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中低纬冷暖系统相互作用下的非台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年~2002年共10年的天气资料分析发现,在海南,中纬度的冷空气与低纬度在南海上活动的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秋季产生非台暴雨的非常重要的环流形势;同时发现,低空急流的存在与暴雨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并且对2000年10月13日~15日的暴雨过程利用T106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说明暴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2年湖北两场连续暴雨综合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T213数值产品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2年7月21~24日及11月13~15日两场发生在湖北省内大面积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发生连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暴雨天气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发现了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结构的特征值并对其予以剖析,加深了对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得出了暴雨落区、落点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了两场不同季节暴雨过程的异同点,同时对新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做尝试性的分析,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揭示了1993年7月12~13日黄河“三花间”区暴雨的主要成因.对卫星云图和地面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暴雨的产生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展示了暴雨业务试验资料与常规气象资料相结合在中尺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缪敏 《浙江气象》2002,23(3):11-13
通过对1999年梅汛期6月24日-7月1日连续暴雨过程分析,发现850hPa安庆附近低涡中心不断的发展东移和重建、西南和东北偏东两支低空急流加强导致的切变辐合加强,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明显的辐合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同时发现:暴雨的雨强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动、中低层冷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日(20h~20h)降水量≥50.0mm的为暴雨日、≥100.0mm为大暴雨日、≥150.0mm的为特大暴雨日标准,对黄河中游地区1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年~1990年暴市日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各类暴市日数地理分布区域。研究了中游某些地形条件与暴雨日数的关系,在某些地区可以明确的认识到,地形对暴雨的落区有影响,迎风坡多暴雨、背风坡少暴雨、喇叭状地形对暴雨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和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4年9月3日和1973年9月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这类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形势下、副高东西向稳定、影响系统500hPa为切变或小槽、低空急流产生于暴雨开始之后并促进暴雨加强、暴雨区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反、正垂直环流时,未来会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垂直环流直径2~5个纬距,属中间尺度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7.
对2000年8月19日信阳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各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发现:信阳区域性暴雨是由1~3个相互分隔的中尺度雨团构成,中尺度雨团的移动决定了暴雨的分布,中尺度雨团移动方向与地面风向一致。  相似文献   

8.
9417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MS-4红外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1994年8月23日至24日出现在我省鲁东南和半岛地区的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共有6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云顶温度与地面降水强度有一定的对在关系.研究了产生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热力、动力机制。强调指出,台风低压倒槽或台风低压演变成的温带气旋中的暖锋激发中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一次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孟松  卢伟萍 《广西气象》2004,25(B12):13-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造成本次的强降水是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被地面弱冷空气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区数值预报模型和指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值预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基层台站,但对于其丰富的物理量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还不够。文章利用T106物理量预报产品,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8~2001年湖北省春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多个物理要素,发现了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其值的结构特征,包括不同的物理要素场形态的走向、预报值的大小、上下层的配置,加深了对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归纳出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区、落点的预报模型和指标,在促使暴雨预报准确率有所提高的同时,使暴雨预报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11.
凤翔县8月份大~暴雨预报方法罗斌义(凤翔县气象局凤翔·721400)1暴雨天气分析1959~1994年凤翔共出现暴雨27次,主要出现在5~9月份,其中8月份12次,占总次数的44%。从小天气图分析,我县8月份大~暴雨基本上产生在西风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增强红外卫星云图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了1993年8月4日至5日出现在我省鲁南和鲁西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发现在有利的环流形势和天气条件下,这次强暴雨过程先后出现了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并产生强地面降水,MCC云顶温度与地面降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CC的产生和发展与西风带短波槽和切变线辐合带及地面气旋联系紧密,特别是低空西南急流是MCC产生特大降水不可缺少的暖湿气流输送通道。通过对流场和不稳定能量场的分析,对这次暴雨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3年6月26~28日广西全区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指出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与弱冷空气在广西维持对峙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和云图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广西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造成本次的强降水是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被地面弱冷空气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8日5时~10日5时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普降暴雨,本文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出发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发暴雨产生的天气条件,提高对暴雨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5月3~5日珠海市出现2003年开汛第一场暴雨。利用天气学原理、参考云图以及其它物理量对这次暖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南支小槽、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形成这次暖区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51/1952~2004/2005年中国冬季降水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AREM模式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湖南新邵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利用模式输出的1 h基本物理量计算螺旋度,结果表明:螺旋度对特大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特大暴雨产生在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与高层负螺旋度中心相配合的区域.在暴雨强盛期,螺旋度中低层最大正值位于750 hPa,最大负值位于450 hPa.比较新邵1 h实况降雨量和AREM模式模拟的降水值与相应时刻的螺旋度,发现5月31日19~22时之间的暴雨增幅最大,为172 mm/3 h,而螺旋度值也相应出现了最大的增幅20 m2/(s2·3 h),31日21~22时新邵暴雨出现峰值,但螺旋度却开始减小,此后两者又一致地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杨勇 《贵州气象》1997,21(6):39-40
本文通过本站要素对独山县1954~1995年4~9月出现的146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影响系统作了初步分析,得出本站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发现一些对预报有启示性的特征,对县站暴雨预报有一定帮助。1独山县暴雨气候分析暴雨每年在我县约出现4次,除冬季外各月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6、7月,暴雨强度一般在50~75mm之间,强度较大的降水主要出现在6‘7两月,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0.3mm。1/J‘时的最大降水量为59.smm,最长连续暴雨口数为3天,总雨量达271.lmm。从气候带来说,独山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从暴雨分布来看…  相似文献   

18.
郑仙照 《贵州气象》2004,28(1):24-26
利用T213资料分析了宁德市2002年8月10~11日的一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盛夏发生暴雨的环流形势与前汛期暴雨的环流形势基本一致;能量场的分析对暴雨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广登陆台风暴雨增幅天气型落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60~1991年两广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现象作了天气型分类分析,发现单一台风环流型与台风环流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型,在暴雨增幅的落区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两广登陆台风暴雨增幅带区的诊断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地转Q矢量在河南省区域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21~24日河南省大暴雨过程中准地转Q矢量作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Q矢量散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时,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区位于Q矢量辐合中心下方,降水的强弱与Q矢量的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强弱变化一致.Q矢量的y分量能较好地反映出锋生、锋消的作用,并能指示6~12 h后的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