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气湿度是气象台站日常观测项目之一。湿球采用湿润的纱布与干球配合测定湿度时,只要仪器性能良好,安装准确,使用的蒸馏水以及清洁维护工作都符合规范要求,读数、订正、查算准确,测得的湿度一般都能准确反映当时天气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可是进入冬季,由于湿球冻结,湿球需采用短纱布溶冰观测时,就给我们测定湿度  相似文献   

2.
冻土观测是我国北方气象台站冬季气象观测的常规项目,对北方寒冷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冻土器是冻土观测的主要仪器,但目前被北方地区所广泛使用的冻土器在设计上存在一定弊端,常因固定链的断裂而发生观测记录丢失和冻土器使用周期缩短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冻土器的原有设计进行了改进,选取了更具优势的替代性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观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助 《气象》1977,3(11):21-21
气象台站观测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仪器是放在百叶箱内的,为什么要把观测仪器安置在百叶箱内呢?这是为了力求仪器测得的空气温、湿度准确,有代表性。 大家知道,地球上热量的来源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了太阳辐射以后增高温度,同时它本身也把热能向大气和宇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出现浮尘、沙尘暴、扬沙天气及冬季溶冰期,有时出现相对湿度查算值与自记仪器值差值偏大现象。笔者认为,除了仪器差外,差值偏大的原因有二: 第一,出现浮尘、沙尘暴、扬沙天气时,湿度自记仪器上的脱脂毛发上易沾上灰尘.影响毛发的收缩性和扩张性。《规范》规定每季度要清洁一次湿度自记仪器,但没有提出出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时应及时清沽仪器上的脱脂毛发。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脱脂毛发的收缩性和扩张性;有必要进行及时清沽,并且同步更换湿球纱布,效果更好。 第二,冬季溶冰期要按《规范》规定按时溶冰,且将冰层…  相似文献   

5.
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概述了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仪器的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和空间不同,采样方式与算法不同,观测时次不同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基本气象要素,如气压、气温、地温、风向风速、降水、湿度等的两种观测数据,认为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大气中的实际情况。自动站对气压、气温和风向风速的观测有明显的优势,但在雨量累计量的测量和高温高湿下的湿度测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1.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湿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份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2.①若溶冰不恰当,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前进行补测的,该时的湿度记录用干湿球补测值查算,气温仍以第一次干球观测值为正式记录。②凡在定时观测正点后进行补测的,则改用湿度计定时值(用规范规定的压、温订正法订正),配合第一次干球记录反查得出该时湿度记录(遇上发报时,湿度计可先借用前次观测的器差值进行订正,只作编报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在仪器原理及观测方法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对2种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检验原理及检验方法上进行了论述,并随机选取黑龙江省8个观测站2005年1~12月每日02、08、14、20时的平行观测资料,对所有观测要素的人工站和自动站观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结果和自动观测结果所有要素无显著差异率接近96%,均一化水平较高。总体来看,黑龙江省人工站和自动站观测结果在冬、夏季均一性较差,要素间的差异较明显;春、秋季均一性较好,差异性较小。其中差异性要素冬季集中在相对湿度、浅层地温,夏季集中在地温、风速。此外,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纬度环境对观测仪器的影响、观测仪器与方法、人工观测误差与人工维护、观测时间等方面。如要进一步完善自动站观测结果,需要针对本省气候特点和影响差异性的原因做出调整和修订。  相似文献   

8.
冬季地面观测,温、湿度自记仪器换纸,是测报人员比较头痛的事,特别是西北风较大的寒冷天气,手套厚了工作不方便,薄了手冻得受不了,有时换完纸回到值班室后手还疼很长时间。西北风大时,还容易将日记纸刮跑。为使测报人员少挨冻,我们将大百叶箱门改向右开,就是把原来  相似文献   

9.
Ⅱ型自动站与常规站温湿度观测记录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品强  王美华 《气象》2003,29(1):35-38
通过对2001年1月-2002年4月Ⅱ型自动站与常规站温,湿度观测值和极值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观测仪器系统偏差和观测取值时间差异的影响,日平均气温Ⅱ型自动站比常规站低0.2摄氏度,日平均相对湿度高+2%,同时温,湿度极值Ⅱ型自动站与常规站偏差存在非线性变化,月最低气温极值差值在最低气温高于8摄氏度时呈正值变化,低于8摄氏度时呈负值变化,月最高气温极值差值大多呈负值变化,夏季比其它季节明显,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在最小相对湿度<35%时正负值变化不稳定,最小相对湿度≥35%时为正值。  相似文献   

