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安顺郑家小洞内的动物和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共获动物标本551号,隶属3门6纲10目20科29种(或类群)。对5个动物类群(螺类、马陆、斑灶马、蝙蝠粪和山蛩虫)、洞穴土壤和洞穴水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各动物类群的富集系数和洞穴土壤的污染指数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蝙蝠粪便中Zn的含量最高(670.5 mg/kg),间接说明了洞穴外围环境中的Zn污染较为严重,马陆对Ni与斑灶马对Cr和Ni无富集能力。各元素在3个光带土壤中的平均值含量都超过了我国的土壤背景值,按顺序排列为Zn >Ni > Cu > Cr > Pb > As > Hg > Cd,水体为Zn > Cr > Ni > Cu> Pb > Hg > As > Cd。单项污染指数表明Hg、Ni和Zn为重污染,在3个光带中的平均值分别为5.11、3.18和3.20。从综合污染指数看,3个光带的平均值为2.17,属轻污染,说明该洞穴有重金属污染但不严重。   相似文献   

2.
黎道洪  罗蓉 《中国岩溶》1999,18(2):134-150
对贵州和尚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共获标本350号,隶属3门5钢13目19科.研究了不同光带内洞穴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洞内物种丰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量高均在有光带,其指数分别为3.5511、2.2964和0.7799;优势指数在黑暗带最高(0.3756);相似性指数最高在弱光带与黑暗带之间(0.6338)。此外,还对洞穴动物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龙洞内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黎道洪  罗蓉 《中国岩溶》2001,20(4):315-320
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对贵州龙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共获上述3类动物标本577号,隶属7纲15目22科。此外,还研究了光、温度、湿度和CO2等环境因子对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食物因子外,光、湿度和CO2对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斯洛文尼亚和中国贵州喀斯特洞穴动物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7-8月,中方专家野外考察了斯洛文尼亚的8个喀斯特洞穴,采集各类洞穴动物标本500余号,并对主要洞穴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收集相关资料200余篇。2004年2月斯方专家野外考察了中国贵州12个喀斯特洞穴,采集各类动物标本1000余号。本文对两国喀斯特洞穴内的主要动物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是斯洛文尼亚的物种丰富度比贵州的高: 前者有533种,密度为65. 80种/1000km2; 后者有238种,密度为0. 54种/1000km2。从洞穴蝙蝠看,两国均为24种; 但区系成分不同,斯洛文尼亚全为古北界种, 贵州则主要为东洋界成分( 83% )。此外,文中还对比分析了斯洛文尼亚施科茨杨洞和贵州龙洞内的动物群落组成: 前者以水生种为主体,后者全为陆生种。最后,对斯洛文尼亚无真洞穴鱼的问题及两国的洞穴动物起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黎道洪  罗蓉 《中国岩溶》1999,18(2):143-149
对贵州和尚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共获标本350号,隶属3门5纲13目19科。研究了不同光带内洞穴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洞内物种丰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均在有光带,其指数分别为3. 5511、2. 2964和0. 7799;优势度指数在黑暗带最高( 0. 3756); 相似性指数最高在弱光带与黑暗带之间( 0. 6338)。此外,还对洞穴动物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四次对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的调查,共获37种动物。各种类数量优势分别为有光带的蚁蛉幼虫、蕈蚊,弱光带和黑暗带水域的红点髭蟾蝌蚪以及洞壁的斑灶马。2001年10月和2003年3月,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分别有动物群落15、13和10种类型,优势群落为斑灶马、红点髭蟾蝌蚪和蚁蛉幼虫。动物的取食、隐蔽、繁殖、栖息等环境在不同时期的变换引起这一区域洞穴动物在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等的变化,人类活动则加大了生境的差异。食物-陷阱法可用于部分动物的相对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广西岩溶洞穴鱼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解 《中国岩溶》1985,4(4):377-386
<正>前言 岩溶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在各个地史时期都可以得到发育。作为岩溶洞穴的分支学科——洞穴生物学(尤其是鱼类)的科研资料不多,且比较零星。丹麦人塞特博士1849年曾根据不同的生活条件,对洞穴生物进行了分类。1870年以后洞穴生物的调研工作渐有发展。1886年,帕卡顿发表了关于北美洞穴生物的专著。1896年,哈曼发表了《欧洲洞穴动物群》一书。1927年法国学者贾内尔完成了《法国洞穴动物志》。   相似文献   

8.
国外洞穴生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福星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7,16(3):259-267
本文是通过对大量国外洞穴生物研究论文的参考、归纳而编写成的,内容涉及洞穴生物研究历史、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演化等热门研究;同时,还简单介绍了洞穴动物的采集方法和洞穴微生物沉淀矿物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靖 《第四纪研究》2010,30(2):298-306
鉴定家养动物的系列方法包括形体测量、病理现象、年龄结构、性别特征、数量比例、考古现象、食性分析、DNA研究等。按照迄今为止出土的动物骨骼资料,中国主要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和种类依次为距今10000年左右出现狗,距今9000年左右出现猪,距今5000多年出现绵羊,距今4000多年出现黄牛,距今约3700年左右出现马和山羊,距今约3600年左右出现鸡。中国古代家养动物出现的模式可以分为直接在当地驯化和通过文化交流从其他地区引进这样两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洞穴生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冉景丞  陈会明 《中国岩溶》1998,17(2):151-159
本文评述了中国洞穴生物的研究历史、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在洞穴生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充分分析洞穴生物研究动态并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展望了中国洞穴生物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