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短消息     
癌细胞进入大脑的"单程票"?有10%的癌症患者的癌细胞会扩散至脑部并发展成脑部肿瘤。一个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问题是:癌细胞是如何通过血脑屏障的?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细胞结构,它可以限制化学物质和  相似文献   

2.
癌症目前通过手术切除、化学及放射治疗等方法所得到的治疗效果不一,而且多数的患者复发的机率很高,甚至死亡。因此许多研究学者致力于治疗癌症药物的开发,尤其在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之前。据台湾生物医药信息网mdnews.itri.org.tw报道,最近美国的研究学者,从海参当中萃取出一种物质,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阻碍某些人类癌细胞的生长(其中包括胰脏癌)。Dr.Adrian是研究其中的翘楚,在超过十年的研究当中,发现胰脏癌细胞生长途径中一重要的物质Lipoxygenase(在大肠癌细胞生长中也发现相同的物质)。Adrian与一家致力于海洋药物开发的公司合作当中,发现原本被开发来当作抗发炎制剂的海参萃取物,对于癌细胞的生长发生有抑制的效果,能引发一种转变性的细胞死亡。虽然目前还未证实在人类的临床实验中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但研究者表示有希望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新发现:海参防癌@刘晓荻  相似文献   

3.
吴溪 《海洋世界》2008,(1):51-56
一切开始于学术界 长久以来癌症都是人类的“梦魇”。通常意义上,癌症指的是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的形态与代谢过程均出现异常,而恶性肿瘤细胞会迅速增殖并转移到身体的其它部位。无数医学工作者为攻克癌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那么,鲨鱼软骨又是如何与癌症治疗建立起联系的呢?  相似文献   

4.
食用水产品中的鱼类有防治癌症的作用,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现已得知鱼类及其制品具有不同程度防治癌症的作用。鱼类有抗癌作用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很少患癌症,由此推测鲨鱼对癌是否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人还将一些病源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说明鲨鱼体内确实含有特殊成分,更引起人们研  相似文献   

5.
常可 《海洋世界》2005,(1):10-11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鲨鱼的软骨提取物能够抵抗癌细胞。而近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学家在《癌症研究》杂志上撰文指出,这一说法并非理性和科学的,而是市场运作和伪科学的胜利,这对于鲨鱼和人类来说,都不能不是一个悲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和比较医学系的Ostrander教授说:“自从提出鲨鱼的软骨可以治愈癌症以来,统计数字不断显示鲨鱼的数量在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同时,很多癌症患者却也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在这篇题为“鲨鱼软骨、癌症和逐渐  相似文献   

6.
荔枝螺是福建海域常见食用螺类,古方记载和民间长期食用证实具有良好药用价值,但国内外对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福建海域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研究材料,从疣荔枝螺消化腺部位获得抗癌组分E-EA-2,通过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为6-溴靛红(6-bromoisatine),分子结构式C_8H_4BrNO_2.E-EA-2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QGY-7703细胞增殖,药物浓度高于40μg/cm~3时,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E-EA-2能诱导肝癌细胞QGY-7703发生PARP蛋白剪切,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使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同时,E-EA-2使MCF-7细胞核产生固缩,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E-EA-2对肝癌细胞QGY-7703的IC50为46μg/cm~3,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28μg/cm~3,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主要是以促凋亡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发现海带含抗癌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海带和裙带菜等褐藻类中含有一种能诱导癌细胞“自杀”的物质。日本生物研究所从海带等褐藻中提炼出一种纯度很高的 U-岩藻多糖类物质。研究人员把这种物质注入人工培养的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和胃癌细胞后,细胞内的染色体就会以自身拥有的酶将自己分解,2~3日后癌细胞就自我消灭,而正常细胞则几乎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9,(2):7-7
美国耶什华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一种小型胞内蛋白可以协助细胞“自杀”,这发现很可能为癌症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自然衰老或外界压力等因素均会导致细胞的程序化死亡,又称“凋亡”。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7):8-8
·人类聪明的大脑和患癌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教授约翰·麦克唐纳正在研究的课题。麦克唐纳发现,与人类相比,黑猩猩罹患癌症的几率较低。于是,他的研究团队对比了人类和黑猩猩的5个组织(大脑、睾丸、肝、肾、心脏)的基因表达方式,发现了二者在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或称细胞凋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鲨鱼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鲨鱼属于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鲨形总目(Selachomorpha),约250多种。在自然界中鲨鱼是极少患恶性肿瘤的动物之一,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将高剂量的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注射到鲨鱼体内,不能诱发癌症。将黄曲霉素混入食物中长期给鲨鱼喂食,在近8年的研究中没有发现鲨鱼长出肿瘤。给鲨鱼接种癌细胞也不能诱发癌症。这提示鲨鱼体内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  相似文献   

