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硼氢化纳还原法将海水中无机锡还原为挥发性锡化氢,氮为载气将锡化氢从反应器吹出,并于液氮冷阱中捕集,捕集后将锡化氢载入氢焰原子化器进行原子吸收测定。对该还原反应、氢化物转移、捕集及原子化实验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法中可氢化元素As、Sb、Se等超过被测物浓度200倍时亦无明显干扰,检出限为0.0060μg/dm~3,对0.050μg/dm~3 Sn浓度的样品变异系数为±8%。标准曲线表明,在0—0.050μg/dm~3 Sn浓度范围内有理想的线性关系。对海水介质测定,该法所作校准曲线与蒸馏水介质具有相同的斜率,采用NaOH共沉淀预富集可提高灵敏度5—10倍,便于海水样品保存,总回收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铜、铅、镉的含量 ,并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发现 :A组、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的含量从里到外有递增的趋势 ,这与近年来大亚湾水体中铜、铅、镉含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 A组珊瑚礁变化明显 ;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分析认为 ,这是因珊瑚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1)海水组成对珊瑚礁化学成分的影响 ;(2 )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矿物组成是制约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3)陆源碎屑组分对大亚湾珊瑚礁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3~2016年9月(夏季)涠洲岛珊瑚礁海洋公园海域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分析了涠洲岛珊瑚礁海洋公园的水质状况、营养盐的组成及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海洋公园海域夏季海水环境因子(水温T、盐度S、pH和溶解氧DO)相对稳定,适合珊瑚的生长和繁衍;整体水质质量状况较好,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态无机氮中NO-3-N、NO-2-N和NH+4-N含量变化差别不大,DIN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且对DIN的贡献最大;受陆源输入及海水交换作用的影响,PO3-4-P呈轻微下降趋势;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在0.03~0.21之间变化,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N/P比值偏大,平均值为54.5,呈逐年下降趋势;涠洲岛珊瑚礁海洋公园海域主要属于磷限制,整个海域处于贫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沉积与环境琼海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珊瑚礁记录时小军,余克服,陈特固,张江勇,赵建新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杨克红,初凤友,赵建如,雷吉江,葛倩,方银霞珠江三角洲海侵过程与土壤氟元素的富集效应杨木壮,赖启宏,周顺桂琉球群岛以东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及来源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海水中痕量元素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水中一些元素的浓度很低(10~(-9)—10~(-12)g/g),但弄清它们的确切含量和分布,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海洋工作者,对海水中诸如Pb、Cd 、Se、Th、Tl、Cu、Mo、Zn、U、G、Ba、Re等痕量元素的测定颇感兴趣。测定如此低含量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分离和富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而试剂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被测元素,即通常所说的试剂空白,因为海水中被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关注了浮游植物群落对人工鱼礁建设后短期内的响应,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小黑山岛海域 2013—2016 年 12 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共鉴定出 75 种浮游植物,硅藻是该海域最主要的浮游植 物类型;研究区域内叶绿素 a 浓度范围为 0.22 ~ 9.46 ug/L,Shannon 多样性指数 (log2) (H'') 范围为 0.76 ~ 3.06,Pielou 均匀度指数 (J'') 范围为 0.28 ~ 0.77。鱼礁建设前后海水环境因子变化较小,且礁区内外差异不显著,鱼礁建设后变化主要有3 点。Pb 和 Hg 浓度有所降低,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航次及站位增多。于叶绿素 a 浓度、H''和 J''均有所下降,礁区内外叶绿素 a 浓度无明显差别,且礁区的 H''和 J''高于非礁区。盂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化,但礁区内外无明显差别,具槽直链藻是该海域全年性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 (CCA) 表明影响站位和各浮游植物在分析图中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不是人工鱼礁建设而是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溶解氧、NO3-N、水温、悬浮物和 As 影响,其中 As 浓度虽然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太平洋和中国南海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中太平洋海山和中国南沙海盆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配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含量非常高,总量为1 380×10-6~2 360×10-6,约为正常深海沉积物和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的10~100倍,与大陆地壳丰度相比Ce最为富集;中太平洋海山区和中国南沙海盆富钴结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其他海域基本相同,属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Ce元素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沿生长方向逐渐降低,底层比顶层高出近一倍;不同海域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夏威夷群岛富钴结壳中的稀土元素总量最高,中太平洋海山区中等,中国南沙海盆偏低。  相似文献   

8.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  相似文献   

9.
