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翔君  李会恺 《云南地质》2011,30(3):275-279
解析三道沟金矿地球化学场,利用聚类分析得出3号矿脉主成矿元素、并伴有多种元素的综合原生晕;厘定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横向分带、垂向分带及纵向晕异常特征;确定了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并建立矿床晕地球化学模式;优选找矿靶区,对深部隐伏金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了邓格庄金矿床Ⅱ号脉元素组合及不同成矿阶段元素含量特征,研究了金矿体的原生晕、石英包裹体气晕-离子晕的轴向分带及其叠加特点,确定了盲矿体预测的原生叠加晕及石英包裹体气晕-离子晕地球化学标志;对深部进行的盲矿体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松树金矿位于小四平-荒沟山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南段,地球化学测量显示Au主要与As、Sb、Ag相关,坑道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表明Au及其伴生元素均为内带异常,并在下部出现板状激化体,预测深部有高品位金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夹皮沟地区金矿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夹皮沟地区金矿勘查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金矿地球化学异常模式.通过坑道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进行因子分析、点群分析及趋势分析.综合元素垂直分劳、分劳序列的计算、Ag、Au剩余异常等多种信息对三道岔金矿床深部进行了预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宽甸无已知金矿床地区岩金预测工作中优选指示元素的思路。依据金矿地球化学理论,参考成矿带内已知金矿地球化学资料初选指示元素作为化学分析项目。化学分析结果出来后,编制地球化学图件时,考虑到减轻图幅负担和编图工作量,突出有用找矿信息,我们利用元素的变异性和致矿系数筛选出具有明显变异性和较高致矿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元素间统计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保留与成矿元素Au有明显相关性的元素,作为优选出的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6.
新疆哈图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及找矿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新疆哈图金矿异常元素在三度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指示元素的分带规律,利用矿床前缘元素和尾部元素的累乘比值,确定了矿床的剥蚀程度评价指标。综合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建立了哈图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打矿模型,据此圈定出的几处找盲矿有利地段,经工程验证发现了新的盲矿(化)体。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人的地质资料,结合矿床实际地质情况,对陕西省太白双王金矿床含金角砾岩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推演,认为双王含金角砾岩是构造与热液隐爆作用相结合的产物。另外对双王金矿床不同期次角砾岩的含金性、不同标型黄铁矿的含金性及双王金矿床金矿化富集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对双王金矿下一步勘查靶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张全庄金矿是河北省一危机矿山.矿山多为采空区,矿脉中硫化物分布不均匀.矿脉的不同围岩为统一的元素地球化学整体.通过采取与矿脉等距近矿蚀变岩,研究这些蚀变岩中元素的带入带出特征,分析成矿规律,建立了张全庄金矿矿脉原生晕元素组合分带模式,即As、Sb、Ag等元素为头晕元素,Cu、Ag、Au、Pb、Zn等元素为矿中元素,Mo为尾晕元素.运用此模式对张全庄金矿进行深部成矿预测,成功地发现了新矿体.  相似文献   

9.
魏道芳 《湖南地质》1995,14(4):252-256
通过对铲子坪金矿原生晕的系统研究,建立了该矿床为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矿床指示元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系列,确定了矿体头晕,矿晕,尾晕指示元素组合,矿床成矿元素组合以及矿体剥蚀程度等的一系列定性差别标志和定量预测模型,为研究矿体的保存情况及深部预测提供了多种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虎拉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虎拉林金矿位于额尔古纳成矿带北段,是与斑岩体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矿化具有一体多型的分布模式,矿体受隐爆角砾岩和断裂联合控制,SN向展布,呈透镜、板、脉状产出。元素统计特征表明,Bi、As、Au、Sb、Ag、Pb明显富集,并且具有变异系数大、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其相关性研究和聚类分析显示矿体的元素组合特征:中部为Au-Ag-As-Pb-Zn-Cu-Bi,前缘及中上部晕为Sb,下部及尾晕为Mo-Sn。通过对探槽、穿脉、钻孔样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变化特征的分析,认为矿体的深部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1.
