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5年5月14日我国又成功地在西部地区(40°N、90°E)进行了第二次原子弹试验,它标志着我国的核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研究海洋放射性污染和探讨放射性沉降与海洋放射性水平的关系,我们从5月15日开始连续10天测定了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的总β放射性。与此同时,日本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本文仅主要根据大气沉降物的部分测定资料,结合国外有关研究,讨论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的放射性污染及污染云团的运动规律等有关问题,其它与海洋有关的问题将在其它文章中讨论。  相似文献   

2.
薛振和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71-74
中国第六次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于1989年10月30日离开青岛港,穿越太平洋,于12月3日停靠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12月9日离港,经智利内水道,穿过德雷克海峡后于1989年12月71日抵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62°13′S,58°58′W)。又于1989年1月26日离开长城站,1990年1月11日到达位于南极普里兹湾里的中山站(69°22′S,76°22′E)。从2月16日到2月21日在普里兹湾外进行了一次南大洋考察。于1990年3月1日离开南极大陆回国,途中停靠墨尔本、新加坡后,于1990年4月26日抵达上海(图1)。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河口地区通江达海,工、农业和交通业发达,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枢纽与中心;河口两侧是著名的舟山渔场和吕四渔场,在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与经济发展,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河口的影响日益严重,河口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可见,河口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为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依据,我们就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自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进行了周年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东经121°10''-124°00'',北纬30°20''-32°00''的河口区水域,调查区设48个环境因子调查站,30个游泳生物调查站,如图1所示(各专题根据各自需要又增减一些调查站)。本文系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所进行的综述,各专题研究详见本集各文。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无机氮磷硅、水温、盐度、氧含量及碳酸盐系统的调查研究,具有海洋化学学科意义及海域生产力估算的实用价值。而东海黑潮流径水域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急需进行有关调研工作。为此,我们于1984年6月11日—7月18日及1984年12月25日—1985年2月4日在东海(120°12′—128°30′E,25°—31°30′N)进行了两个航次七项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区的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研究报告之一。1984年6—7月和1984年12月—1985年1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黑潮流域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综合性调查。调查范围25°00′—33°00′N,128°30′E以西。东海海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之一,每年鱼获量居我国首位。研究东海区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我们查明东海区鱼类分布范围以及生长繁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我国的渔业生产和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十分重视东海区鱼卵、仔鱼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次在中太平洋发现的微玻璃陨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79年,我国“向阳红09”号海洋调查船在参加全球大气考察中,从中太平洋西部(南纬10°-北纬5°,东经160°-173°)采得许多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后来,我们在对这些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时,首次从中发现了深海宇宙尘,并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提出两次西风暴发过程中流场的变化:第一次西风暴发之后,流场形成稳定的东向流,位相有10d的滞后(包括开始与结束);第二次西风暴发之后,流场迅速变为东向流,第一次西风暴发强度比第二次强,但是,第一次西风暴发过程中流速却低于第二次。指出这些差别是由于西风方向变化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屿的影响所致。在第二次西风暴发期间,在2°~6°S,156°~160°E海域内,出现反时针的中尺度涡旋。  相似文献   

8.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海洋学报》1985,7(2):131-142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9月11日—1985年1月1日,国家海洋局在南海中部海域,即12°—19°30'N,111°—118°E,进行4个航次一周年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调查。本文根据该调查的浮游动物分层垂直资料,在我国首次报道和分析深至4000m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总种类数的垂直分布规律,并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群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10.
1979—1982年间,我们对南海东北部(112°30′—119°E,18°—23°N)水域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底栖生物调查分别在1979年6—7月、1981年12—1982年1月和1982年6—7月进行了三次取样。软体动物标本均由采泥和自制口径40cm的拖网获取。在这三次取样中,1982年的取样较为系统,其余两次样品比较零星,故以1982年为基础,并结合1981和1979年两次材料进行讨论。调查站位见图1。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5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对普里兹湾区海洋过程的调査研究不断加强(Zverev,1959,1963; Izvekov,1959),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由于在现场考察中采用了CTD系统和浮标测流系统,人们对该区海洋过程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该海区的热盐结构有非常显著的时空变化(Kornilov,1971; Smith et al.,1984; Middleton and Hamphries,1989;乐肯堂等,1996,1997),因而对该海区水团和环流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例如环流子午向分布向题,底层水形成问题,热盐结构时空变化间题等,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乐肯堂等(1996,1997)的文章中,我们主要根据中国第六次(CNARE-Ⅵ,1989-1990)和第七次(CNARE-Ⅶ,1990-1991)南极考察中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普里兹湾区的热盐结构、环流性质和混合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分析中国第八次(CNARE-Ⅷ,1991-1992)和第九次(CNARE-Ⅸ,1992-1993)南极考察中的CTD资料,并结合CNARE-Ⅵ,Ⅶ的资料,对该区的水团和环流的时空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CNARE-Ⅵ和 CNARE-Ⅶ的资料概况可见乐肯堂等(1996),不再重述。CNARE-Ⅷ的CTD断面设置与 CNARE-Ⅶ相同[参见乐肯堂等(1996)];但观测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2月31日至1992年1月5日,完成了从78°E至108°E共6个断面的测站;第二阶段,从1992年1月23日至25日,完成了68°E和73°E两个断面的测站。