四溴双酚A(TBBP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具有危害性。为研究渤、黄海浮游动物对TBBPA的生物富集,于2016年6—7月在渤、黄海24个站位中采集海水和浮游动物,测定TBBPA浓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和总脂类含量。结果显示,海水和浮游动物中的TBBPA浓度范围分别为0.057~0.607μg/L和0.930~10.165μg/g·d·w,生物富集因子(BAF)范围为1.82×103~63.298×103,表明浮游动物对TBBPA有生物富集能力。生物量、种类组成是影响生物浓度的重要因素,生物量范围为251.663~1 982.541mg/m3(湿重),与生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桡足类占浮游动物总量比例的降低和季节性浮游动物比例的增加均使BAF显著升高(P0.05)。小型桡足类(8.34%~22.31%)、季节性浮游动物(9.36%~21.54%)和毛颚动物(6.05%~9.17%)的总脂类含量与BAF呈正相关,表明TBBPA容易富集在脂肪组织中。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冲绳海槽中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H9岩心沉积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元素含量在岩心75~80 cm处有一个明显的突变,上段中明显富集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正好对应于海槽中非热液活动区沉积物中相对亏损的元素,是热液活动区沉积物中的富集特征元素.75~80 cm处岩心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突变标志着冲绳海槽中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开始或显著加强.除锰外,在其他热液活动区(如洋中脊等)显著富集的铁、铜、钴、镍在该区富集程度不高,但铅、鉮、锑、汞在上段岩心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较下段高3~6倍,较非热液活动区沉积物中含量高3~12倍.这些富集元素与冲绳海槽热液活动成因硫化物中富集元素非常一致,表明该区热液活动对沉积物中锰、铅、鉮、锑、汞具有重要贡献,锰、铅、鉮、锑、汞是海槽中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性示踪元素组合.岩心沉积物中很好地记录了热液活动的发展演化,该区海底热液活动从距今5740a开始发生或显著增强,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其间活动程度经历了强弱变化,岩心上段锰的平均堆积速率约为40.461μg/(cm2·ka),与其他热液活动区的相当.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珊瑚礁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变暖对珊瑚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人类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现有资料对海平面上升、海水淡化、珊瑚白化和海水中CO2浓度增高等对珊瑚礁的影响进行汇总分析,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和珊瑚礁的前途做一评估。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西北海域海水中钇与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样品是在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科学考察船(淡青丸KT)93-14次航海期间,于1993年9月12日在日本伊豆-小笠原海沟海域(29°05′N,142°51′E,水深9500m)采集的。采用化学萃取-反萃取分离法并结合等离子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中重稀土相对于轻稀土富集,相对于重稀土和轻稀土来说,中稀土有一定程度的亏损。钇浓度从海水表面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与稀土元素一样在海水断面上呈营养盐型分布。同时还发现Ho是稀土中与Y相关性最好的元素,并指出Ho/Y的浓度比同样可以用来示踪海洋中水团的移动。  相似文献   

13.
王初升  尹卫平 《海洋学报》1986,8(6):724-728
实验通过测定泥蚶(Arca granosa Linnus)血液和软体组织中Cd,Pl和Cu的含量,讨论泥蚶对这三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体内分布,结果表明,金属在血液和软体组织中的浓缩系数高低顺序为:Cd>Cu>Pb,且Cu和Pb的浓缩系数值接近,体内分布相似,有别于Cd;血液浓缩系数可反映出软体组织的富集能力,由海水铅致毒实验表明,血液Pb浓度受环境海水Pb浓度的支配并随时间变化;海水铅致毒浓度1-100μg/l,泥蚶血液和软体组织中Pb含量随海水Pb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三者之间具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采自印度洋深海中最常见的两类生物成因沉积物——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开展了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Y(REY)含量的系统分析,探讨了两类沉积物中REY的组成特征、物质来源和富集机制。研究表明,钙质软泥以富含CaO和Sr为主要特征,硅质软泥则富集SiO2、Al2O3、Fe2O3等。钙质软泥中∑REY平均含量为40.56×10-6,轻稀土元素(LREE)略有富集,REY有向细粒沉积物中富集的特征,PAAS标准化后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均表现为Ce负异常、Eu和Y正异常;REY以自生来源为主,继承了海水的组成特征,同时也受到了热液流体物质和洋底玄武岩风化产物的影响。硅质软泥中∑REY的含量为248.54×10-6,LREE相对富集,REY在4φ以细的沉积物中富集;研究站位沉积物中∑REY含量处于边界品位附近,但在细粒级沉积物中重稀土元素(HREY)含量则达到了工业品位;该类沉积物细粒组分中REY主要来自陆源或火山碎屑组分中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吸附作用,粗粒组分中REY来源则主要与生物作用相关;硅质软泥中REY的富集与沉积物中磷灰石等矿物相关,部分不同来源的REY可能是在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中再次分配向磷灰石、钙十字沸石等矿物中富集。  相似文献   