邓祖棪 《物探与化探》2002,26(3):192-197,206
介绍了接触极化曲线法的原理及基本参数的测取方法;通过一些典型极化曲线,对矿床氧化状态、电极排布、矿体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作了分析;对所测得的部分典型曲线进行了矿体独立性、反应矿物、反应矿物有效面积、元素储量、元素品位等参数的推断,并将推断与勘探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接触极化曲线法特别适合导电性硫化矿床,是同时兼具直接性、远程性和总体性三者的勘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原生晕法在长期大量的勘探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能有效研究异常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剥蚀程度,推测隐伏矿体,评价深部潜力,进行找矿预测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实际勘查基础上,研究矿体的元素分带性特征,即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可为研究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围岩蚀变、成矿期次、矿床成因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本文通过采集扎西康矿区0号线剖面ZK006、ZK007、ZK009、ZK010等4个钻孔的岩石样品,选取Cu、Pb、Zn、W、Mo、Sb、Bi、Ga、Sn、In、Au、Ag等成矿元素进行分析,来研究该矿床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元素异常及原生晕集中分布在4400m以下,成矿物源不仅由周围地层提供,还可能来自于深部的隐伏岩体,成矿过程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暗示扎西康的工业矿体在深部还有继续下延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球电化学勘查法寻找不同景观区隐伏金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隐伏矿体的周围产生矿物溶解,即在矿床的周围形成离子晕。在不同景观区的矿床上方进行地球电化学勘查的方法试验。利用电化学原理提取矿体上方离子,从而证明利用地球电化学勘查法来寻找隐伏金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曲家金矿位于胶东焦家成矿带中段,为新城金矿和马塘金矿的深部延深,矿体赋存深度300~1300 m。对区内32个钻孔岩心样品进行了取样,获得了34个元素的分析数据,研究了各元素的浓度分带及成分分带。发现多元素在此深度范围内除沿矿体轴向有迁移成晕外,在垂向上也有迁移和成晕现象,这对于穿透性地球化学和原生晕找矿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发现成矿元素在成矿带轴向和垂向上的扩散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矿体部位,成矿热液中元素浓度、热液的温度压力、围岩化学活性和可渗透性等,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原生晕的高浓度带主要沿断裂蚀变带分布。用格里戈良法和重心法确定的轴向成分分带,在深部有头晕元素与尾晕元素的叠加,预示深部仍存在隐伏金矿体,这与西部邻近招贤勘查区深部发现金矿体的勘查结果相符。垂向上从浅到深成分分带性存在差异,垂向上易在浅部浓集的元素为Se、Cd、Mo、Hg、Bi、S、F、Cu、Ag,成矿带附近浓集的元素为Sb、As、Au、W等,As、Sb在垂向上的迁移能力弱,主要沿轴向迁移。当浅部多个元素同时达到K2O≥4.57×10–2,Au≥0.8×10–9,Ag≥0.057×10–6,Cu≥2.5×10–6,Bi≥0.08×10–6,Hg≥17×10–9,S≥0.0583×10–2,Mo≥0.74×10–6,W≥0.55×10–6时,指示深部发现金矿体的可能性较大,Hg·Ag/(As·W)、Bi·Hg/(As·Au)指数可用来判断金矿体的埋深。  相似文献   

15.