CNARE-Ⅸ的CTD断面如图1所示;观测工作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1月11日至1月15日,完成了I、Ⅱ、Ⅲ3个断面的测站;第二阶段从1993年1月29日至2月5日,进行了IV、V、Ⅵ3个断面的观测。这两次考察的CTD观测,每次均分为两个航次,而两个航次之间又都相隔二十余天,因而资料的同步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每年入海径流量平均近1万亿立方米,入海泥沙达4.9亿吨。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的水、沙运行规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1985年8月-1986年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展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沉积结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的研究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先后进行了5个航次的调查。本专题调査区西自121°30''E,东至123°30''E,南起舟山群岛北(30°45''N),北达启东咀外(32°00′N),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航线及站位示于图1。通过调查获得长江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大量沉积物、悬浮体及箱式沉积物样品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经过室内沉积物粒度、重矿物、粘土矿物、化学、能谱、光谱及沉积物ⅹ光构造照相等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长江口水深5-10m以外和邻近海域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有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三峡工程对河口区沉积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报告。调查研究海区处于河海相互作用的水域,情况十分复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其错综复杂的过程难以作出全面深人的了解和论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渤海近岸海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迅速发展,研究和解决近岸海水扩散及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注意,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六十年代初,考虑到美苏核试验的影响,我国就开展了海洋放射性污染的调查。七十年代又开展了石油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目前,这项工作已成为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研究污染物质的通量、变化、形态和海水对污染物质的容量,及其稀释扩散规律都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说明加倍GLA四阶GCM的水平分辨率,从4°(纬度)×5°(经度)到2°×2.5°网格如何能显著地提高该模式的预报能力,这里介绍两个例个。 第一个个例是1978年9月9日1200GMT的GLA分析后的36小时预报。在这期间位于加拿大的新斯科舍(Nova Scotia)南岸的一个1004hPa弱低压在向东北东移动过程中强烈地发展到987hPa(见图1a和图1b)。这个被称为伊利沙白Ⅱ皇后的风暴的发展被2°×2.5°网格模式非常好地模拟出来。这个模式预报出的中心气压是987hPa,这比4°× 5°模式的预报低10hPa(见图1c和图1d)。这个风暴模拟中的地表强迫和高空涡度收支的相对重要性,将在这次会议上讨论。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区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长江口底栖生物曾进行多次调查研究:1980-1981年进行了“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 Boesch等,1986;孙道元、董永庭,1986; Rhoads et al.,1985;Sun and Dong,1985);1982-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戴国樑,1989):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研究所进行了“长江口底栖生物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的研究(刘瑞玉等,本集)。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生物的概貌。 1988年4月和10月,作者又对长江口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所用主要材料是在123°E以西,30°30′-32°00′N之间水域的35个取样站(图1)枯、丰水期后所获。海上取样每站以0.1㎡的表层采样器取样两次,通过0.5mm孔目的筛子冲洗后,样品在实验室内挑选、鉴定、称重和计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海浮游植物,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一些调査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调查时间较短或调查范围較小所获资料不全,都未能代表东海浮游植物的全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全国海洋综合调査之后,自1976年夏季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数的分布状况,讨论了其主要种类的生态性质、群落组成和它们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对东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6年夏季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两次(6月25日至7月23日和8月27日至9月21日)调查,调查范围南到北纬26°30′,东到东经127°,在沿纬度安排的6个断面共44个测站上(第一航次还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分別进行了水文观测,并用网目为64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Juday phytoplankton net),从水底到表面垂直拖网进行浮游植物采样,以个体计数法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季风气候国家,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已经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近海和相邻海域的季风研究却很少。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海上石油开采和远洋运输等的需要,对海上气候状况的了解已经感到非常迫切。因此,本文利用1958—1967年,0—46°N,90—155°E范围内,每日四次的船舶气象观测资料,在我国近海用2×2度的经纬网格,在大洋上用5×5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19.
大气层的核试验可以产生大量放射性同位素,而且可以通过局部沉降、带状沉降和全球性沉降等方式污染整个大气、陆地和海洋。137铯(137Cs)是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它是通过137I的衰变而形成的。 137Cs是中毒性核素,半衰期较长(30年),并易被生物和人体肌肉组织吸收,所以研究这一核素对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1963年之后, Baranov等, Folsom等, Nagaya等, Volchok等, Shiozaki等和Saruhashi等都曾报道了北太平洋中的137Cs含量。日本茨城县公害技术中心也定期测定了近海海水的137Cs含量。 1978年5-7月我们对东海及邻近大洋(东经123°00′-129°00′,北纬26°28′-32°33′)进行了调査。了解和分析了当时这一海区的137Cs污染情况。现报道所测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东海冬季环流的一个四层诊断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兵  侍茂崇 《海洋学报》1994,16(6):27-39
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开展的“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的成果,在球面坐标系下建立一个斜压、分层的诊断模式。该模式采用了0.25°×0.25°经纬度的细网格,并考虑了实际地形和风场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东海冬季流场的水平与垂直特征,而且还模拟出台湾暖流的北上途中大约在29°N、124°30'E附近存在一个反气旋涡旋,另外该模式分别试验了地形、风场、边界流量和纬度效应对东海环流的影响,还对台湾暖流、对马暖流的来源以及沿岸陆架上升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