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建 《中国岩溶》1988,7(2):139-146
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分布及发育状况,指出较大的洞穴多发育在中奥陶统地层中;泰山——鲁山的可溶岩地区洞穴最为集中,洞穴发育的规模也较大;在山区,洞穴出露的部位一般较高,多接近于山顶或处于山体中上部。根据洞穴与古喀斯特剥蚀面的关系,笔者认为山东地表出露的喀斯特洞穴主要是新第三纪以来发育的。 随后,本文从洞穴的形态特征、碳酸钙化学沉积特点、与其他景观的组合、洞穴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诸方面对本区洞穴的旅游开发意义作了初步评价。文中指出,在接近于济南、淄博的泰山——鲁山地区,洞穴旅游开发的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2.
赵鹏  赵建 《山东地质》2004,20(6):26-30
济南南部山区是山东喀斯特洞穴发育地区之一,所统计的34个中,长度在50~500m的较大洞穴有7个。从洞穴发育的基本特征看,较大的洞穴多呈单通道水平廊道状,洞内保留有许多典型的溶蚀小形态(如窝穴、波痕类),但洞内沉积物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崩积物、残积物和渗流水造成的碎屑物,碳酸钙化学沉积物相对较少,溶洞多表现为一种单调的干洞特点。从成因上看:较大洞穴属于具有潜流成因的次生渗流带洞穴;较小洞穴有裂隙状的渗流带洞穴、差异风化成因的壁龛式洞穴等。这些洞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金华双龙洞测量中的应用情况。这一研究不仅提高了洞穴测量的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还为洞穴内部地貌与地质体形态三维可视化构建、虚拟洞穴内部地理场景构建、洞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源,为洞穴数据库建设、洞穴景观旅游开发、洞穴环境与景观保护、洞穴考古等提供直观精密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山东,既发育着崮群、海岸等具有山东特色的岩溶地貌形态,也发育着泉群、长垣状山体、干谷等中国北方及温带岩溶地貌的典型形态,还发育着洞穴群、漏斗、洼地、峡谷等常见的岩溶地貌形态;它们以寒武系和奥陶系为主的可溶性地层为物质基础,或呈线状,或呈面状,或呈点状分布于众多规模、形态不一,且彼此独立的岩溶孤岛内,是崮群、泉群、洞穴群和海岸等岩溶地貌的典型集中发育区,是展现崮、泉自然美景最杰出的代表地之一。同时在对区域地质地理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区域气候特征将山东岩溶地貌划分为半干旱、半湿润、海岸性3类暖温带岩溶地貌区,并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山东岩溶"离散型孤岛式"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中国北方及全球温带岩溶地貌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洞穴及其古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不断深入,洞穴与外部环境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即洞穴呼吸,日益成为洞穴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洞穴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人工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对洞穴呼吸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洞穴呼吸的机理,分析了洞穴呼吸系统的构成,总结了洞穴呼吸的主要方式。同时认为洞穴呼吸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及地貌形态等)、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洞穴发育特征(包括洞穴规模、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程度等)等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并建立了洞穴呼吸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响应-耦合关系,从理论上探索和分析了这三大因素对洞穴呼吸的影响方式和途径等,为洞穴呼吸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6.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周燕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891-898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而闻名遐迩,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洞穴是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一种喀斯特地下形态,类型多样。依据它们的剖面形态、成因和所处的地貌部位差异,将其划分为罅状洞穴、水平洞穴和倾斜洞穴三个类型。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岩溶洞穴垮塌的岩石力学原理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实钻资料的分析,基本明确了洞穴埋藏垮塌的控制因素是岩石抗弯强度、洞穴尺度、洞穴距风化暴露面的距离等,并得到了洞穴垮塌深度的定量图版。该图版对于钻前预测现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洞穴是否已经垮塌、洞穴埋藏演化史精确恢复以及对裂缝—洞穴型储层的评价预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浙江洞穴蜘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樟福  张贞华 《中国岩溶》1994,13(4):369-374
本文记述了浙江洞穴蜘蛛14科19属33种,其中无眼弱蛛、太真弱蛛、妙石弱蛛和灵栖弱蛛为真洞穴性蜘蛛。通过对25个洞穴调查,在石灰岩洞穴采集蜘蛛标本29种,火山岩洞穴采集16种。了解到形成两类洞穴蜘蛛种类差异,既涉及洞穴大小、稳定程度,又和洞穴口与外界接圾面积有关。洞穴蜘蛛主要分布于浙西岩溶洞穴带。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陈伟海 《地质论评》2006,52(6):783-792
洞穴学发展到现阶段,已成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文综述在洞穴分类、洞穴发育演化机理和模拟实验研究、洞穴探测与国际合作、洞穴资源及数据库建设、洞穴沉积物分类及成因研究、洞穴石笋的古环境记录研究、洞穴生物研究、洞穴景观旅游开发、洞穴环境系统观测与洞穴医疗试验研究、洞穴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