对矿区地表至960m中段共计6个中段平面系统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84件,测试了Au、Ag、As、Sb、Cu、Pb、Zn、Sn、Mo、Mn、Co、Ni、Cr、V、Ti 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编制了各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和单个矿脉元素含量曲线图,综合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和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元素的纵向、横向和轴向分带序列,建立了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分带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得到:硅化砂泥岩、构造蚀变岩中Au、As、Sb、Ag元素含量高,是地壳的数倍到数百倍,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卷入了成矿作用,硅化泥岩是主要的富矿围岩,而矿体大部分赋存于由于成矿热液多期次强烈活动而形成的石英岩和构造角砾岩中。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Pb、Mo、Sn、Cu、Au、Ag、Mn、Zn、Sb。与矿体北西向侧伏规律一致,矿区地球化学异常体亦具向北西侧伏的趋势。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Sb和成矿晕元素Zn出现在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是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基于DIMINE软件的易门铜厂矿床Cu品位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璨 《地质与勘探》2016,52(2):376-384
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可快速实现矿体品位的高精度计算,直观体现矿体规模及矿体(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基于DIMINE软件,利用易门铜厂矿区的坑道及钻孔资料建立地质数据库,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和块段构模方法创建铜厂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个方向上的矿化数学模型。并用块段模型对Cu元素进行了品位推估,得出Cu品位空间分布模型,从三维角度更直观、准确地揭示矿体中铜品位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认识矿化分布规律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金属矿床在盆地内部及其边缘被发现。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对盆地及盆山边缘覆盖区无能为力,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为解决盆地及其边缘覆盖区找矿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文章通过对沉积砂岩盆地铀矿、火山岩盆地银多金属矿、变质岩盖层铜镍矿和沉积盖层金矿开展探测试验,得出:(1)砂岩型铀矿中活动性铀主要以铀酰络阳离子的形式存在,铀酰络阳离子很容易受地下水运动及蒸发蒸腾作用而发生迁移,迁移通道包括砂岩的孔隙、构造裂隙等,到达地表后,铀酰络阳离子易与土壤中带负电的黏土矿物结合而赋存其中,使用微细粒分离和活动态提取两种方法均能圈定矿致异常;(2)火山岩盆地中,与火山岩近乎同期形成的矿床,矿床形成过程中含矿流体携带成矿元素银、金、铜等沿构造裂隙运移,迁移到地表后被土壤中的黏土矿物所吸附,使用土壤活动态测量和微细粒分离测量均能有效圈定已知矿体,异常直接位于矿体上方;(3)变质岩盆地超基性岩体在侵位过程中,岩体与变质岩接触带将产生大量的构造裂隙,因此当流体通过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时,将携带矿体中铜、镍向上迁移至地表,形成环状异常;(4)洛宁盆地金矿成矿过程中,成矿元素金、银等以络合物、纳米级单质或合金等形式通过流体携带顺着构造破碎带向上迁移,地表岩石风化发生成矿元素解离,后期被黄土覆盖,矿体或岩石解离的化合物或纳米颗粒可以穿过黄土孔隙向上迁移至地表,并赋存于表层黄土的细粒级黏土中,因此采用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可圈出矿致异常。本文根据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应用效果,异常的形态,并结合盖层的特点,成矿元素的存在形式、迁移方式以及在地表的赋存状态,初步建立了盆地金属矿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模型,为盆地盖层区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北衙金矿床是与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矿床的分布与接触带构造及斑岩体产出的断裂构造息息相关,这为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笔者通过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2个元素组合:Au-Ag-Fe-Cu-Sb-Hg-Sn-Pb-Co-Mo;Zn-Pb,绘制元素组合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图。据图可以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同时认为笔架山矿段成矿规模虽较万硐山矿段小,但是具有较大勘查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朱江建 《地质与勘探》2012,48(2):259-267
[摘 要]矿体统计分析预测以空间上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找矿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结合地质实际的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合理地应用于已知矿体向未知矿体的找矿预测。预测的区域是地质上可靠、统计学上发生概率高的有利区域。其预测思路可分为:(1) 研究并发现有一定规律的找矿信息;(2) 结合地质成矿过程的统计分析;(3) 结合地质实际的高概率预测。本文以粤西河台金矿为例,论述了矿体统计分析预测的的思路与方法。由矿体统计分析预测获得的预测区域与钻孔的见矿位置一致,说明其预测是有效的。该方法可能对矿体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的矿床都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最后,总结了矿体统计分析预测的优点、不足、注意事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河南水洞岭—桑树坪铜锌矿区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永平 《矿产与地质》1996,10(5):325-329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区域北景值、矿区构造、海相火岩及含矿物、矿体及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水洞岭-桑树坪地区细碧角斑岩系火山岩发育,分异演化较好,含矿岩性为无长石带的石英角斑凝灰岩及热水沉积的硅质岩,重晶石岩、铜矿化显示向深部有变富的趋势。因此具有铜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