11.
螺旋藻多糖对移植性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螺旋藻多糖200mg/kg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腹水型肝癌细胞的增殖。它对S180和腹水型肝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抑制作用,在3~24h内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提高。它对癌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属DNA代谢干扰型。螺旋藻多糖虽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但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螺旋藻多糖对移植性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螺旋藻多糖200mg/kg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腹水型肝癌细胞的增殖。它对S180和腹水型肝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抑制作用,在3~24h内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提高。它对癌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属DNA代谢干扰型。螺旋藻多糖虽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但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海带采用乙醇提取色素,通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其中的岩藻黄素,并最终通过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制备了三种岩藻黄素的异构体。通过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质谱(MS)对岩藻黄素及其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鉴定。采用乳腺癌细胞MDA-MB-231模型,对岩藻黄素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藻黄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13-顺和13′-顺岩藻黄素组分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 IC50值达到23.71μg/mL。全反式岩藻黄素和9′-顺岩藻黄素两种异构体IC50值分别为45.30和27.09μg/mL。qPCR试验表明岩藻黄素各异构体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NF-κB家族基因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高效、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成分,本研究以真海鞘(Halocynthia roretzi)根索及被囊为原材料,通过乙醇提取方法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真海鞘根索被囊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后得到具有癌细胞毒性的有效组分ST-Ⅱ。随后采用制备级硅胶层析板继续分离得到9个组分,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其中的ST-Ⅱ-Ⅱ组分能高效抑制多种人源癌细胞的增殖,而对正常细胞(L929)无明显细胞毒性。采用制备液相分离ST-Ⅱ-Ⅱ得到9个组分,其中ST-Ⅱ-Ⅱ-Ⅸ组分具有显著癌细胞毒性。1H NMR谱,1H-1H COSY谱初步推测ST-Ⅱ-Ⅱ-Ⅸ为结构新颖的酯类化合物。为了阐释真海鞘根索被囊乙醇提取物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中发现ST-Ⅱ-Ⅱ处理后的HepG2细胞的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其活性氧水平显著提高,而线粒体膜电位则显著降低,促细胞凋亡蛋白Bax和抑癌蛋白p5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抑制细胞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明ST-Ⅱ-Ⅱ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抑制HepG2细胞增殖。本研究结果表明真海鞘根索和被...  相似文献   

15.
首次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侵入海带的途径,通过电镜观察,跟踪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染海带过程中海带表皮细胞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褐藻酸降解侵染海带的过程是首先引起海带表皮细胞壁藻胶层表面的破坏,然后引起藻胶层的断裂,并使藻胶层逐渐降解变突,最后褐藻酸降解菌通过海带细胞的壁藻胶层的断裂变突处进入海带细胞内。  相似文献   

16.
喻丹  张培军 《海洋科学集刊》2004,46(46):142-147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卵裂和囊胚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细胞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明显的细胞运动,囊胚表层的细胞通过一个称为组织者(Spemann and Mongald’s organizer)的结构进入胚胎的内部,经过内陷、内卷、汇聚、延伸等一系列细胞运动,按照既定的方向迁移到达目的地,参与构建各个胚层,这一过程称为形态发生运动。形态发生运动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这一过程中,特定的单个细胞或成群细胞的定向迁移,对于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以及由这些胚层所产生的特定组织器官的发育与分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从发育进化角度讲,作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过渡类型,一个世纪以来,文昌鱼一直是发育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童第周等做出的关于文昌鱼胚胎调整性的研究(Tung et al.,1958,1960,1965),他们利用卵裂球的分离和配合实验证明了文昌鱼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具有调整能力,各部分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但关于文昌鱼形态发生运动的研究仅限于形态描述(Conkjin,1932; Hirakow et al.,1991),对于文昌鱼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运动机制依然缺乏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7.
对丛生蛋白(Clusterin,CLU)的结构、功能、调控及生理作用进行综述。Clusterin是1个高度保守的基因,该基因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分析表明CLU存在3种转录本异构体,能够转录翻译生成几种不同形式的蛋白。其中,分泌型Clusterin(secreted Clusterin,sCLU)是分子量为75~80kDa的糖基化蛋白,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理体液中,具有细胞保护作用。胞核型Clusterin(nuclear Clusterin,nCLU)由细胞质转移入细胞核中,有促进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体外细胞水平研究结果表明,CLU的表达与TGF-β、IGF-1R/SRC/MAPK/Egr-1、核转录因子NF-κB相关,且受致癌基因的调节。最近通过对鱼类的CLU基因的研究发现CLU在血脑屏障区高度表达,且其表达受到Delta-Notch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但不受IGF信号通路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报导一种海洋生物提取物“KEMH”对57例体外培养的不同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KEMH”对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癌细胞对“KEMH”的敏感度总有效率达55.4%。本文以10例以上者按不同癌细胞对“KEMH”的敏感度进行分组统计,指出“KEMH”对肺癌细胞的杀伤率最高,为94%;对乳癌细胞为68%;对胃癌细胞为53.1%.与对照组比较,P值差异性显著。与常规较有效的抗癌药环磷酰胺,盐酸阿霉素等五种药物比较,“KEMH”比这五种药物对癌细胞具较高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9,(9):9-9
目前,通过干细胞注射来修复受损心脏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是一种前景光明的治疗方法,但另外一些研究者却致力于一种更为快速的治疗方法——给心脏“打补丁”。当然,给心脏“打补丁”肯定比给衣服打补丁复杂得多。由于暂时性缺氧,心脏病发作通常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因此心脏上的“补丁”不仅要能够覆盖心脏受损区域,还要代替受损区域发挥作用。来自以色列的科学家们将体外培养的心脏细胞植入大鼠胃中的脂肪组织,那里血管丰富,可帮助其他器官再生。一周后,他们将由心脏细胞组成的“补丁”转移至受损心脏,“补丁”逐渐与周围的心脏组织融合。研究者表示,必须保证“补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否则细胞的存活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建立了分散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该模型属原代培养,在体外能直接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该模型稳定性好,差异性小;培养神经细胞可存活1个月以上,14d左右细胞生长最为丰满,且四周晕光明显,神经突起多而粗大,分枝互成网络;14d以后生长减缓。由于在此模型培养的条件下,既不存在血脑屏障问题,又容易控制条件,便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神经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及药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特别适合在体外进行神经药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