10.
溶冰不当 ,是冬季湿度观测中常常遇到的现象。避免溶冰不当的关键 ,在于根据不同天气情况 ,掌握好溶冰时间。《规范》规定 :“当风速、湿度中常时 ,在观测前 30分钟左右 (巡视时 )进行 ;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 ,在观测前 2 0分钟内进行 ;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 ,在观测前 5 0分钟左右进行。”具体湿度多少、风速多大算中常 ,什么程度算大 ,什么程度算小 ,没有说明。根据多年经验 ,我认为“中常”指风速在 3级左右 ,湿度在 5 0 %~ 70 % ;湿度很小、风速很大 ,是指湿度 <30 %、风力 >5级 ;湿度很大、风速很小 ,是指风力 <1级、湿度 >80 %。观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淮北地区108个气象站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 K突变检验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年、季)和干旱程度(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分析了淮北地区1961—2015年干旱频率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地区1961—2015年总体呈干旱略加强趋势,其中1998—2001年干旱发生最频繁,干旱强度、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的频次均呈增加趋势。2011年淮北地区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20世纪90年代起淮北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转变,2013年是夏季转向干旱化的突变点。秋冬两季是淮北地区发生干旱频率较高的季节。秋季干旱分布广、旱情最为严重,淮北地区北部是秋季干旱的高发区;冬季发生中旱以上干旱的地区分布较广,主要位于淮北地区内的安徽片西部和江苏片中部。春夏季发生高频率干旱的区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高荣  尤莉  张钰 《内蒙古气象》2013,(6):9-13,16
利用通辽国家基本站2011年逐日20时气温、湿度、气压资料,分析了自动观测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及产生差值的可能原因。分析认为:仪器的测量原理、感应原件的不同、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观测的时空差异和人为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样和算法的不同是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产生差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冬季观测工作中涉及到湿球溶冰。即当温度低于0℃而高于-10℃且湿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目的使湿球温度表的球表面保持一层厚度均匀的薄冰,进行正常的冰面蒸发,以保证湿度测定的准确性。如果博冰不当,会造成记录失真,甚至残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一是溶冰过早。观测时,因溶冰过早冰层已经因蒸发而破坏,球部迎风面的纱布已呈半干燥状态,颜色变浅,甚至干了。使湿球示度值偏高,测得湿度偏大。二是溶冰太迟。观测时,湿球示度值不稳定,水银柱在OC左右迅速下降或上升,使湿度示度值也偏高。三是水温过高。溶冰时,…  相似文献   

14.
于冬至  翟向东  包洪旭 《黑龙江气象》2012,29(2):33+36-33,36
1技术改造设想小型蒸发器做为全国各站测量蒸发量的仪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资料,虽然存在蒸发量偏大的缺陷,但通过长期与自然水面蒸发进行比较,求得较为准确的比例系数,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现在仍然是一般气象站观测蒸发的主要仪器,是基本(准)气象站冬季观测蒸发的主要仪器。由于其使用年限较长,具有体积小,便于使用操作等优点,是目前其它类型测量蒸发的仪器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5.
溶冰不当,是冬季湿度观测中常常遇到的现象.避免溶冰不当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天气情况,掌握好溶冰时间.  相似文献   

16.
在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方法的适应性观测系统的基础上,考虑湿度因子作用并增加对流层低层的大气运动信息,发展了更加适用于我国中尺度高影响天气系统敏感区识别的优化方案。针对环北京夏季暴雨和冬季降雪的高影响天气个例,分别设计4组试验进行观测敏感区识别试验,考察了优化方案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质量,并对分析和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效果最佳,对环北京夏季暴雨和冬季降雪天气的目标观测敏感区质量有明显改善,湿度因子可使最强观测敏感区更加集中,对夏季降水敏感区的影响比冬季降雪天气更加明显。低层大气信息的引入对最强观测敏感区的准确识别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目标观测敏感区的目标资料对分析和短期预报质量具有明显的正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冬季观测工作中涉及到湿球溶冰。即当温度低于O℃而高于-10℃且湿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目的使湿球温度表的球表面保持一层厚度均匀的薄冰,进行正常的冰面蒸发,以保证湿度测定的准确性。如果溶冰不当.会造成记录失真,甚至残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自动气象站平行观测工作的综合归纳,提出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并行观测期间巡视仪器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述了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深浅层地温、辐射等要素的对比方法,做好自动与人工站数据对比分析可为气象预报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料;还强调了在自动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观测员要熟悉补测程序,并行观测的重要环节还有仪器的良好维护与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9.
百叶箱     
易昌明 《气象》1977,3(11):19-19
百叶箱是地面气象观测专用设备之一,是用来安置空气温度与湿度观测仪器的。为了保证观测记录的代表性,百叶箱的制造和安装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并应注意平时的维护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地面温度测定的是地表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冬季有积雪时测定的是雪面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在观测工作中,发现冬季地温场有积雪时,14时观测地温有时会出现0cm温度表读数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差值较大的现象。经反复观测,发现是由于地面温度表经过太阳直射,感应部分的积雪融化,与地面脱离,造成0 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均迅速上升。观测前30分钟巡视仪器时,因发现温度表下陷雪内,便重新埋放,使0cm温度表感应部分与雪面重新接触,温度迅速下降,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则不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上述情况。 建议在冬季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