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海水中的锂、铷、硼、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海水中的Li、Rb、B、Sr 不需要像痕量元素一样采用复杂的分离富集方法, 去除基体元素,富集目标元素, 而是直接将海水稀释50 倍, 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参数, 提高测试灵敏度后, 在线加入内标Re 上机测试, Li、Rb、B、Sr 的方法检测限(3σ)分别为0. 75, 0.25, 14.0 和0.10 μg/L。连续测试10 次海水样品, 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 Li 为1.47%, B 为3.13%, Rb 为2.05%, Sr 为2.01%;并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 回收率在96.5%~105%之间。结果表明, 该操作简单, 测定速度快, 数据稳定,可靠, 满足海水中这4 种元素的测试要求。测定了大西洋底层海水(距离海底200 m)中这4 种元素, 数据偏差小于2.65%, 低于方法测试标准偏差, 该层位水体稳定, 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生殖季节从大亚湾采集紫海胆Anthocidariscrassispina ,分离出生殖腺和棘壳 ,用ICP AES法测定其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紫海胆生殖腺中含有Ca ,Mg ,Sr,Fe ,Mn等1 8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几乎都同样在棘壳中存在 ,而且棘壳中的浓度比生殖腺的高出几十倍到几百倍。同时发现棘壳中金属元素的浓度比海水中的高很多 ,如Fe的浓度为海水的34万倍 ,Mn为 1 4.5万倍 ,说明紫海胆对海水中金属元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结果还表明紫海胆生殖腺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性别差异 ,雌性生殖腺中Zn含量是雄性生殖腺的 4倍 ,而雄性生殖腺中Mg的含量比雌性生殖腺高。以食品卫生标准来衡量 ,大亚湾紫海胆生殖腺金属元素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n 2 38 84。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海产资源 ,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氨氮海水质量基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磊  张娟  闫振广  刘征涛 《海洋学报》2016,38(4):109-119
我国现行的氨氮海水质量标准参照国外基准与标准制定,未考虑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中国海洋物种,科学性欠缺。对我国海水氨氮质量基准进行研究,采用美国EPA推荐的物种敏感度排序(SSR)技术,结合美国海水氨氮水质基准数学模型,搜集利用我国15种海水水生生物的非离子氨毒性数据,根据非离子氨氮和总氨氮转换公式,得出水体在不同pH值、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的总氨氮水质基准在pH为7.0~9.0、温度为0~30℃的范围内,盐度为10时,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的范围分别为0.089~57.141 mg/L与0.007~4.365 mg/L;盐度为20时,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092~61.152 mg/L与0.007~4.671 mg/L;盐度为30时,CMC和CCC的范围分别为0.095~65.446 mg/L与0.007~4.999 mg/L;3个环境因子,对CCC和CMC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H、温度、盐度。相对于美国,我国急性基准的取值区间收缩了5倍,慢性基准的取值区间收缩了10倍。研究结果认为,现行的非离子氨数值应修正为0.007 mg/L才能有效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同时建议使用总氨氮的基准来管理海水中氨氮变化。为修订我国氨氮海水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春季(3月)表层海水TSM含量分别为17.80±6.16和60.11±75.25mg/dm~3,整个调查海区平均为38.96±56.50mg/dm~3。河流输入是河口区悬浮颗粒的主要来源。悬浮颗粒中Si,Al,Fe的含量最大(47.4~190×10~(-3),C,Ca,Mg,Ti,Mn的含量次之(平均在1.6~29.5×10~(-3)),其它元素的含量一般小于1×10~(-3)。因子分布表明:陆源输入、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过程是控制悬浮颗粒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江蓠为材料,研究了在温度为5~25℃,重金属浓度为1~100μg/L的环境条件下,江蓠对铜、铅、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并测定了在这些环境条件下江蓠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和光合作用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蓠对重金属铜、铅、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实验条件下,随着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江蓠对铜、铅、镉的累积量也显著增加。江蓠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最高分别可以达到2767、5149和1165。在实验的重金属浓度范围内江蓠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处于正常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排污混合区利用人工养殖的江蓠净化和修复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珊瑚礁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其形成时周围海水的状况,能够反映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然而珊瑚礁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容易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导致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珊瑚礁的研究中,首先要识别出保存原始沉积特征的组分,并排除后期成岩改造的影响。以西沙群岛永兴岛的SSZK1珊瑚礁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层位的生物化石、碳酸盐胶结物进行原位地球化学分析,探索成岩作用对不同形成阶段矿物的改造。SSZK1井岩心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骨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两大类;岩心礁相碳酸盐岩沉积后主要受控于早期大气成岩作用,成岩层段揭示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溶解作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的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较为单一,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仅在局部的生物化石中保存了原始形成的文石。后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低Sr/Ca、低Sr、高Mg/Ca)和原始的生物化石(高Sr/Ca、高Sr、低Mg/Ca)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不同阶段的碳酸盐矿物受不同来源流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