高精度GPS野外定位技术,应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利用1988年和2004年两期遥感数据对生态敏感区域——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提取、GPS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查干湖地区16年来水体面积减少了139.36 km^2,盐碱地增加了106.83 km^2,碱斑面积增加了107.21 km^2,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初步分析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建议,探讨了基于多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